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善是恶的粮食,它一口一口喂养恶,直到把恶喂大,消灭自己。那么,如果没有恶,这世间是否也便没有了善。
   老三反复听取他年少的故事,支离破碎,絮絮叨叨,从母亲口中以唠叨或争吵的形式。那许许多多的故事就像素描一般,渐渐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出轮廓,再由铅色一层一层呈现出真相的阴晴明暗来。
   故事里的他,与老三尚且互不相干,甚至与母亲也互不相识。他当时不过只是承担着人子身份,是这个丢弃一切,赤裸裸袒露着食欲与齿牙的家族中的一员。五个兄弟姊妹中,他隐没其中,无足轻重,既不懂得诡道也不晓得谋略,他对一切用本能的倾斜、屈服,甚至讨好的态度维持着内心对人性,对家的侥幸。只是,一败涂地,这些倾斜、屈服与讨好掌纹一般印在他掌心,握紧或是翻转并无法遮盖,只会触目惊心地暴露他手背的秘密——一条条暴起的青筋,是他无法遏制的对弱小者的暴怒、凶残。
   老三曾目睹他对待家里一头年幼骡子的凶残,多年的往事,再想起,便如同隔着屏幕回放他人的电影。只是那时,那个人已经是老三的父亲,老三已经通过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且不得不参与到他的世界。他的世界,是没有灯火的暗夜,年幼的骡子,脱去庞大的身躯,其实不过跟她一般只是个怕黑的孩童。他拉它劳作,只想一气完成,不顾它的死活,如同不顾妻小的死活,直到暮色遮盖视线,街巷空洞。
   他人的灯火照不亮自家的院落,骡子也怕黑,如她一样。
   母亲带着姐姐洗漱做饭,留下她跟着父亲去马房安置牲口。没有电灯的马房,黑暗深不见底,骡子忘却疲惫,挣扎着不肯入内,夜色下它硕大清透的眼里盛满惊慌。她跟骡子一起期待着父亲擦亮火柴,期待着在一阵磷火仿制的节日气味里,看着光亮将父亲黑色的影子推向墙壁。父亲并不点灯,而是取出一条三角带,奋力抽打着年幼的骡子。骡子摇晃,躲闪,跳跃,眼睛看向她,满是哀求。
   那时起她就喜欢上了马房吧?尽管马房里的牲口生生死死,来来去去,她还是爱着马房。喜欢马房里马蹄状的油灯,豆样大小的火苗摇摇晃晃,却温暖家常。她喜欢用手笼着这盏油灯,在墙壁上变幻一出出剧目。这时,牲口会悠闲地咀嚼着干草,或者半躺着,一边反刍一边陪她观看这出演不完的剧目。整个马房充满着安静的味道,干草,马粪,潮湿,汗液以及牲口身上体温的味道。甚至许多年后,提到“家”充斥她鼻孔的依旧是这个味道。
   她与它们又有什么区别?一样疲惫不堪,一样朝不保夕,只不过它们面对的是一柄不知何时忽然磨利的刀子,而她面对的则是一个不知何时会颓然倾覆的生活。他,那个成为她父亲的人在身份由人子转为人夫、人父之后并无法适应这个要担负一生的身份。他依然保留了压迫、倾斜、屈服、讨好、暴怒、残忍,他保留这些,如同保留贫困,于是整个家庭成为马戏团,每个人将自己弯折,打开,踮起脚尖,为一口吃食铤而走险。
   母亲,在看尽了他在她面前如数释放他年少累积的残酷之后,依旧抱有幻想。她仿佛一名与生俱来的悲剧演员,在哭泣、晕厥无法博取丈夫的同情与重视之后,她开始通过布置一桩一桩突兀而疑点重重的失踪来强调自身的存在。于是整个村子出动,只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她们聚集在空洞灰暗的屋子里,不敢说话,不敢活动。那样的恐惧像旋转的螺钻,只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分秒就可以钻出一个巨大而空洞的孔隙,危若累卵。
   她回到马房,给牲口添上草料,浇上一瓢清水,牲口起身,衔起干草开始咀嚼,闲适而优雅。那是一头公牛,长着硕大、美丽的眼睛,会流泪。她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只知道门响时,母亲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归来,如同一个获胜者。她跟过去,堂屋红色的灯泡下,父母的脸上浮满了死气,带着一种类似于青肿的色彩。如此的失踪与寻觅事件成为平常之后,母亲开始了同归于尽、玉石俱焚的桥段,不过她烧掉的多数都是些无关痛痒的什物。就连她的子女也习以为常,故意忽略。河豚的孩子生下来就有毒囊,马戏团的孩子生下来就会弯折踮脚,铤而走险。
