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隐性知识的教学方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发掘当下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隐性知识,并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非常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材隐性知识的特点及重要性


  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往往会忽略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但是语文这门学科恰恰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学习语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根本上应该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并切实地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大多藏于文句的细节之中,比如文句的意蕴、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等等。这些隐性知识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并传授给学生,是非常不利于高中生的学习的。
  想要让学生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去理解教材,教师就必须对教材的隐性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发掘和探索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能够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探索达到一定程度,对自身语文科目的学习和成绩的提升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并且这种探索精神会伴随一生。

二、高中语文教材隐性知识概括


  为了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教材中所选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成分往往隐藏在文学作品的结构、风格以及思想之中。这些隐性知识需要学生去进行探究和想象。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隐性知识进行理解、领悟以及判断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常来讲,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一般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多个方面,例如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中心思想,等等。下面以细节描写、情节描写以及标点符号这三个方面为例,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分析。
  1.细节描写。高中语文教学教材中所选中的文章一般多为经典文章,这类文章在体现作者思情感和价值观念上很少会用明显的语言和文字进行直接描述,而多采用大量的十分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展现自身的情感。这些具体的细节需要学生细心地去感受才能发现,诸如人物的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动作描写以及面部表情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中都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在作者传递思想感情和表达观念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比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通过祥林嫂的不幸人生经历来表现旧社会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压迫与剥削。文章中包含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刻画,通过刻画鲁四老爷“讲理学的老监生”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当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样的封建社会思想体系,对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因此,可以通过发现教学素材中的隐性知识来对教材的思想感情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以此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2.情节描写。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中,作者很有可能会进行一些巧妙的设计,为读者创造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在此之外,故事情节中所包含的一些隐性知识也对文章主题的凸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沈从文先生《边城》一书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结尾设计得十分巧妙,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正是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回味的余地,同时也为文章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
  3.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看似不起眼,但却是语文课文中一种极为讲究的技巧,尤其是在描写故事情节和人物细节的刻画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般来说标点符号都是用来表示停顿或者强调语气,但在《雷雨》这部作品中,鲁侍萍与周萍的这段对话让文章的描写更加的富有情感、耐人寻味。“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在这段话语描写中,感叹号、破折号的使用都极其巧妙。这两个标点符号可以说是为这段文字赋予了灵魂,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都刻画得十分传神,人物感情更是传达得淋漓尽致。

三、语文教材隐性知识探究


  1.搭建教学情境。比起图片和视频,文字或许并不直观,但文字自有其动人之处。文字的阅读可以给读者创造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考能力。教师在对隐性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优美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对文章内涵以及写作手法的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描述是能够引起学生感悟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拓展相關知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必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外知识的拓展也是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的。比如在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普及一下诗词或者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当时的经历等等,这些知识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
  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的诗词,都非常需要教师去为学生普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诗圣”杜甫的《登高》一诗,当时的社会背景处于安史之乱后,但是各地的军阀又趁机揭竿而起,杜甫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流离失所,病痛缠身,孤苦无依,有一天他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之下创作了这首诗。拓展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是非常有帮助的。
  3.创造沟通交流平台。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与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会慢慢习惯自我展示,同时还能学会认真聆听他人的意见,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教师应该紧密围绕教材,让学生将探讨成果进行展示,并以专业的眼光对学生的优良成果进行点评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当然,以上所说的隐性知识探究策略仅仅是常用的基本策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需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地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开展教材隐性知识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隐性知识的隐匿性,所以往往很难把握这些隐性知识并且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利用这些隐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记忆相关知识。
  作者简介: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疫情之下的在线教学,师生只有通过网络才能进行.学习资源本身的质量和呈现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也决定了教师在线教学的质量.提升在线教学效果,优化学习资源是
期刊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类教学往往会遇到与主题相关的理解性难点,囿于教材编写时选材的局限,很多文章是脱离语境的单章呈现.由于文本提供的言语环境不足以解决难点,这时候适
期刊
微课能够直接面向学习者,是一种新型学习资源.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时,应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或了解一个知
期刊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
期刊
一、普通高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现状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排在18个学习任务群的首位,并且贯穿始终。整本书阅读对于我们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普通高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情况不是很乐观。  (一)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环境不佳  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面临比较重的学业压力,没有多少时间来阅读整本书,就算是阅读,也是为了应付
期刊
文学与生活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文学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关于体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生活体验、艺术体验、生命体验.所谓生活体验,是创作的基础,它保证文学创作者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要让生活融入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将课堂的教学融入生活的因素,在生活中进行语言文字实践,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学习,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上采用“观察、想象、表达”的方式,再现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生活中加强“说话、习作、实践”的训练,进行语文实践,实现“生
期刊
本研究以在韩国的汉语学习者为对象,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探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与学习者的汉语自主学习行为之间
微视频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技术,具有教学简便、信息资源庞大以及可视感较强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微课引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以动画或视频的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增添视觉美感,并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也可引入当前的一些人物传记或者影视作品,结合视频内容和诗歌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其诗歌鉴赏水平。本文结合当前诗歌教学现
期刊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在课堂中如何将“对话教学”教出彩,对此,我进行了如下思考。一、对话教学教什么  1.学会从提示语和话语两部分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祖父铲地,我也铲地”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