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农村学校的学生向城区学校流动的现象很明显,其症结在于城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优于农村,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高于农村。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克服自身的种种弊端,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综合治理。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初中;生源流失;对策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我国整体的教育事业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而从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农村学生生源更是流失严重。乡村学校陷入这种生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乡村学生需要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国家巨额投资实行了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然而,农村家长却选择送子女读高价学校,很多乡村的生源在迅速萎缩。
一、农村初中学学生流失的基本现状及流失原因分析
(一)学生辍学性流向
农村初中存在着一个较严重的现象——辍学辍学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因素一: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诱惑。春节后的第二学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地就业空间的扩大,一些辍学少年也能找到一份工作。一些家长劝阻的力度不够,或者认为孩子考大学没希望,孩子就会加入辍学务工的队伍。因素二:高校、中专招生并轨,收费高,就业难,使农村一些学生不愿意念书。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把上学读书作为“跳农门”的出路,一旦升学无望则产生厌学心理。因素三:农村初中教育功能不全,办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尤其是脱离农村实际。学生所学非所用,想念书也念不好。
(二)城市转移性流向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也需要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城市化的加快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劳动力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期望收益”便潮水般涌入城市。这部分青壮年的子女很大部分成了留守儿童。而这几年,留守儿童教育形成很多问题。引起社会与家庭的重视,国家放宽了地区间教育管制,儿童可以异地上学。很多农村学生随家长外出学习的现象日益突出。
(三)择校,向城市重点中学和私立中学流向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作为一种入学方式,是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相对立的。家长们普遍对乡镇中小学不满意,学生家长不惜出重金、舍近求远地选择较远的私立中学或者市里的中学,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孩子从农村学校转往附近城区的重点学校就读,甚至出现爷爷、奶奶离家陪读,家长辞职陪读等现象。其态势愈演愈烈,其流潮势不可挡,以致出现农村学校门庭冷落,城区学校人满为患的现象。“择校热”不断升温是有多方面深层原因,一方面,基于学校管理和学校教师方面的考虑。城市公立学校和私立中学管理严格,由于这些教师的“忧患意识”普遍较强,在各方面积极努力的同时,这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相应地较重。相比之下,农村公立学校在管理环节上较宽松。另一方面是基于教育理念方面考虑。现在的基础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的扩大化,高中为大学选才,初中为高中选才,淘汰下来的才进职业学校,这也影响着家长的人才观。在这种导向下,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普通高中,然后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于是,中考、高考达线率成为大家评价一个学校质量的标尺,而家长们也在作着这样的比较和选择,所以对农村公立初中学校的衰落深感遗憾和不满。
二、针对农村公办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一)采取分流教育体制。
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倾向精英教育。尽管有职业中专教育,但是教育与社会脱节,效果不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是单一的。另外,每个人能力各异,差异客观存在的,因而要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教育中就必须按其能力进行分流,以便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教育分流的基础是按学生学习能力分班,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从而大体上能保证每个孩子接受个性化的教育。教育分流制度在为学习困难的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甚至延长修习时间的同时,也为一批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使他们避免了“陪太子读书”而浪费时间的尴尬,使他们能接受更高标准的教育,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
(二)需要培养真正扎根乡土的教师
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主要在教师,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好的教学方法,还有他与社会的融入和接触。比如村里面长辈守信、诚实、懂礼貌、孝敬老人,这些美德就会在孩子身上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和保留。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必须培养当地的人来做教师。据我了解,当地人如果在当地教书,这是一份很体面的职业。教师标准不是越高越好,现在您看在北京的有些小学,小学生都要硕士,马上就要博士了,博士真的就比中专生教的好吗?我不相信,因为教育它主要是一种安心。有责任心和喜欢教育他才能做好,我们从乡土上面来培养合格的教师,而这个合格的教师,不是我们规定的那些条条框框,那些条条框框对能不能做好教师工作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今的中国农村教育,一个合理的体系,是需要我们靠智慧去发现、去创造、去努力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人员规模上面的、硬件条件上面的效率和效益。
(三)建立农村义教质量考核体系
教育的成本—效益比较,即教育的内部效率,主要用辍学率、重读率、考试及格率等一些指标来衡量。对教育过程的适时监控,也是必要的做法。对于现在极为普遍和深为家长们痛恶的不得不舍近求远以求较高质量的教育的现象,政府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是不合适的,相反,政府对此情况应该实行广泛的问责,及时地对存在问题的区域教育进行调查和协调。应建立以班级为个体、学校为单位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及的县域考核体系,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普及标准。“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及办法”的具体方法: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兴趣学习教育的普及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普及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普及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尽职教学的普及办法等。可以采用义务教育农村公办学校师生德、智、体、劳教学成绩塔式积分档案,通过学生自测、教师复试、学校复核、县域考核的互动方式,调动所有教师主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去调动所有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培养的主动性,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及的持续,达到稳定义务教育农村公办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的目的。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初中;生源流失;对策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我国整体的教育事业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而从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农村学生生源更是流失严重。乡村学校陷入这种生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乡村学生需要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国家巨额投资实行了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然而,农村家长却选择送子女读高价学校,很多乡村的生源在迅速萎缩。
