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当妈妈又开始“学海无涯,惟勤是岸”的小演说时,我灵机一动,调皮又有礼貌地对她说:“妈,如果我老是将你跟别人的妈妈比来比去,跟陈妈妈比会赚钱,跟李妈妈比会烧菜,跟张妈妈比会打麻将,跟郭妈妈比会打扮,要你学学她们,你高不高兴?”从那时起,她就不曾再以“你看人家如何如何”来激我的上进意愿了,我也因此保留了成长的自尊和自信。
我的童年有位“全勤”的父亲,他对父亲的角色很认真,比如:下班后会看着我做功课,假日会骑着摩托车载妻女去郊外走走,他还教我唱“甜蜜的家庭”,一遍又一遍,直到我记住整首歌的歌词。
从陪读中,他观察到我是个重效率的人,不愿意花心力在不值得的事情上,所以当老师拿我没办法时,他知道问题的症结;从出游中,他观察到我对人特别有兴趣,对于风景只是走马看花;唱歌时,他也发现我音感还不错,但不擅记诵歌词。
他从不打我,也很少骂我,但是我有点怕他,只要他双眉一皱,我就乖得像绵羊。长大后,我分析为什么小时候怕爸爸,才发现他占尽两道浓眉的便宜,他连吭都不用吭一声,只要板着脸不笑,我就被他的威严吓住。
爸爸对我的教育十分重视,在他看来,教育等于机会,等于幸福,等于气质,等于一切的一切!
除了重视我的课业,他也以实际行动来成全我的学习历程。他看到同事们每遇升迁,就得举家迁移,孩子跟着转学,有的孩子小学就念了五六个学校只有少数衔接得不错,大多数都遭遇学习、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在爸爸看来,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家庭或孩子的前途,还有什么益处?
所以我小学阶段始终待在同一个学校,我羡慕爸爸同事的小孩,觉得他们能“游走五湖四海”,实在幸运,不像我,到了十二岁也只待过斗六小镇,十足的井底之蛙!有时我对老师不满意,也会想像父亲是个闯荡江湖的人,那我就比较可以拿得起放得下;闯了祸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不必固守原处面对或处理心烦的难题。
直到小学毕业,到外地念中学,爸爸才调到中部,陪我念完中学。我上大学后住校,爸爸才开始他的“生涯规划”。(其实当时没有如此时髦的名词,简单地说就是“调动”)。然而四十几岁几乎是过了冲刺的年纪,尽管能力受到肯定,但是他的“成就”(其实就是官位),比起冲在起跑点上的同事来说,的确是吃亏了些。
我对父亲充满感恩,虽然爸爸从不曾将他平淡的宦途归因于父亲角色的冲突,但是我难免深感亏欠。很难设想一个男人如何能为了孩子,尤其是为了女儿(在一般人看更不值得),而将自己的成就感置之度外,却还不觉得委屈,好像也只是做了一个平凡父亲该做的,何必嚷嚷?!我想爸爸这些年来多少有些寂寞吧?当四周的“正常人”都以建立名气、累积财富而自我期许,并以物质的拥有作为男人身份地位的指标时,他却看到了自己真正在乎的,而且也心甘情愿的成了孤单的少数。
成年后,我走上家庭教育的学术领域,从事亲子关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常有机会思考我们的父女关系。我看到了父亲默默地以实际行动,选择了他所深信的家庭价值,给了我一个无憾的完整的童年,也因着这般的执著,无形中引着我珍视家庭。
母亲也很看中我的教育,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每天开心地上学,父母的期许虽高,我以“尽力而为”自期。过了一阵子,妈妈发现我好像太开心了些。上学是庄严肃穆的事,我居然等闲视之,她虽不要求我悬梁刺股,但是日子太轻松了,会不会失去忧患意识?经过观察、思索,她发现我优哉游哉是因为我自定的成就标准太低了,当然容易达成,如此怎能成为出类拔萃的
人上人呢?于是她设法激起我的上进的意愿。
她将左邻右舍的太太们告诉她的孩子的事迹牢牢记住,只要我功课做完,正想找些花样玩,她就苦口婆心地说:“你知道阿雄参加书法比赛得了冠军吗?他每天都练习写毛笔字,才会写得那么好,你得学学阿雄,字才会进步。”我听了觉得言之有理,只好耐住好玩的心,呆在家里写写字。
月考完,我正庆幸自己考得不错,她怕我自满,又说:“阿香已经五年级了,从一年级到现在,每学期都拿第一名,你还要多用功啊!”我还来不及享受努力的成果,更高的期许又在逼近,我的天哪,每学期都第一名?那不是“无步可进”吗?那样的人生真的有欣喜吗?我心里对未来的读书生涯突然感到有些厌倦,原来进步的目的是为了要“无步可进”,那多紧张啊?爬到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不会摔死吗?到了学期末,我的总分是全班的第二名,是我拼了小命维持的,自己觉得还不错,妈妈又注意到光是成绩好不算什么,人家小娟被老师选为模范生。模范者,他人之榜样也,模范生不能只是书念得不错,还要各方面都足以为其他学生的楷模、表率。于是她爱女儿的心又使她高高立起我继续奋斗的标杆。
我虽驽钝,眼见快乐的童年不断受到威胁,如果不想点办法让自己解套,妈妈会一直处在失望中,而我也会继续过“比不上别人”的疲劳生活。于是,一天,当妈妈又开始“学海无涯,惟勤是岸”的小演说时,我灵机一动,调皮又有礼貌地对她说:“妈,如果我老是将你跟别人的妈妈比来比去,跟陈妈妈比会赚钱,跟李妈妈比会烧菜,跟张妈妈比会打麻将,跟郭妈妈比会打扮,要你学学她们,你高不高兴?”
