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对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影响分析

来源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完全分子学缓解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5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划分为传统组28例和试验组28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传统组选择应用常规化疗,试验组选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等指标均高于传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同时还能提升治疗安全性,避免不良藥物反应的发生,值得持续应用与积极推广。
  关键词: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分子学缓解率;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5-146-01
  前言
  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血液、骨髓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将收治的5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当做实验对象,经分组干预和治疗,现将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1-2]及对完全分子学缓解率的影响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5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划分为传统组28例和试验组28例。传统组包含15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病情程度:8例慢性期,15例急变期,5例加速期;年龄介于43~78岁,平均年龄(54.48±10.19)岁。试验组包含16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病情程度:7例慢性期,14例急变期,7例加速期;年龄介于42~80岁,平均年龄(54.76±10.24)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对研究使用药物不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③患者及家属对本实验内容均知情同意。本次实验课题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传统组选择应用常规化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合理选择百消安(马利兰)、羟基脲、干扰素-α等药物开展化学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试验组选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遵医嘱选择由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国药准字H20133198)进行口服治疗,初始服药剂量为600 mg/次,每天进餐时用药一次,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果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将药物使用剂量逐渐调整为400 mg/次,每天用药两次,治疗时间为6个月。在疾病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异常反应,应将药物使用剂量缩减至400 mg/次,每天用药一次;如果患者的血细胞持续减少2周以上,应将药物使用剂量缩减至300 mg/次,每天用药一次。
  1.3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并比较其临床疗效:①血液学疗效评估标准[3]:完全血液学缓解:治疗结束后,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低于10×109/L,血小板数量低于450×109/L,对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类,未发现幼稚细胞,且不具有白血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②细胞遗传学疗效评估标准: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骨髓进行检查,未发现Ph(+)细胞。③分子学疗效评估标准:完全分子学缓解:经骨髓RT-PCR检查发现,患者治疗后的bcr-abl与abl比值为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
  试验组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等指标均高于传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
  试验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等指标均高于传统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合理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能够取得明显效果[3],同时还能增强治疗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尽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同时还能提升治疗安全性,避免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值得持续应用与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亮,刘洪军,李春,等. 伊马替尼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急淋变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安徽医药,2019,23(2):340-343.
  [2] 李珍,马思聪,周红升,等.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侵犯1例并文献复习[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0,26(1):77-79.
  [3] 贾茜婷,蔡志梅,赵利东. 伊马替尼耐药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研究进展[J].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9,42(4):338-343.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其中20-30万新生儿为肉眼可识别的先天性畸形儿;而每年新增120万先天性残疾与智障儿童,以上数据意味着每隔30-40秒即会降生1个出生缺陷儿,约占每年出生新生儿人口的4-6%[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预防出生缺陷儿出现包括三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指预防发生,降低出生缺陷率;二级预防指避免出生;三级预防指避免出生缺陷儿致残率,减轻疾病负担;由此可见产前筛查与产
期刊
摘要: 导管堵塞是新生儿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增加肢体肿胀、静脉炎以及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目前有关PICC堵管的因素及应对策略的文献基本为经验总结,个案报告与对照研究等,针对堵管因素与堵管后应对策略的护理相关分析统计与归纳总结文献较少,本文查阅国内外在新生儿PICC导管堵管的因素及应对策略的护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实践借鉴与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依据。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2-氨基-3,5-二溴苯甲醛(简称SM)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C18柱,柱温:40℃,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pH7.00):乙腈=55:4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45nm。结果 SM线性范围为0.1996~19.9598 μg/ml,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为0.50%。结论 该方法灵敏,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
期刊
摘要:目的:利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常规疗法方案对高血压患者加以医治后,对血压达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情况进行明确。方法:病例共74例,均为高血压就诊患者,时间分布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治疗①组按标准纳入37名患者,用药方案:常规药物疗法。治疗②组按标准纳入37名患者,用药方案:非洛地平缓释片+常规药物疗法。从临床血压达标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值两个指标方面来对治疗成效进行对比。结果:从治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路径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接诊腹腔镜手术病患10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手术室护理路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针对住院时间,研究组(5.21±1.03)d,比对照组(8.21±1.97)d短,P<0.05。针对心率、血氧饱和度与体温,研究组分别是(76.02±1.23)次/min、(98.41±1.3
期刊
摘要:乳腺癌(Breast cancer)作为女性高發恶性肿瘤,是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失控引起的恶性病变,其不仅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亦可威胁患者生命。手术为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方案,但因我国居民保健意识不强、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大部分患者在出现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后入院检查确诊,此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乳腺癌治疗药物进行论述,旨在为临床控制乳腺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病原体经2遍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加1遍核酸检测(NAT)与1遍血清学检测加1遍核酸检测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情况,为探讨更适合的无偿献血血液筛查检测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血站采集的65405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将其作为常规组;另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本血站采集的69243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
期刊
摘要:目的 利用PDCA提高血常规异常细胞检出率  方法 选取开展 PDCA 循环前(2020年 11月 1 日至 2021年2月 28日)和开展 PDCA 循环后(2021年3月 1日至 2021 年 6月 30 日)我院检验科的 1 500 例血常规标本 ,均进行镜检 ,计算其真阳性例数和假阴性例数,计算检出率 :检出率 = 真阳/(真阳 + 假阴)× 100%。结果 开展PDCA循环前,检出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20年全州县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控制和降低伤害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6-2020年全州县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前来就诊的首诊儿童青少年伤害病例及哨点医院所管辖人口资料,应用伤害发生率对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生的原因、地点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男童的刀/锐器伤、跌倒/坠落伤、钝器伤、非機动车车祸以及机动车车祸发生率比女童更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100例医院收治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以及治疗前后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前牙位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