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 传播正能量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pingk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很多师生还在通过海报了解学校最近的学术报告信息;现在,他们只需关注一下学校官方微博,就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提前了解学术报告预报,不会再有错过的遗憾。以前,学校团委举办活动还需要通过广播、报纸、海报等形式告知学生;现在,只要发一条微博,学生便立即知晓,积极参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冲击着高校固有的管理方式。
  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建设工作新平台,这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共识。为了深入探讨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2013年1月8日,本刊编辑部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论坛上,河南各高校代表和新媒体研究专家对新媒体建设以及未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沟通、交流。
  搭建新平台,拓展思政教育新渠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信息传播的迅捷也使舆论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有效的即时性、良好的交互性、高度的集成性等特点,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而教育正是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可以说,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参与度得以提高,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互动交流。论坛上,河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处处长何秀敏就表示,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不断探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让新媒体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和有效武器,真正起到促进、引领和推动作用。”
  河南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在新媒体建设和利用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介绍,该校从2010年开始就在如何利用微博促进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是在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和部分中层干部中“试水微博”。经过前期探索,华北水院2011年在“育人为本、服务为先、引导为重”的指导思想下开始打造学校新闻发布的综合网络平台——由“校务华水”“师慧华水”“学聚华水”“达济华水”四个方阵组成的“华水苇渡”微博广场,一个以校务微博、教师微博、学生组织微博和学生个人微博协调联动的微博矩阵。通过微博平台,师生们可以与学校各部门进行师生沟通,解决烦琐小事。朱海风书记也每天“织围脖”,与师生们互动,帮他们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眼中亲切的“海叔”。他认为,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一个新课题,但实践证明,新媒体确实为高校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阵地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论坛上,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徐金安也表示“积极利用新媒体可以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更上一层楼”。“我们学校是一所民办高校,也正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正能量,培育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师生,促进学校党建工作。虽然这些工作都还是刚刚起步,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新媒体是思政工作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方面的巨大优势。我相信,这个新平台的建设和利用一定可以大力推进我们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徐金安对民办高校新媒体建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当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并不是所有高校管理者都能从容应对。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部长邵红梅说:“新媒体时代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虚拟性和互动性的无障碍,也为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模式,正视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在提高媒体素养方面下工夫,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提高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提高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判断能力,既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又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养成。可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当前广大高校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对此,洛阳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张宽亮也深有体会:“我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也在一线当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工作方式的冲击。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真正了解新媒体发展潮流,而不是在形式上被动地适应新媒体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在高校工作中的积极意义。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强的特点,也有简单问题复杂化、学生表达情绪化等问题。所以,在新媒体建设和利用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具有积极心态,努力成为应用方面的专家,这样才能利用好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科学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开阔新视野,彰显学生工作新思路
  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已经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重视。2011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微博,开启微博问政新时代,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在教育领域,新媒体的应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12年6月,教育部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微言大义话教育”专项活动微博,组织教育改革微博采访活动,发起了一系列微话题及微活动,吸引了上百万网友参与。今年年初,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又分别在腾讯网、新浪网开通官方微博,并着力将其打造成教育部新闻资讯的发布平台、服务网友的互动平台。在这种背景下,河南高校广泛借力新媒体,积极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作为河南高校的领头羊,郑州大学近年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学生工作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据郑州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刘超在论坛上介绍,该校通过三个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首先是高度重视、加强学习,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郑州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新媒体知识学习和研究,把新媒体知识学习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班、教职工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新媒体知识学习,深刻认识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校学生处、校团委每年都设立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学生工作研究项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思维和教育观念,加强对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其次是积极运用新媒体,创新学生管理。郑州大学学生处在人人网上开通了郑州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公共主页,用学生们熟悉、喜爱的方式发布助学贷款工作动态,分享违约案例,对贷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等,利用这一平台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学校通过建设人人网公共主页和微博这两大服务平台,不断创新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将“服务育人”的理念和“服务学生”的职能真正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校团委联合各级团支部开通微博共计1400余个,搭建起学校与学生交流的新平台。校团委还尝试“人人有QQ,班班有群,群群建团”,建立“郑大青年”人人网主页,开通郑大团干部微博,利用校信通服务青年生活,力争在新媒体平台上不留团组织空白。这样,以校团委为枢纽,各基层团委为分支,各班级团支部为骨干节点的信息化联系指挥体系基本建立,很好地实现了对青年大学生的全面覆盖。
