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网络调查,全国现有19所体育类高职院校,除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广州市体育局主管外,其余18所院校均为相关省(市)的省体育局主管;学校既开展高职教育,又开展竞技体育(运动队)训练的学校共有18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平均在校生人数1100余人,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占全国高职教育的比例都不大,但在全面实施体育强国战略、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今天,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有其特殊意义。本文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即基于梳理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主要内部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和外部的机会O(opportunities)与威胁T(threats)等,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提出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建议。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除注明具体出处的数据外,其他未注明出处的数据皆来源于此。
一、SWOT分析
(一)体育类职业院校的优势(Strengths)
1.办学经费相对充裕
经费来源于体育事业经费和教育事业经费,相对于普通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要多。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反映的情况,2018年体育类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中位数为236万元,是全国中位数(129万元)183倍,也高于国家示范校中位数(197万元)。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8年生均财政拨款高达1295万元。两条渠道的政府拨款,保证了学校有相对充裕的资金,保障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开支。
2.学校硬件条件优势突出
由于绝大多数体育类职业院校同时是运动队或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政府在体育场馆、训练设施设备方面投入甚巨,这些硬件资源,既用于校内运动员的训练,亦用于高职学生学习训练,故相较一般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优势突出。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反映的情况,体育类高职院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实践场所、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中位数分别为21941平方米、4669平方米、1109平方米、2276931元,远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和全国示范校的中位数。全国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办学核心指标情况见表1。
3.工学结合条件便利
由于绝大多数体育职业院校均拥有规模不等的运动队,配有国内顶尖的专项运动教练团队和实力较雄厚的运动康复保健专业队伍,同时校内场馆场地众多、设施条件一流。这些条件为学校按照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在校内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便利。比如,运动训练专业或社会体育专业,可以请一线的高水平教练指导学生如何培训、裁判或组织赛事,学生可以近距离观摩运动队的训练;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场馆经营的真实岗位上体验锻炼;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校内队医手把手的指导,还可以在为运动员治疗保健的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体育类职业院校将高职教育与竞技体育合二为一的体制机制,给学校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提供了极大便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劣势(Weaknesses)
1.办学规模普遍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体育主管部门办学的初衷,是要解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升学和退役转型问题,故主张办学规模要“小而精”。据调查,2018年体育类高职院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中位数为1165人,而全国高职院校中位数为62785,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中位数为118435,显而易见规模差距巨大。办学规模较小,学费收入不多;如将政府目前推行的生均拨款制度用于体育类职业院校,学校的收入将急剧减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重危机。办学规模过小,还导致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及类型偏少,能为学生提供的學术资源、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因规模问题受到限制。
2.师资队伍明显不足
全国体育类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中位数为13750,仅为全国中位数的297%;除生师比指标外,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均低于全国中位数,更低于全国示范校中位数(详见表2)。由于学校由体育部门主管,师资队伍的来源不同于一般职业院校,学校办学时间短,队伍积淀少,且在专业结构、人员素质方面均有一定差距。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良、素质偏低,阻碍了学校进一步发展。
3.内部治理能力较弱
根据对全国16所体育类职业院校官网(有2所未见)的网络调查,重点调查学校章程建设、制度建设、学术委员会或教学委员会的建设及运行、教代会运行、内部机构设置和干部队伍素质等情况,体育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现代大学管理特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行政化倾向严重的现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利益相关者各有其权各尽其职的治理格局尚未形成,内部治理能力相对较弱。
4.教学科研能力较弱、社会服务能力较弱
由于师资队伍的不足,因此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均偏弱。据统计,体育类高职院校在技术服务、专任教师获得技术专利数、精品课程门数、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数等方面,均远低于全国职业院校中位数,更远低于全国示范校中位数(相关数据详见表3)。
(三)体育类职业院校的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大力支持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预计十年增长翻5番,2013年至2020年年增长率保持为16%,2021年至2025年年增长率为10%,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1]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明确要落实全民健身,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战略任务。[2]国家相关政策的接连出台,对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产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职业教育大发展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3]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扩招高职生100万人。[4]可以说,高职扩招是国家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职教育加快发展所做出的教育决策,具有重大的意义,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体育行业专业人才短缺,人才需求旺盛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对体育运动的倡导和参与,对体育消费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请客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蔚然成风,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看球”“打球”,体育赛事、竞技体育表演、体育培训和体育器材装备的消费等市场的成长,推动了体育人才的需求。
