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提高高校就业率,成了各大高校的热门话题,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也备受重视。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6個步骤”应用到教学中,力图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促使人职匹配更合理。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指导;职业规划;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04-02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密切。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自我、培养职业素养、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职业决策能力实现职业发展。各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将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一)对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师生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就业指导,是为了宣传就业政策,提供给学生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教授学生应聘技巧等。因此很多高校将职业指导工作集中放在大学四年级,学生毕业前夕,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导,开设一些培训讲座。职业指导只是作为一般化教育课程,很少有个性化指导。显然这样的职业指导课程无论是在课时、内容、效果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狭窄、单调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随意性、短效性,缺乏个性化和系统性。随意性表现在选择教材的随意性,有的学校没有教材,通常只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有限而零散的资料加上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强,有的学校虽然有教材,但是针对性不强,并不符合所有教育的职业指导内容,不能体现人才职业发展与选择的趋向。短效性表现在授课教师对课程的最终目标认识不足,只注重短期的就业行为,而忽视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个性化,表现在理论内容过多,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缺乏针对性。缺乏系统性,表现在不少高校都没有设立职业指导教研室,因此也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上课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毕业前这段时间。
(三)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缺乏新颖性
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几乎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模式,缺乏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导致课堂枯燥无味,脱离实际,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低下,使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如同虚设。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述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的一个工作成果中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工程系统化是指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方面集成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考虑。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一个系统,涵盖了工作任务、职业活动、职业资格等内容,突出职业活动的过程性。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职业行业领域中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设定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工作行动程序按照“资讯一决策一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价”6 个步骤进行。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整合,集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设计
依据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以职业指导对象为参照系,典型案例为载体,将课程分为3个学习情境,具体设计如下图。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改革,是以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发展、以人的生命全程发展为目标。职业指导不再仅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而是将职业指导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中,甚至包括就业后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指导跟踪调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改革使发展的职业观取代了静止的职业观,短期的就业指导为长期的职业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选择参照系和情境载体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指导需求,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三个阶段:职业准备期(大学1-3年级)、职业抉择期(大学4年级)、职业成长期(就业之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更贴近现实工作岗位,课程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真实情景为基础,选取职业指导对象为参照系,以案例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二)明确学习任务
职业规划是学生成长中所必需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根据学生各个时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明确职业规划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大一时期,学生要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基本认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大二时期,实现自我管理,努力提高自己,注重职业素养养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三时期,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应对,报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对社会的认知,为考研究生或者创业、就业做好准备。大四时期,学生即将进入社会,要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创业就业等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客观科学的整理分析筛选,最终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就业后,学生与用人单位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磨合期,就业后的职业跟踪调查至关重要。通过及时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和意见反馈,有利于毕业生适应转变角色、职场生活快速实现人职匹配以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设计学习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后,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注重以人为本,依据学习任务,以案例为载体,在职业规划的三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工作过程步骤进行。这些学习情境可以将职业场所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相应的案例,让学生以职业身份融入职业场所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及其理论创新为职业指导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对推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全全,闫智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
[3]张献奇,田云阁.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27).
[4]王代梅,林淑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项目化管理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5]张玉蓉,瞿华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管理观察,2015(1)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指导;职业规划;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04-02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密切。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自我、培养职业素养、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职业决策能力实现职业发展。各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将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一)对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师生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就业指导,是为了宣传就业政策,提供给学生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教授学生应聘技巧等。因此很多高校将职业指导工作集中放在大学四年级,学生毕业前夕,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导,开设一些培训讲座。职业指导只是作为一般化教育课程,很少有个性化指导。显然这样的职业指导课程无论是在课时、内容、效果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狭窄、单调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随意性、短效性,缺乏个性化和系统性。随意性表现在选择教材的随意性,有的学校没有教材,通常只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有限而零散的资料加上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强,有的学校虽然有教材,但是针对性不强,并不符合所有教育的职业指导内容,不能体现人才职业发展与选择的趋向。短效性表现在授课教师对课程的最终目标认识不足,只注重短期的就业行为,而忽视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个性化,表现在理论内容过多,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缺乏针对性。缺乏系统性,表现在不少高校都没有设立职业指导教研室,因此也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上课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毕业前这段时间。
(三)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缺乏新颖性
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几乎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模式,缺乏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导致课堂枯燥无味,脱离实际,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低下,使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如同虚设。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述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的一个工作成果中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工程系统化是指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方面集成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考虑。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一个系统,涵盖了工作任务、职业活动、职业资格等内容,突出职业活动的过程性。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职业行业领域中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设定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工作行动程序按照“资讯一决策一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价”6 个步骤进行。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整合,集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设计
依据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以职业指导对象为参照系,典型案例为载体,将课程分为3个学习情境,具体设计如下图。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改革,是以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发展、以人的生命全程发展为目标。职业指导不再仅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而是将职业指导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中,甚至包括就业后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指导跟踪调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改革使发展的职业观取代了静止的职业观,短期的就业指导为长期的职业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选择参照系和情境载体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指导需求,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三个阶段:职业准备期(大学1-3年级)、职业抉择期(大学4年级)、职业成长期(就业之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更贴近现实工作岗位,课程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真实情景为基础,选取职业指导对象为参照系,以案例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二)明确学习任务
职业规划是学生成长中所必需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根据学生各个时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明确职业规划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大一时期,学生要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基本认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大二时期,实现自我管理,努力提高自己,注重职业素养养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三时期,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应对,报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对社会的认知,为考研究生或者创业、就业做好准备。大四时期,学生即将进入社会,要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创业就业等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客观科学的整理分析筛选,最终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就业后,学生与用人单位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磨合期,就业后的职业跟踪调查至关重要。通过及时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和意见反馈,有利于毕业生适应转变角色、职场生活快速实现人职匹配以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设计学习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后,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注重以人为本,依据学习任务,以案例为载体,在职业规划的三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工作过程步骤进行。这些学习情境可以将职业场所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相应的案例,让学生以职业身份融入职业场所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及其理论创新为职业指导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对推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全全,闫智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
[3]张献奇,田云阁.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27).
[4]王代梅,林淑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项目化管理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5]张玉蓉,瞿华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管理观察,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