  另外,郑州大学还利用新媒体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郑州大学毕业生就业网上签约系统”,于2012年10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按照“前台方便,后台强大”的指导思想设计,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就业协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密码登录系统签订协议,操作简单。后台整合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部流程,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刘超介绍,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好评:“开发网上签约系统后,一是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约,只需一个网址和密码即可,不需要携带、寄送纸质的协议书,方便快捷。二是签约完成后系统自动记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详细信息,省去了学校录入、核对等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学校可以准确了解毕业生签约情况,彻底杜绝了毕业生假借协议书丢失违约的现象。四是学校可以实时掌握全部毕业生签约进展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性质、地域、行业分布等多项统计信息,为就业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是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做好舆情工作。郑州大学为进一步做好应急事件的管理工作,完善了新闻宣传应急机制,建设了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对于发生的新闻危机事件,对内尽快防止事件影响的扩大,对外根据危机事件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新闻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通过信息网络等平台及时关注师生舆情信息,了解和掌握广大师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将《网络舆情简报》报送给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有效化解了矛盾,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说起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处处长费昕是新媒体的拥趸者,是同事眼中的微博达人,对此很有心得:“新媒体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信息流转快、难控制。所以,我们学生工作者要‘迎上去’,即自己要紧跟时代潮流,要用新媒体,并且用好,以此进入青年学生群体中。我们还要‘沉下心来’。新媒体只是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手段,学生工作的实质并没有变,最重要还是我们教育者的心态和姿态。另外,我们要‘俯下身’,就是师生平等,充分尊重学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新媒体时代,平等交流是一个重要特点。所以,我们要放低身段,与学生在一起。还有就是要‘见实效’,即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好这些,我们才能在形式上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在内容上吸引学生,达到工作目的。”
  费昕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与会代表的共鸣,他们一致认为新媒体的应用只是刚刚起步,其科学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不能仅靠几个人的热情,需要建立一个运营管理团队,同时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时刻保持较高的谨慎性。
  探索新方式,形成校园文化新特色
  在大学校园里,传统的“四大媒体”——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板和有线电视如今已被学校微博、论坛、贴吧等新媒体平台所替代。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将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新媒体平台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在轻松的环境中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获得人生的宝贵经验,甚至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正确方向。同时,新媒体为我们打破校园文化建设瓶颈提供了契机。以往,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方式主要是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与文化大发展,这些方式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新媒体,我们可以积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的文化需求。通过学校微博、校内网站、校园贴吧、微信平台等新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乡医学院宣传部部长白剑波认为,高校应全面认识到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新契机、新手段、新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它,强化校园文化载体拓展、深化校园文化内容创新、提升校园文化引导功能、助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信息传播格局,全力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文化。
  的确,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为高校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在论坛上,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建国说:“由于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相连,使自己成为移动互联网终端,尤其是与互联网上的微博相连接,再加上本身具有的短信功能,促成了人们的交往时空从‘在场’转向‘流动的空间’,促使缺场交往快速发展,从而全面超越了书信、电报、固定电话。可以说,移动智能手机实现了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远距离异地实时沟通、交流、交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人类交流、交往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推动我们进入人类人际交流、交往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可以调动所有师生的积极性,凝聚他们的智慧,加快校园文化的发展,让校园文化更生动、更丰富,更加彰显特色。”
  在看到新媒体强大能量的同时,也有人对当前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表示忧虑。白剑波说:“新媒体的发展很快,但是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并没有很大提升。他们的心智尚不健全,很容易沉湎于媒介制造的快感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弱化媒介环境和媒介信息中不良因素对他们的影响。”目前,新乡医学院的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工作已经启动。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前提是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即畅通沟通渠道,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宣传部网络信息部主任王磊认为,做到这些,高校需要积极建设新媒体服务团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们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移动手机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特别是在舆情监控方面,要建设一个优秀的团委,为大学生及时答疑解惑,消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理性发言,营造和谐氛围。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而广泛的探索,校宣传部组建了一支深入了解新媒体特性的服务团队,强化服务意识,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舆论氛围。所以,我认为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服务团队建设,从容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主动引领发展潮流,不做被动者。”