国务院46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要超过600万,但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目前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大约在400多万。2018年7月,国内招聘平台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份《体育产业人才观察》,观察指出,近年来,大众运动健康意识明显提升,國家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大量风险投资机构、私募基金和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体育产业,带动我国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31%,增速连续两年超过30%,体育行业平均招聘薪酬达到8436元,明显高于泛文体产业的其他垂直领域。[5]人才市场对体育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呼唤体育类高职院校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四)体育类职业院校面临的威胁(Threats)
1.主管部门的撤并危机
全国19所体育类职业院校,除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省会城市的市体育局主管外,其余18所均为相关省的省体育局主管。18大以来,我国继续深化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部门设置进入新一轮调整,虽然国务院继续保留了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也保留了省体育局,但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纷纷撤并体育局。
以广东省为例,全省21个地级市,其中,19个撤销了体育局单独设置,将其与文化、广播、旅游等合为一个局;虽然广州保留了市体育局,但各区将区体育局的功能并入了新成立“文化广播旅游体育局”。从所透露的机构改革信息,有人猜测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国家体育总局将不复独立存在,各省的体育局也将不复存在。如果各省的体育局也不存在,作为其下属单位的体育类职业院校,学校的拨款渠道、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优势将难以维持,学校的办学工作将面临重重困难。
2.与本科大学体育院校和普通职业院校体育专业的竞争
本科体院、综合院校体育院系与体育类职业院校在竞争中无疑居于有利地位,本科院校扩大体育招生,对体育类职业院校招生具有直接影响和“杀伤力”。目前,一些普通职业院校也意识到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开始在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设立体育类专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美誉度高,在招生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本科层次的体育院系和普通职业院校的体育专业,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空间形成了双线挤压。
3.总体生源数量下降
据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和《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大学适龄人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处于下降趋势。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我国大学学龄人口趋势图分析:我国大学学龄人口自2008年进入下降阶段,年下降率为5%。不但大学学龄人口随着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逐年减少,而且,因成绩、出国、就业等原因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或放弃报到每年达百万之众,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的生源危机。[6]生源总数量的减少,也将影响到体育类专业的生源数量。
二、体育类职业院校发展战略
根据对体育类职业院校内部条件的优劣势、外部条件的机会与威胁等的梳理概括,运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一)适度扩张办学规模
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成立或升格,本是各省体育局为了解决运动员升学和就业问题,其定位决定了目前全国体育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较小的现状。在全国行业办学逐渐回归教育部门办学的形势下,体育职业学院逐渐划归教育部门主管是大势所趋,办学定位将面临调整,作为学校重要收入的体育经费将减少甚至取消,学校的办学经费等资源将面临缩水。只有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增加学费收入和政府生均拨款,增加办学方面的收入,才能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例,学校在校生数为11000人左右时,资源利用率较高,能够取得较佳的办学效益。[7]
目前,虽然生源人数从全国来讲在走下坡路,但政府下大力气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9年国务院宣布高职扩招100万,生源除了高中应届毕业生,还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等。因此,体育类职业院校既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源数量下降的趋势,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要坚定信心,发挥自身办学优势,适度扩大规模,办出质量和特色,在体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出贡献。
当前,全国各地职业教育一边加强内涵建设,一边继续扩张。以广东省为例,2019年2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8],提出加快推进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清远)建设,到2021年,基地内建成13所高职院校,新增高职教育学位12万个以上。体育类职业院校要拓宽视野,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抓住时机积极利用各地的优惠政策,拓宽办学空间,奠定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另外,还要积极利用职业教育的灵活形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办学、与中专学校和各地体校开展三二分段合作,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强化办学基础。 (二)专业设置以体为本