   三个孩子中,大姐最为出色。在这场生存之战中,她不仅夺得先机成為长女,同时也夺取了父母所有的优秀基因,宠爱与期望。她用她的美貌与品学兼优完美地遮盖了自身的控制欲与破坏欲。她善于控制身边的每一个人,像马戏团中精准的飞刀者,享受着临界的完美带来的绝对配合与服从。她也嫉妒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接纳他们,熟悉他们,分析他们,找到他们的缺口,然后撕裂,打压,践踏。他们是她心甘情愿的献祭者。
   第一个献祭者是父亲战友家的孩子。年少时两家孩子常聚在一起荡秋千。秋千架对面是一台废弃的轧花机,如果荡得足够高远就可以踢响机器上的一块铁板。孩子们通常会奋力荡起,在享受失重的错觉时,用一声响亮的“当”做欢笑的引子。
   父亲的战友在县城的政府部门工作,体面洁净,两家的交往中,战友始终带着居高临下的傲慢。直到战友家的孩子成为大姐的影子。她对他温柔宽厚,不置可否,让他疑惑又期待。终于他让他的父母上门提亲,而她似乎就始终在等待着这个机会,她当众拒绝,言辞果断,礼数周到。这是她的报复,对战友家的傲慢,“当”的一声胜负已分,游戏结束。
   谁也不知道她究竟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更想不到她会选择一个大学的小教员。教员面色白净,戴金丝眼镜,斯文儒雅,可无论家世还是工作在众多追求者中都不算出色。被馅饼砸晕的教员感激涕零,肝脑涂地。而她,一个善舞者,要的便是一个可控的,臣服的,感激的,卑微的信徒。
   她开始安排自己的婚礼,从她的家庭开始。那个黢黑的,混乱的,蛛网一般电线密布的家和残败贫瘠的父母都要由她布置包装,共演一出父慈子孝、欢乐祥和的婚礼剧目。于是她一声令下,父母便在寒冬搬进了废弃的仓库,并承担起表面装修的重任。老三归家,看到挤在仓库中的父母,她明白,在大姐与父亲的对垒中,一方在生活里兵败如山倒,孤注一掷将所有翻盘机会押于对方;而另一方屡屡试探,步步紧逼,一寸一寸摸到对方软肋,玩弄于股掌。父亲才是大姐最虔诚的信徒,他对她早已丢盔弃甲、言听计从。而母亲在即将崩溃的时刻终得上天救赎,她小脑萎缩,失去所有记忆,回复孩童智商,只爱吃喝与新衣服。    夜里她再次住进马房,那时的马房早已没有了牲口。可她却清晰听到牛马反刍的声响,安闲的,优雅的,带着草料的香味与牛马身上的体温。她想起姥姥的话来,姥姥在门口的椿树下,轻轻摇晃着她说,牛都是人变得,前世欠了你债的人,这一世就会变成牛来还你。那头牛定是前生欠了她的,不然胆小的她被父亲逼迫拉着牲口犁地时,牛怎么会跟她一起流泪呢?从那以后她开始敢去抚摸它,拥抱它了。可是那头牛也死了。肯定是死了,在她的村庄,腊月的老牛一旦被牵到牲口市,除了变成一张鲜血淋淋的牛皮是再无它法回来的。它显然心知肚明,所以一步三回头地看她,它那双硕大美丽的眼睛在流下两道粗粗的泪痕后,消失在了腊月白色的浓雾里。
   她推门出去,隔壁四爺家的门敞着,她走进去喊了两声,并没人答应,桌子上四爷的杯子倒扣在酒瓶上。她倒出一杯喝下去,辣辣的带着一种绵柔的甜涩,喝下去烧烧的,缠绵甘苦,有种奇异的舒适。她再倒一杯喝下,隔壁房门发出一丝响动,并张开一道缝隙,她蹑着脚跑了出去。
   那夜她睡得十分安适,一夜无梦。
   之后老三就常去四爷家窜门,当然是四爷不在的时候。
   那个冬天,大姐结了婚。婚礼曲曲折折却尽在大姐掌握。教员在婚前一周忽然消失,所有人对此不得其解。老三晓得,他是怕了,他定是见了大姐八面玲珑背后的真相。她一点点了解他,找到他的软肋,摸到他的骨缝,用言语,冷落将钉子一下一下钉入他的骨缝,让他近三十年垒砌的尊严轰然崩塌。于是他逃了。
   大姐对他的失踪无动于衷,继续布置她的婚礼,通知他的亲戚朋友,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一般。他果然就范,婚前头一天回来,面色苍白,神情衰落。
   自此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她支使他,奴役他,毁灭他,而他则像一个梦游者一般无知无觉。
   在大姐统治自己的婚姻与娘家的期间,辍学去深圳打工的二姐终于回来了。
   老三去车站接她,远远看到她提着箱子出来,她穿着不带领子的黑色呢子大衣,裁剪得体,线条利落,身体依旧瘦削,眼神却锋利坚定。那一刻老三便明白,那个柔弱的怯懦的二姐再也回不来了。她早就在父亲宣布她辍学供大姐读书的那一刻就消失了。父亲对待她们三个,就如同对待三株同窠而生的秧苗,他拔除老二、老三留下老大,眼疾手快,干脆利落,甚至不曾回头看看她们暴晒在日头之下的红色根系。
