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提出“原子弹”的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英国科幻作家、政治家、历史学家。与凡尔纳并称“科幻小说之父”,被誉为“科幻界的莎士比亚”。
威尔斯开创了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太空歌剧、反乌托邦等大部分现代科幻小说的主流话题。其作品的高度真实性曾在美国引起巨大恐慌,导致120万人离家出逃。
威爾斯以科幻小说闻名,影响力却远超科幻界,列宁、斯大林、罗斯福都曾与他会面长谈,丘吉尔更受其影响,调整执政思想。
威尔斯从最新的科学技术入手,不但展示了未来科技的神奇,更反思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 威尔斯善于把科学知识通俗化,并通过小说将其突出出来,正是这种才能使他的科幻小说深受读者欢迎。
我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还远远不够。200年以前的人们只知道最近3000年之内的历史;3000年之前的历史,只是一个个传说和一段段遐想。我们这个文明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这样教导并信服:公元前4004年的一天,这个世界突然出现了,至于这一天到底是春天还是秋天,权威人士们众说纷纭……
人们都普遍认为,就表面看来,我们生存的宇宙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无限遥远的过去。当然,这些表象也可能存在误差,这就好比将两面镜子放在房间的两头,你看到的房间仿佛永无尽头。然而,那种认为人类生存的宇宙只存在六七千年的观念,已经彻底被抛弃了。
如今,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球体,它呈现出一个稍扁的橙子形状,直径大约为8000 英里(本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很多数据和历史情况等,跟现在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差距)。大概在2500 年前,就有少数明智之人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然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还对其与天空、恒星、行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谬的观点。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以地轴(比地球的赤道直径短24 英里)为中心,每24 小时自转一周,这就是昼夜交替的原因;同时,地球沿着稍不规则且略有变化的椭圆形轨道,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最短为9150万英里,最长为9450万英里。
月亮是绕着地球运行的一个较小球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239 万英里。地球和月亮并不是仅有的绕着太阳运行的星球,除此以外,还有水星和金星,它们分别在距离太阳3600 万英里和6700 万英里的地方。在地球运行轨道之外,除了无数可以忽略不计的带状小行星之外,还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距离太阳分别为14100 万英里、48300 万英里、177820 万英里和279300 万英里。这些以百万英里计的宏观数字实在太抽象。如果我们将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到可以理解的范围,读者可能就很容易接受了。
倘若将地球描绘成一个直径为1 英寸的小球, 太阳就是一个直径为9 英尺的大球,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323码,也即约1/5英里,步行四五分钟的路程;月球好比一粒距离地球25 英尺的豌豆。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两颗内行星,即水星和金星,它们距离太阳分别为125 码和233 码。这些星球的周围是空旷的宇宙,直到地球之外175 码的地方,才可以遇到火星。木星大约在1英里处,它的直径为1英尺;土星的体积稍微小一点,在距离地球2英里的地方;天王星在4英里处,海王星在6英里的地方。再往外围数千英里的范围内,只有细微的尘埃和悬浮的稀薄蒸汽,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按照这种比例计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在40万英里之外。
这些数字可能会让人们产生感慨:上演生命剧目的舞台是多么空旷与寂寞啊!
在这片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正知道的只是地球表面的生命而已。这些生命中,生活在地下的,最深不超过3英里深,可是地表与地心的距离为4000英里;同样,生活在地表的,最高不超过5 英里高。除此之外的茫茫宇宙,空无一物,死气沉沉。
最深的海洋挖掘也仅深入到地下5英里。飞机的最高飞行纪录也不过4英里而已。曾经有人乘着气球飞到7英里的高空,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任何鸟类都不可能飞到5英里的高空,有些小鸟和昆虫试图被飞机带到高空,但在远远低于此高度时,就早已失去了知觉。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英国科幻作家、政治家、历史学家。与凡尔纳并称“科幻小说之父”,被誉为“科幻界的莎士比亚”。
威尔斯开创了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太空歌剧、反乌托邦等大部分现代科幻小说的主流话题。其作品的高度真实性曾在美国引起巨大恐慌,导致120万人离家出逃。
威爾斯以科幻小说闻名,影响力却远超科幻界,列宁、斯大林、罗斯福都曾与他会面长谈,丘吉尔更受其影响,调整执政思想。
威尔斯从最新的科学技术入手,不但展示了未来科技的神奇,更反思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 威尔斯善于把科学知识通俗化,并通过小说将其突出出来,正是这种才能使他的科幻小说深受读者欢迎。
我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还远远不够。200年以前的人们只知道最近3000年之内的历史;3000年之前的历史,只是一个个传说和一段段遐想。我们这个文明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这样教导并信服:公元前4004年的一天,这个世界突然出现了,至于这一天到底是春天还是秋天,权威人士们众说纷纭……
人们都普遍认为,就表面看来,我们生存的宇宙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无限遥远的过去。当然,这些表象也可能存在误差,这就好比将两面镜子放在房间的两头,你看到的房间仿佛永无尽头。然而,那种认为人类生存的宇宙只存在六七千年的观念,已经彻底被抛弃了。
如今,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球体,它呈现出一个稍扁的橙子形状,直径大约为8000 英里(本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很多数据和历史情况等,跟现在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差距)。大概在2500 年前,就有少数明智之人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然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还对其与天空、恒星、行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谬的观点。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以地轴(比地球的赤道直径短24 英里)为中心,每24 小时自转一周,这就是昼夜交替的原因;同时,地球沿着稍不规则且略有变化的椭圆形轨道,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最短为9150万英里,最长为9450万英里。
月亮是绕着地球运行的一个较小球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239 万英里。地球和月亮并不是仅有的绕着太阳运行的星球,除此以外,还有水星和金星,它们分别在距离太阳3600 万英里和6700 万英里的地方。在地球运行轨道之外,除了无数可以忽略不计的带状小行星之外,还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距离太阳分别为14100 万英里、48300 万英里、177820 万英里和279300 万英里。这些以百万英里计的宏观数字实在太抽象。如果我们将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到可以理解的范围,读者可能就很容易接受了。
倘若将地球描绘成一个直径为1 英寸的小球, 太阳就是一个直径为9 英尺的大球,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323码,也即约1/5英里,步行四五分钟的路程;月球好比一粒距离地球25 英尺的豌豆。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两颗内行星,即水星和金星,它们距离太阳分别为125 码和233 码。这些星球的周围是空旷的宇宙,直到地球之外175 码的地方,才可以遇到火星。木星大约在1英里处,它的直径为1英尺;土星的体积稍微小一点,在距离地球2英里的地方;天王星在4英里处,海王星在6英里的地方。再往外围数千英里的范围内,只有细微的尘埃和悬浮的稀薄蒸汽,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按照这种比例计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在40万英里之外。
这些数字可能会让人们产生感慨:上演生命剧目的舞台是多么空旷与寂寞啊!
在这片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正知道的只是地球表面的生命而已。这些生命中,生活在地下的,最深不超过3英里深,可是地表与地心的距离为4000英里;同样,生活在地表的,最高不超过5 英里高。除此之外的茫茫宇宙,空无一物,死气沉沉。
最深的海洋挖掘也仅深入到地下5英里。飞机的最高飞行纪录也不过4英里而已。曾经有人乘着气球飞到7英里的高空,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任何鸟类都不可能飞到5英里的高空,有些小鸟和昆虫试图被飞机带到高空,但在远远低于此高度时,就早已失去了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