既然是体育职业学院,就应坚持“体育”的特色。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技术技能人才为人才市场之所急需。根据麦可思的《2019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2018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排前50位的主要专业,社会体育以949%位居第7(详见该报告表1-2-5);2016-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排名,文化/体育职业类占比从05%增长到07%,增长40%(详见该报告表1-2-11);2018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增长最快的前十位职业类,美容/健身月收入为4766元,增长率为81%,位居第7(详见该报告表1-3-15);2018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前50位职业,健身教练和健身操指导员月收入4857元,位居13(详见该报告表1-3-44)。[9]上述数据充分表明了体育类职业吸收就业增长迅猛,体育类职业收入可观,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质量高。因此,体育职业院校应瞄准体育产业和体育类职业的人才需求,坚定“以体为本”的信心,围绕体育进行专业布局。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体育类专业现有10个,近年又新增加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据调查,全国有少数体育职业院校,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了少量“非体育”专业,比如,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民航空中安全保卫、民航安全技术管理、航空物流等专業;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体育新闻方向)、市场营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民航空中安全保卫等;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体育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体育电子信息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管理方向)、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方向)、经济管理、安保专业;广州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酒店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等。上述的这些专业,部分专业与体育完全无关,有些专业则是普通专业的体育方向。总的来看,上述专业在各校的专业布局中占比不高,属于补充部分。
在扩大办学规模、增设新专业、优化专业布局的过程中,仍应坚持体育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如前所述,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巨大,类型众多,在体育类、教育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表演艺术类、文化服务类现有的专业目录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增设新的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与其他产业、行业、职业相互融合,催生新的岗位,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对国家的专业目录进行增补,增加新的专业。
(三)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部治理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为加强内涵建设,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加强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水平和内涵建设均取得很大进展。体育职业院校自建校以来,一直由体育行政部门主管,故校方管理者的理念、认识、经验和专业背景,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皆有不相匹配之处。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各有其权各尽其责的治理格局,真正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坚决去除“行政化”痼疾,真正按照办学规律来治理学校,真正落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努力调动办学核心力量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当前,体育类职业院校要以全面贯彻“职教二十条”为契机,以落实内部治理提升行动方案和办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要求为指引,加强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教学、人事、财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确实将现代大学管理理念落实到制度层面、实践层面;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内涵的要求,加强内部机构设置改革,在机构布局、部门分工、人员编制、资源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强化对管理干部的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全面加强对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体教融合”,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即“教育性”和“实践性”。因此,体育类职业院校要利用天然优势,坚持走“体教融合”之路,也就是说,学校在争取政府资源方面,既要抓住教育部门,又要抓住体育部门,利用政府两方面的资源;在内部治理方面,要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和竞技体育,融合两方面的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促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形式,将体育类专业的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体教融合”是在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担心国家体育体制改革后将难以为继。有猜测说北京冬奥会后,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将进行重大改革,国家体育总局将不复独立存在,各省的体育局也将不复存在。若如此,体育类职业院校前途堪忧。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8月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极大地振奋了体育界,给悲观论调划上了休止符。建设纲要强调要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好地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举国体制将继续存在,政府在发展职业体育的同时仍要发展专业体育,仍要投入建设若干项目的国家及地方层级的专业运动队伍,仍有政府部门行使管理和保障的职能。因此,现行的运动训练基地、体校、专项运动队仍然要长期发展。
无论体育类职业院校现在所属的省(市)体育局怎么变,如果从行业办学向教育办学转变大的形势来看,体育类职业院校脱离体育部门划归教育行政部门都似乎是大势所趋。
这对学校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机会在于,划归政府教育部门后,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促进学校按教育规律办学,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同时,由于学校长期形成的历史渊源,划归之举应不会断然割裂学校与体育部门的关系,再加上学校和体育部门双方的现实需要,双方仍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比如,体育部门仍然需要学校帮助解决运动员的升学读书和就业能力提升问题,学校仍然需要体育部门的资金、场地设施、工学结合资源等。因为在体育部门的支持下,无论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是工学结合,皆有种种便利。体育类高职院校划归教育部门后,继续保持与体育部门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2014-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EB/OL].(2019-08-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3]國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
[4]李克強.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2019-03-16).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5]BOSS直聘发布国内首份《体育产业人才观察》[EB/OL].(2018-07-12).http://www.sohu.com/a/24076133 1_724207.
[6]李鹏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困境及破解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7]秦澄.江苏高职院校规模效益研究的结论分析与发展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1(6):19-23.