   老三一路蹬回去,车站到家的路漫长曲折,她却不想让它终止。她明白这一路她还能想起过往,想起二姐在满天星斗的夏夜推着板车摇晃她入睡;想起二姐被欺负时她义无反顾地把板砖拍到对方头上;想起春风香甜里她在树上笑着把折取的槐花扔给二姐;想起露水繁重的清晨两个人一起推着板车沿街叫卖水果……一旦进了家门,这一切就都结束了,她不知道二姐将用何种方式清除她多年来累积的厚重灰尘。
   二姐迅速完成了对这个躯壳般空洞家庭的侵占,她尖刻的沉默让每个人的愧疚沾满了恐慌味道。她每天忙碌于购买衣物与相亲,她对着镜子里月色般冰凉的脸孔与透明无肉的躯体反复斟酌,流露一瞬间的凄然与柔弱。有时候她会带上老三,老三就沉默地洞察二姐对对方家境收入九曲回肠的旁敲侧击。她忽然有些恍惚,怀疑目前的一切或者之前的一切都是一场深沉逼真的梦境,终会一觉醒来,在如释重负的叹息中拥紧一床空洞的被筒。
   她依稀记得,前年二姐说起那个叫“白马”的人时,流露的窘迫与幸福。那时她还拥有一张红润有肉的脸孔,笑起来时还有深凹的酒窝与羞怯。之后母亲让老三带她去了一个颠簸曲折的村庄,村民指着一座白墙剥落,青砖陈旧的砖土老房说,那就是白马的家。她记得那堵白墙前,当真拴着一匹灰白的骡子在打着响鼻来回踱步。不远处一个妇人蹲在一片栅栏围绕的菜园里松苗,明黄菜花里她的白发如霜冷静。那天,老三听到了二姐的啜泣,母亲用她一生的苦楚证实了贫困的可怕,贫穷的人无暇拥有爱情。后来听说白马从深圳回来,后来再没了白马……
   在二姐筹备自己婚礼的这段时期,所有人更加忽略老三。没有人注意到她何时染黄了头发,何时扎满了耳洞,也没有人注意到她何时开始在街上游荡……
   而老三是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洒满星光的早晨的,那是她不负一生的一个早晨。
   那个早晨天气晴朗,光线洁净,天色澄蓝,她抬起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星光般地洒落。而树上的他就半躺在这片星光里,成为蓝色背景里柔和而圣洁的一个剪影。她与他对视,并看不到他的眼睛,于是他轻轻跳落到她面前。“你是谁?”这是她说给他的第一个问题,“我认得你。”这是他给她的第一个回答。于是她的脸蓦地红了,她也认得他了,他是隔壁四爷的外孙,那个借居此地的城里人。她记起她偷酒喝时门口的那个声响了。他走近她,带着柔软温暖的笑,拿起她的手,把一本书放在她手心。“什么?”她问。他笑笑,不做回答,走出几步,挥挥手并不回头:“下周这个时候还我。”晨光里,他发光的背影似乎清澈得成为透明。
   那是她读到的第一本小说——《简爱》。
   还书的那个早晨,她朝圣般用清水清洗自己的身体,一颗一颗取下耳环。他们开始说话,他讲,她听。他讲他的城市,讲那里阳光充足,雨水稀少的冬季;讲那里花开成海,淹没半个城市的春季;讲那里植物繁茂,肆意生长的夏季;讲瓜果丰美,色彩斑斓的秋季。也讲鸟类,也讲食物,唯独不讲人。
   老三的头发慢慢长长,沉默里渐渐有了柔软和安宁的味道,她一点点剪去燥黄色的染发,新生的乌发披垂下来带着树叶的味道与光泽。
   他走的那天下了雨,她如约而至,他撑伞站在树下等她。他们并排站着不说话,雨水在雨伞上一点点汇集,再沿着雨伞的边缘一滴滴坠落。她低下头,看到他白色的球鞋边缘沾着厚重而新鲜的泥巴。他告诉她他大学的地址,名称,告诉她他会写信给她。她看着他白色的背影越走越远,鞋子上那块新鲜潮湿的泥巴紧紧跟随,摇摇晃晃,终于掉落,被丢弃在他走过的路上。她捡起来握在手心,带着他的柔软与温润。    那晚她在马房里点起油灯,马房里似乎再次升起干草,汗液的味道,牛马咀嚼声里,她将手里的泥巴努力捏成他的样子。
   她到底考去了他的学校。九月桂花开得细碎繁茂,空气里充斥着过度幸福的馥郁之气。他依旧洁净温暖、自信满满,他拉着她,告诉她他即将留学的新地址,告诉她他会写信给她。她点头微笑,让那些冗长而拗口的名字一字一顿消失在空气里。澄蓝高远的天空里,点点桂花渐渐远成天际里的繁星,她明白无论在树上,还是树下,乡村,还是城市,他的未来都是她再努力也去不到的地方。
   他再写信给她,她一一收好,与泥偶放在一起,并不打开。后来,便再也没有了他的信息。而剥去青涩与烦躁的老三开始像他一样洁净温暖、自信满满,她好似献祭了自己的身体给他重生,无力想念,她只能成为另一个他。