一、农村初中学学生流失的基本现状及流失原因分析
(一)学生辍学性流向
农村初中存在着一个较严重的现象——辍学辍学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因素一: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诱惑。春节后的第二学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地就业空间的扩大,一些辍学少年也能找到一份工作。一些家长劝阻的力度不够,或者认为孩子考大学没希望,孩子就会加入辍学务工的队伍。因素二:高校、中专招生并轨,收费高,就业难,使农村一些学生不愿意念书。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把上学读书作为“跳农门”的出路,一旦升学无望则产生厌学心理。因素三:农村初中教育功能不全,办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尤其是脱离农村实际。学生所学非所用,想念书也念不好。
(二)城市转移性流向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也需要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城市化的加快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劳动力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期望收益”便潮水般涌入城市。这部分青壮年的子女很大部分成了留守儿童。而这几年,留守儿童教育形成很多问题。引起社会与家庭的重视,国家放宽了地区间教育管制,儿童可以异地上学。很多农村学生随家长外出学习的现象日益突出。
(三)择校,向城市重点中学和私立中学流向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作为一种入学方式,是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相对立的。家长们普遍对乡镇中小学不满意,学生家长不惜出重金、舍近求远地选择较远的私立中学或者市里的中学,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孩子从农村学校转往附近城区的重点学校就读,甚至出现爷爷、奶奶离家陪读,家长辞职陪读等现象。其态势愈演愈烈,其流潮势不可挡,以致出现农村学校门庭冷落,城区学校人满为患的现象。“择校热”不断升温是有多方面深层原因,一方面,基于学校管理和学校教师方面的考虑。城市公立学校和私立中学管理严格,由于这些教师的“忧患意识”普遍较强,在各方面积极努力的同时,这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相应地较重。相比之下,农村公立学校在管理环节上较宽松。另一方面是基于教育理念方面考虑。现在的基础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的扩大化,高中为大学选才,初中为高中选才,淘汰下来的才进职业学校,这也影响着家长的人才观。在这种导向下,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普通高中,然后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于是,中考、高考达线率成为大家评价一个学校质量的标尺,而家长们也在作着这样的比较和选择,所以对农村公立初中学校的衰落深感遗憾和不满。
二、针对农村公办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一)采取分流教育体制。
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倾向精英教育。尽管有职业中专教育,但是教育与社会脱节,效果不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是单一的。另外,每个人能力各异,差异客观存在的,因而要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教育中就必须按其能力进行分流,以便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教育分流的基础是按学生学习能力分班,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从而大体上能保证每个孩子接受个性化的教育。教育分流制度在为学习困难的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甚至延长修习时间的同时,也为一批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使他们避免了“陪太子读书”而浪费时间的尴尬,使他们能接受更高标准的教育,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
(二)需要培养真正扎根乡土的教师
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主要在教师,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好的教学方法,还有他与社会的融入和接触。比如村里面长辈守信、诚实、懂礼貌、孝敬老人,这些美德就会在孩子身上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和保留。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必须培养当地的人来做教师。据我了解,当地人如果在当地教书,这是一份很体面的职业。教师标准不是越高越好,现在您看在北京的有些小学,小学生都要硕士,马上就要博士了,博士真的就比中专生教的好吗?我不相信,因为教育它主要是一种安心。有责任心和喜欢教育他才能做好,我们从乡土上面来培养合格的教师,而这个合格的教师,不是我们规定的那些条条框框,那些条条框框对能不能做好教师工作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今的中国农村教育,一个合理的体系,是需要我们靠智慧去发现、去创造、去努力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人员规模上面的、硬件条件上面的效率和效益。
(三)建立农村义教质量考核体系
教育的成本—效益比较,即教育的内部效率,主要用辍学率、重读率、考试及格率等一些指标来衡量。对教育过程的适时监控,也是必要的做法。对于现在极为普遍和深为家长们痛恶的不得不舍近求远以求较高质量的教育的现象,政府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是不合适的,相反,政府对此情况应该实行广泛的问责,及时地对存在问题的区域教育进行调查和协调。应建立以班级为个体、学校为单位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及的县域考核体系,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普及标准。“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及办法”的具体方法: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兴趣学习教育的普及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普及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普及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尽职教学的普及办法等。可以采用义务教育农村公办学校师生德、智、体、劳教学成绩塔式积分档案,通过学生自测、教师复试、学校复核、县域考核的互动方式,调动所有教师主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去调动所有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培养的主动性,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及的持续,达到稳定义务教育农村公办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