[8]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粤府办〔2019〕4号)[EB/OL].(2019-02-20).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b/content/post_2170531.html
[9]王伯庆,马妍.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何丽华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网络调查,全国现有19所体育类高职院校,除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广州市体育局主管外,其余18所院校均为相关省(市)的省体育局主管;学校既开展高职教育,又开展竞技体育(运动队)训练的学校共有18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平均在校生人数1100余人,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占全国高职教育的比例都不大,但在全面实施体育强国战略、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今天,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有其特殊意义。本文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即基于梳理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主要内部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和外部的机会O(opportunities)与威胁T(threats)等,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提出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建议。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除注明具体出处的数据外,其他未注明出处的数据皆来源于此。
一、SWOT分析
(一)体育类职业院校的优势(Strengths)
1.办学经费相对充裕
经费来源于体育事业经费和教育事业经费,相对于普通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要多。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反映的情况,2018年体育类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中位数为236万元,是全国中位数(129万元)183倍,也高于国家示范校中位数(197万元)。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8年生均财政拨款高达1295万元。两条渠道的政府拨款,保证了学校有相对充裕的资金,保障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开支。
2.学校硬件条件优势突出
由于绝大多数体育类职业院校同时是运动队或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政府在体育场馆、训练设施设备方面投入甚巨,这些硬件资源,既用于校内运动员的训练,亦用于高职学生学习训练,故相较一般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优势突出。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反映的情况,体育类高职院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实践场所、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中位数分别为21941平方米、4669平方米、1109平方米、2276931元,远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和全国示范校的中位数。全国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办学核心指标情况见表1。
3.工学结合条件便利
由于绝大多数体育职业院校均拥有规模不等的运动队,配有国内顶尖的专项运动教练团队和实力较雄厚的运动康复保健专业队伍,同时校内场馆场地众多、设施条件一流。这些条件为学校按照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在校内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便利。比如,运动训练专业或社会体育专业,可以请一线的高水平教练指导学生如何培训、裁判或组织赛事,学生可以近距离观摩运动队的训练;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场馆经营的真实岗位上体验锻炼;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校内队医手把手的指导,还可以在为运动员治疗保健的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体育类职业院校将高职教育与竞技体育合二为一的体制机制,给学校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提供了极大便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劣势(Weaknesses)
1.办学规模普遍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体育主管部门办学的初衷,是要解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升学和退役转型问题,故主张办学规模要“小而精”。据调查,2018年体育类高职院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中位数为1165人,而全国高职院校中位数为62785,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中位数为118435,显而易见规模差距巨大。办学规模较小,学费收入不多;如将政府目前推行的生均拨款制度用于体育类职业院校,学校的收入将急剧减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重危机。办学规模过小,还导致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及类型偏少,能为学生提供的學术资源、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因规模问题受到限制。
2.师资队伍明显不足
全国体育类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中位数为13750,仅为全国中位数的297%;除生师比指标外,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均低于全国中位数,更低于全国示范校中位数(详见表2)。由于学校由体育部门主管,师资队伍的来源不同于一般职业院校,学校办学时间短,队伍积淀少,且在专业结构、人员素质方面均有一定差距。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良、素质偏低,阻碍了学校进一步发展。
3.内部治理能力较弱
根据对全国16所体育类职业院校官网(有2所未见)的网络调查,重点调查学校章程建设、制度建设、学术委员会或教学委员会的建设及运行、教代会运行、内部机构设置和干部队伍素质等情况,体育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现代大学管理特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行政化倾向严重的现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利益相关者各有其权各尽其职的治理格局尚未形成,内部治理能力相对较弱。
4.教学科研能力较弱、社会服务能力较弱
由于师资队伍的不足,因此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均偏弱。据统计,体育类高职院校在技术服务、专任教师获得技术专利数、精品课程门数、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数等方面,均远低于全国职业院校中位数,更远低于全国示范校中位数(相关数据详见表3)。
(三)体育类职业院校的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大力支持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预计十年增长翻5番,2013年至2020年年增长率保持为16%,2021年至2025年年增长率为10%,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1]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明确要落实全民健身,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战略任务。[2]国家相关政策的接连出台,对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产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职业教育大发展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3]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扩招高职生100万人。[4]可以说,高职扩招是国家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职教育加快发展所做出的教育决策,具有重大的意义,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体育行业专业人才短缺,人才需求旺盛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对体育运动的倡导和参与,对体育消费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请客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蔚然成风,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看球”“打球”,体育赛事、竞技体育表演、体育培训和体育器材装备的消费等市场的成长,推动了体育人才的需求。