   她毕业时大姐已经落败,逆来顺受的小教员找了比老三还要年轻的大学生,闹着离婚。一贯强势的大姐在婆家彻底失去威望,开始转战娘家。而老三曾生活的贫瘠农村则因为高铁站的兴修越发繁华起来。曾经空旷灰暗的老屋,仓库,马房都成了寸土寸金的必争之地。每家每户都在扩建房屋。
   于是大姐适时归家,“老三,你回来,我们说说拆迁的事。”“我在外地,暂时回不去。”“你回不来的话,我们就开始拆了。还有你能出多少钱?”“我没有钱。”“那就没办法了。”这是大姐给老三的照会,她与二姐已经达成协议,那里再没了老三的立锥之地。
   老三回来已经是两个月后了。离家多年,她的村庄满目陌生的繁华,她一路搜寻再找不到他当初半躺的那棵树。司机把车子开得飞快,交错间她看到一个熟悉的侧影飞快驶过,她目送车子越开越远,手心里的泥偶被汗濡湿。收音机里缓慢地播着陈鸿宇的《理想三旬》——雨后有车驶来,旧铁皮往南开,恋人已不在……那贫瘠的未来,像遗憾季节里未开花的爱……
   她最终赶上上梁,老屋,仓库,马房早已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隔壁四爷告诉她他刚走。她柔软地笑给每个人、每个角落,窘迫的父亲、欢喜的母亲、窥视的大姐、焦灼的二姐、不相干的四爷、远去的他、不复存在的马房……鞭炮声乍起,糖果漫天,马房点灯的味道浓重起来,她再次闻到干草的味道,牛馬的咀嚼声里她手心里的泥偶一分为二。她的笑容越来越大:“操你妈的……怎么不去死啊……”她的声音淹没在如雷的鞭炮声里,只留下满脸的欢喜。
其他文献
午后的太阳把石头村照得纤毫必现,天空碧如浆洗,云仿佛也凝固了,像一幅焦闷的静态画。  石头村最热闹的地方,是村头的一家茶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热成今天这样衣服能拧出一壶水的大热天,也能门庭若市,人声嘈杂。  人们——大多是老人,少有青壮年,孩子们都下山到镇上上学去了,待午饭前才回来。他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茶馆里,唠嗑,打牌,拉家常,小小的房间里三台大马力风扇火力全开,稳坐人群中心,在屋外蝉鸣声中颤巍
期刊
“本姓洛,家有一女,便是安。”出世日时,父亲这般说道。  洛家班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戏班子,洛安又是班主洛志华唯一的女儿,继承了作为一名戏子该有的样子,从小天赋过人,又在梨园里耳濡目染。自五岁起,一月三次的毯子功从未间断。十六岁那年,洛安已成了洛家班不可或缺的台柱子。  那日戏台上的洛安绛眉轻启,眼波流转,眼角处的一抹朱红似是戏子骨头里的血。一曲落幕,转身之时,耳边落进的却是陌生的声音:“这戏园怕是
期刊
一  我抢先了一步把他拦在了这所谓的“界限”前。  “你知道的,就目前的水平来说,没有人能够证明你是绝对安全的,不要因一次的成功去抱侥幸心理!这世界的构成,不仅仅只有我们所知的物理规则那么简单!”  “知道了,知道了。”胖子笑眯眯地搓着手,“最后一次,最后一次,我答应你这次之后不会再乱来了。”  “你这就是胡闹!”我瞪着他,“这不是小孩子的把戏,在没有任何机器和仪表的情况下,我们连它是不是稳定的都
期刊
中国和朝鲜在地理上山水相依,至7世纪初两国文人更是面对面地进行文化交流,这也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在唐朝影响下高丽时期殊异传体散文的产生和发展。目前,研究高丽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和唐代传奇小说的文章有很多,然而研究高丽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和同为传奇志怪类小说《聊斋志异》的寥若晨星。本文以朝鲜的殊异传体散文的代表作《仙女红袋》(又名《双女坟》)和中国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小谢》为中
期刊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着手,对《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及其形成深入研究,从社会和家庭角度综合分析了其爱情悲剧、家庭悲剧的成因,更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掌控和影响之大,以及对人物悲剧的关键作用。  小说《寒夜》写的是生活在陪都重庆社会底层的几个小人物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男主人公汪文宣大学教育