  在论坛上,高校管理者、专家、学者对利用新媒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生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经验介绍、思考交流。当然,这些只是高校新媒体建设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发展的加速,大家都坚信新媒体平台将会在高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表达了高校新媒体建设的紧迫感。正如本刊主编高杨在论坛结束语中所说的:“新媒体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高校的未来发展,尤其是现在运用较广泛的微博、微信等形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只是在全国范围内,河南高校的新媒体建设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在使用新媒体的高校、人数、层级等硬性及软性指标的考量上,我省高校与国内先进高校还有一些差距。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加努力研究、实践新媒体的建设和应用,让其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我们也会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为河南高校新媒体的发展继续搭建更实用、更广阔的平台,进一步促进河南高校新媒体建设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责编:思 源
其他文献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化内涵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建立起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和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遍地开花,趣味盎然,润物无声。近年,周口师范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思政课教学为平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全面成才为根本,以特色品牌活动为引领,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文化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意识和首推意识
期刊
“好学力行、勤勉求是”的学术氛围,风格典雅、景色宜人的校园环境,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演绎着这所大学的勃勃生机。近日,记者走进百年学府——河南理工大学,深深地被她浓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校园环境、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所感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开启了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征程。”河南
期刊
从成长经历和发展走向看,当代大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高、大、快、强”。所谓高,就是开放程度高;所谓大,就是信息量大;所谓快,就是思想变化快;所谓强,就是个体意识强。  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思考中选择真知。在行为上,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生活中,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实
期刊
河南教育(高校版):娄校长,您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就“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这个话题和您对话。3月2日,您第六次将“关于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提案带上全国“两会”,堪称“最执着”的委员之一,在为您的执着感动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您作为河南大学校长为办好河南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这次河大入选此项工程,应该说距离您努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您怎样看待这次机遇?未来的五年怎样把握机遇促进学校发展?  娄源功:
期刊
近日,洛阳师范学院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继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积极组织全校团员青年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发学习、不懈奋斗,向校园文化发展注入青春的正能量,切实增强基层团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洛阳师院第十五届“先锋杯”团日活动特以“复兴梦、青春行”为主题,在广大师生之间广泛传播中国梦,让师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梦与大家息息相关。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走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国梦的内涵、实质、路径阐述得精辟、透彻,中国梦,就是国家强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实现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而高等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岂不是如此。中原崛起,梦想成真,大学必须先行。  从“精英”到“大众化”,从“独木桥”到“阳关道”,河
期刊
在这个春天,梦想不再藏于心底,成了13亿中国人向着未来共同吹响的前进号角。的确,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是一个张扬梦想的时代,“中国梦”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的梦,是民族振兴的梦,更是人民幸福的梦。曾经,无数先辈为之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今天,这个梦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
期刊
2013年3月16日,河南中医学院新校区仲景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河南中医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正在举行。参加双选会的用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广东华润三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上海玉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等4家医药单位都慕名前来招聘毕业生,此外还有宛西制药有限公司、羚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大型药企以及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共计300余家。  河南中医学院已连
期刊
在全省首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连续三届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连续多次在全国医学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大奖,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新乡医学院依靠创新就业工作理念和培养模式、重视就业引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引领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走出了一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特色之路。  加强阵地建设,搭建毕业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阵地
期刊
近年,周口师范学院紧紧围绕“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构建了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发挥质量文化的引领作用,注重体系的顶层设计,体系与文化达到了互利共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