国务院46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要超过600万,但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目前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大约在400多万。2018年7月,国内招聘平台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份《体育产业人才观察》,观察指出,近年来,大众运动健康意识明显提升,國家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大量风险投资机构、私募基金和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体育产业,带动我国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31%,增速连续两年超过30%,体育行业平均招聘薪酬达到8436元,明显高于泛文体产业的其他垂直领域。[5]人才市场对体育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呼唤体育类高职院校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四)体育类职业院校面临的威胁(Threats)
1.主管部门的撤并危机
全国19所体育类职业院校,除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省会城市的市体育局主管外,其余18所均为相关省的省体育局主管。18大以来,我国继续深化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部门设置进入新一轮调整,虽然国务院继续保留了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也保留了省体育局,但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纷纷撤并体育局。
以广东省为例,全省21个地级市,其中,19个撤销了体育局单独设置,将其与文化、广播、旅游等合为一个局;虽然广州保留了市体育局,但各区将区体育局的功能并入了新成立“文化广播旅游体育局”。从所透露的机构改革信息,有人猜测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国家体育总局将不复独立存在,各省的体育局也将不复存在。如果各省的体育局也不存在,作为其下属单位的体育类职业院校,学校的拨款渠道、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优势将难以维持,学校的办学工作将面临重重困难。
2.与本科大学体育院校和普通职业院校体育专业的竞争
本科体院、综合院校体育院系与体育类职业院校在竞争中无疑居于有利地位,本科院校扩大体育招生,对体育类职业院校招生具有直接影响和“杀伤力”。目前,一些普通职业院校也意识到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开始在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设立体育类专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美誉度高,在招生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本科层次的体育院系和普通职业院校的体育专业,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空间形成了双线挤压。
3.总体生源数量下降
据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和《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大学适龄人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处于下降趋势。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我国大学学龄人口趋势图分析:我国大学学龄人口自2008年进入下降阶段,年下降率为5%。不但大学学龄人口随着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逐年减少,而且,因成绩、出国、就业等原因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或放弃报到每年达百万之众,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的生源危机。[6]生源总数量的减少,也将影响到体育类专业的生源数量。
二、体育类职业院校发展战略
根据对体育类职业院校内部条件的优劣势、外部条件的机会与威胁等的梳理概括,运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一)适度扩张办学规模
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成立或升格,本是各省体育局为了解决运动员升学和就业问题,其定位决定了目前全国体育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较小的现状。在全国行业办学逐渐回归教育部门办学的形势下,体育职业学院逐渐划归教育部门主管是大势所趋,办学定位将面临调整,作为学校重要收入的体育经费将减少甚至取消,学校的办学经费等资源将面临缩水。只有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增加学费收入和政府生均拨款,增加办学方面的收入,才能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例,学校在校生数为11000人左右时,资源利用率较高,能够取得较佳的办学效益。[7]
目前,虽然生源人数从全国来讲在走下坡路,但政府下大力气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9年国务院宣布高职扩招100万,生源除了高中应届毕业生,还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等。因此,体育类职业院校既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源数量下降的趋势,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要坚定信心,发挥自身办学优势,适度扩大规模,办出质量和特色,在体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出贡献。
当前,全国各地职业教育一边加强内涵建设,一边继续扩张。以广东省为例,2019年2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8],提出加快推进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清远)建设,到2021年,基地内建成13所高职院校,新增高职教育学位12万个以上。体育类职业院校要拓宽视野,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抓住时机积极利用各地的优惠政策,拓宽办学空间,奠定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另外,还要积极利用职业教育的灵活形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办学、与中专学校和各地体校开展三二分段合作,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强化办学基础。 (二)专业设置以体为本