期刊
动画产业从诞生到崛起,虽然仅仅经历了百年时间,却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我国的动画产业也在这种大潮中逐渐崛起,因此,面对日、韩、美等动画制作大国,我国的动画产业如何突破自我,引领动画发展的风向,将是值得我国动画制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我国原创的具有中国风的水墨动画为例,试分析水墨动画在当代发展中的困境,并结合自身所学,谈谈其未来的发展出路,以期给予国产动画制作者些许启迪。  提及水墨动画,或许对于
期刊
著名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查密莉雅》与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的《婚礼之夜》都讴歌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艾特马托夫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自己的故乡——吉尔吉斯大草原,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怀着对故乡无限的热爱,采用神话、传说、民歌和民谣来深化文章的主旨,使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通过浓郁民族风情的劳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形象。艾特马托夫于1958年发表了他的开山之作《查密莉雅》,这部爱
期刊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来分析美国女作家瓦莱丽·马丁的代表作品《财产》,小说中制度给人类内心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制度对自然与人性的摧残使人性扭曲。小说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作者对当时被制度压制的一切的忧思以及对目前人类生存环境的考量与关怀。  美国著名小说家瓦莱丽·马丁的小说《财产》在2003年荣获桔子奖,2012年又被《观察者》杂志列入“2012
期刊
人性有优点,更有弱点。电影《一出好戏》中三个主人公的心性变化演绎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折射了人性的悲哀与凄凉,让人在观赏中体会真善美,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人性有优点,更有弱点。人处在社会中,生活在群体间,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渲染,或者保持初心,或者灵魂扭曲,或者知足常乐,或者随波逐流。但是这也恰恰反映出人的本性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电影《一出好戏》就折射了这种人性的悲哀与凄凉,让人在观赏中
期刊
为弥补儿时因摔毁风筝对弟弟造成的伤害,深感负疚的“我”企图通过向弟弟反省以获得宽恕从而实现自赎。但是,弟弟以“忘却”的方式使“我”看到“我”与他之间早已形成一层难以消除的隔膜,并令“我”永远陷于自赎与落空、故乡与他乡的生命困境中难以脱身。  《风筝》创作于1925年,后收录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之中。鲁迅曾形容《野草》大多数篇目恰似“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相比起《过客》《墓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