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语法二三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o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有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结构中“有”字的特殊用法与动态助词“了”和“过”用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普测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做了举要,旨在对普测培训和辅导有所帮助。
  关键词: 有 有 动词 “了”和“过” 语法错误
  普通话水平测试因为是口试,虽也涉及语言的三个要素,即语音、语汇及语法,但其测试的重点是语音面貌,占了整个测试的85%,因此测试前的培训,一般都会抓住这个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突破存在的问题。其实另外的15%也是不容忽视的,即说话中的词汇语法的规范及说话的自然流畅程度这两个测试项目,它们与成绩的好差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想取得二甲以上成绩的应试者,更要重视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对于北方方言区的人来说,这两项内容都不在话下,平时的说话习惯让他们不用费心准备就能说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语句。但是对于其他方言区的人来说,这些测试项目往往就是他们的失分点,而且往往成了硬伤。带着这些硬伤进行考试,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培训辅导时,将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进一步分析探讨,让应试人了解并加于克服便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关于语法方面的解释自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师可参见《实施纲要》第290至326页,对照相应方言区的主要问题进行辨正。还有一些常见的语法问题,如果不注意,常常就会令说话人出现一些语法失误。对于这些语法难点,人们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培训辅导中,解答疑惑便有些生硬,难于服众。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做好推普测试工作,我就辅导、测试中遇到的几个与语法有关的问题作分析,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有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结构
  在现代汉语中,“有”充当动词,后面带上人或事的成分,表示领属关系或存在的意思,如“他有一个女儿。”其句式结构为“有 宾语”。“有”和后面的人或事是典型的动宾关系。但在闽、吴、粤方言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是“有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结构,比如:“我有告诉她这件事情。”“我有读过这本书。”“图书馆现在有开吗?”“你有想吗?”这里的“有”不再表示领属或存在,甚至在“有”前面也可以加上副词修饰:“你也有说过。”“前不久学校举办运动会,我们都有参加。”当然,“有”可以用在某些动词的前面组成套语,表示客气:“有劳”、“有请”,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除此之外便不符合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但是这样的句式在现下却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电视电影中的台词,网络用语当中比比皆是。
  豆丁网有篇文章叫《也谈“有”字的特殊用法》,作者沈卓卿,他列举了《诗经》、《左传》、《荀子》、《论语》、《孟子》、《韩非子》等古书中的例子,提出这种结构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其依据是:由于北方方言发展得快,南方方言则比较富于保守性,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口语中“有 VP”(VP是指动词或是由动词组成的短语)结构只存在于南方方言中,而普通话口语中则没有这种用法。如今这种句式被大量使用,说明这是一种古语回归现象。
  他甚至认为“有”字在这种结构中的特殊用法赋予了“有”字特殊的语义功能:1.具有时态意义。这种句式中的“有”字主要是询问行为实现的经历性,可以表示“曾经”,也可以表示“完成”,意如“过”、“了”。比如“你有吃饭吗?”和“你吃饭吗?”这两句话显然表示了两个不同的意思。2.“有”具有强调或确认的功能。3.“有 VP”句比使用“了”、“过”等时态助词的语句反射了更多的情态信息。
  解释清楚了语法来源,我们是不是可以就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提出一个建议:今后碰到这类的语法问题,可从轻发落?
  在闽南方言区,甚至还有“我和哥哥去钓鱼,他钓有,我钓没有。”这样的说法。当然,这完全是直译闽南话,这类语言现象不算普遍现象,在此就不做进一步分析。
  二、动态助词“了”和“过”
  动态助词“了”和“过”用法很相似,能用动词后的“过”,很多都能用“了”替换而句子的意思大致相同。如:“吃了(过)苦头就明白了。”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注意分辨,提高用语的准确性。
  “了”用在动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即已经成为事实。如果是表示过去某一时间的动作,就一般与比较明确的过去时间词搭配。“我上周去了。”如果是表示某种状态的变化,则一般不与时间词搭配。“他会走路了。”“了”在表示过去某一时间的动作时,不可以和“没”一起使用。“昨天他没开车。”不能说成“昨天他没开车了。”也就是说用“没(有)”表示否定的时候,只保留动词,“了”字就不再说出来。
  “过”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或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例如:“吃过饭再走。”“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表示以前、过去的经历。同时也表示现在与那时的情况有了变化。一般跟“曾经”“以前”等时间词搭配。
  “了”可以嵌在两个动词中间,而“过”不行。可以说“瞧了瞧”“看了看”“说了说”,但不能说“瞧过瞧”“看过看”“说过说”。
  虽然同样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但两者有区别。看下面两句:“小妹妹像小鸟一样滑翔起来,摔过好几跤。”“小妹妹像小鸟一样滑翔起来,摔了好几跤。”第二句话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使用“过”表示实现体,总是跟过去的事情相联系。使用“了”表示实现体,也可以是现在实现、将来实现或过去实现。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表达刚发生的事情,所以动词后面只能用“了”而不能用“过”。
  另外,“动词 过”表示的动作不能延续到现在,“动词 了”表示的动作可能延续到现在。例如“他扛过枪。”此时不扛了。“他扛了枪。”现在可能还扛着。
  “动词 了”往往表示有某种结果,“动词 过”则不一定表示有某种结果。“他学了俄语。”他应该是学会了。“他学过俄语。”学过,但可能学会了,也可能没学会。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探讨发展规划问题中,逐渐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达成了共识。为了尽快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妙方”,不少高教理论研究者与高校实践工作者共同走上了“异域借鉴”的捷径:产学合作、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CDIO、从做中学等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先后被介绍到我国。然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表明,异域借鉴的结果
<正>人难免生病服药。在一些药物说明书中会注明"空腹服药",有时大夫开药时又会嘱咐"饭前服用",这两者是一回事吗?答案是否定的。"空腹服药"和"饭前服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摘 要: 移动学习是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手持移动设备的情况下,在电子移动设备、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云终端和共享平台的支持下,进行方式便捷、共享丰富资源的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本文旨在将移动学习法运用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拓宽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好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 移动
摘 要: 本文采用访谈法,研究了45名教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认识及疏导,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一定的认识,能较科学地理解中学生逆反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疏导方法,但对逆反心理的认识和疏导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理性认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 中学生 逆反心理 疏导对策  一、问题提出  逆反心理是中学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
摘 要: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教学环节,但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实习存在实习时间短、安排不合理、指导观念落后、实习模式陈旧、实习管理不规范、评价体系不健全、实习基地匮乏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作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的探索:调整教育实习时间,创新教育实习模式;更新指导思想,促进与基础教育的多点结合;规范教育实习管理,加强质量监控;规范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监控对高校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提炼出符合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43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脂质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
《皇朝经世文编》是清末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聘请魏源编纂的一部史学巨制,史料价值颇高。全书以立足经世、照录全文、广取存异、不因人废论为原则,广泛辑录文集、文钞、奏疏、公犊
本文以笔者参加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契机,简要梳理了参加此次大赛的过程、经历和反思,发现了青年教师自身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给出了解决问题
当前,对PWM逆变器数字化先进控制策略的研究方兴未艾。以现有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案,将负载电流直接补偿的无差拍控制策略用于PWM逆变器的精确控制,有效地抑制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