既然是体育职业学院,就应坚持“体育”的特色。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技术技能人才为人才市场之所急需。根据麦可思的《2019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2018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排前50位的主要专业,社会体育以949%位居第7(详见该报告表1-2-5);2016-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排名,文化/体育职业类占比从05%增长到07%,增长40%(详见该报告表1-2-11);2018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增长最快的前十位职业类,美容/健身月收入为4766元,增长率为81%,位居第7(详见该报告表1-3-15);2018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前50位职业,健身教练和健身操指导员月收入4857元,位居13(详见该报告表1-3-44)。[9]上述数据充分表明了体育类职业吸收就业增长迅猛,体育类职业收入可观,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质量高。因此,体育职业院校应瞄准体育产业和体育类职业的人才需求,坚定“以体为本”的信心,围绕体育进行专业布局。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体育类专业现有10个,近年又新增加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据调查,全国有少数体育职业院校,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了少量“非体育”专业,比如,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民航空中安全保卫、民航安全技术管理、航空物流等专業;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体育新闻方向)、市场营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民航空中安全保卫等;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体育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体育电子信息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管理方向)、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方向)、经济管理、安保专业;广州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酒店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等。上述的这些专业,部分专业与体育完全无关,有些专业则是普通专业的体育方向。总的来看,上述专业在各校的专业布局中占比不高,属于补充部分。
在扩大办学规模、增设新专业、优化专业布局的过程中,仍应坚持体育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如前所述,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巨大,类型众多,在体育类、教育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表演艺术类、文化服务类现有的专业目录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增设新的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与其他产业、行业、职业相互融合,催生新的岗位,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对国家的专业目录进行增补,增加新的专业。
(三)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部治理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为加强内涵建设,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加强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水平和内涵建设均取得很大进展。体育职业院校自建校以来,一直由体育行政部门主管,故校方管理者的理念、认识、经验和专业背景,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皆有不相匹配之处。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各有其权各尽其责的治理格局,真正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坚决去除“行政化”痼疾,真正按照办学规律来治理学校,真正落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努力调动办学核心力量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当前,体育类职业院校要以全面贯彻“职教二十条”为契机,以落实内部治理提升行动方案和办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要求为指引,加强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教学、人事、财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确实将现代大学管理理念落实到制度层面、实践层面;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内涵的要求,加强内部机构设置改革,在机构布局、部门分工、人员编制、资源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强化对管理干部的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全面加强对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体教融合”,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即“教育性”和“实践性”。因此,体育类职业院校要利用天然优势,坚持走“体教融合”之路,也就是说,学校在争取政府资源方面,既要抓住教育部门,又要抓住体育部门,利用政府两方面的资源;在内部治理方面,要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和竞技体育,融合两方面的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促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形式,将体育类专业的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体教融合”是在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担心国家体育体制改革后将难以为继。有猜测说北京冬奥会后,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将进行重大改革,国家体育总局将不复独立存在,各省的体育局也将不复存在。若如此,体育类职业院校前途堪忧。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8月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极大地振奋了体育界,给悲观论调划上了休止符。建设纲要强调要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好地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举国体制将继续存在,政府在发展职业体育的同时仍要发展专业体育,仍要投入建设若干项目的国家及地方层级的专业运动队伍,仍有政府部门行使管理和保障的职能。因此,现行的运动训练基地、体校、专项运动队仍然要长期发展。
无论体育类职业院校现在所属的省(市)体育局怎么变,如果从行业办学向教育办学转变大的形势来看,体育类职业院校脱离体育部门划归教育行政部门都似乎是大势所趋。
这对学校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机会在于,划归政府教育部门后,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促进学校按教育规律办学,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同时,由于学校长期形成的历史渊源,划归之举应不会断然割裂学校与体育部门的关系,再加上学校和体育部门双方的现实需要,双方仍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比如,体育部门仍然需要学校帮助解决运动员的升学读书和就业能力提升问题,学校仍然需要体育部门的资金、场地设施、工学结合资源等。因为在体育部门的支持下,无论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是工学结合,皆有种种便利。体育类高职院校划归教育部门后,继续保持与体育部门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2014-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EB/OL].(2019-08-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3]國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
[4]李克強.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2019-03-16).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5]BOSS直聘发布国内首份《体育产业人才观察》[EB/OL].(2018-07-12).http://www.sohu.com/a/24076133 1_724207.
[6]李鹏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困境及破解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7]秦澄.江苏高职院校规模效益研究的结论分析与发展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1(6):19-23.
[8]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粤府办〔2019〕4号)[EB/OL].(2019-02-20).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b/content/post_2170531.html
[9]王伯庆,马妍.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