妈妈瞪了我一眼,静默不语。从那时起,她就不曾再以“你看人家如何如何”来激我的上进意愿了,我也因此保留了成长的自尊和自信。这并不是说她放弃鼓励我了,而是她改变了战术,不但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消极道理,更逐渐向着“你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先如何待别人”的积极观念自我要求。虽然我知道有时她还是忍不住在心里怨叹女儿无大志、好逸恶劳,但是她很少以伤害我来伤害她自己。
多少人在烦恼或批评教育问题时,常会将矛盾指向教育制度,制度是人订出来的,一定不完美,只有改来改去,尝试不同的主张。将过多的希望寄托于制度的人,难免要失望灰心。爱是决心,有了决心就会付诸行动。爱是谦卑,谦卑中我们放下自己,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愿我们的孩子都在如此的信念中成长。
我的童年有位“全勤”的父亲,他对父亲的角色很认真,比如:下班后会看着我做功课,假日会骑着摩托车载妻女去郊外走走,他还教我唱“甜蜜的家庭”,一遍又一遍,直到我记住整首歌的歌词。
从陪读中,他观察到我是个重效率的人,不愿意花心力在不值得的事情上,所以当老师拿我没办法时,他知道问题的症结;从出游中,他观察到我对人特别有兴趣,对于风景只是走马看花;唱歌时,他也发现我音感还不错,但不擅记诵歌词。
他从不打我,也很少骂我,但是我有点怕他,只要他双眉一皱,我就乖得像绵羊。长大后,我分析为什么小时候怕爸爸,才发现他占尽两道浓眉的便宜,他连吭都不用吭一声,只要板着脸不笑,我就被他的威严吓住。
爸爸对我的教育十分重视,在他看来,教育等于机会,等于幸福,等于气质,等于一切的一切!
除了重视我的课业,他也以实际行动来成全我的学习历程。他看到同事们每遇升迁,就得举家迁移,孩子跟着转学,有的孩子小学就念了五六个学校只有少数衔接得不错,大多数都遭遇学习、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在爸爸看来,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家庭或孩子的前途,还有什么益处?
所以我小学阶段始终待在同一个学校,我羡慕爸爸同事的小孩,觉得他们能“游走五湖四海”,实在幸运,不像我,到了十二岁也只待过斗六小镇,十足的井底之蛙!有时我对老师不满意,也会想像父亲是个闯荡江湖的人,那我就比较可以拿得起放得下;闯了祸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不必固守原处面对或处理心烦的难题。
直到小学毕业,到外地念中学,爸爸才调到中部,陪我念完中学。我上大学后住校,爸爸才开始他的“生涯规划”。(其实当时没有如此时髦的名词,简单地说就是“调动”)。然而四十几岁几乎是过了冲刺的年纪,尽管能力受到肯定,但是他的“成就”(其实就是官位),比起冲在起跑点上的同事来说,的确是吃亏了些。
我对父亲充满感恩,虽然爸爸从不曾将他平淡的宦途归因于父亲角色的冲突,但是我难免深感亏欠。很难设想一个男人如何能为了孩子,尤其是为了女儿(在一般人看更不值得),而将自己的成就感置之度外,却还不觉得委屈,好像也只是做了一个平凡父亲该做的,何必嚷嚷?!我想爸爸这些年来多少有些寂寞吧?当四周的“正常人”都以建立名气、累积财富而自我期许,并以物质的拥有作为男人身份地位的指标时,他却看到了自己真正在乎的,而且也心甘情愿的成了孤单的少数。
成年后,我走上家庭教育的学术领域,从事亲子关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常有机会思考我们的父女关系。我看到了父亲默默地以实际行动,选择了他所深信的家庭价值,给了我一个无憾的完整的童年,也因着这般的执著,无形中引着我珍视家庭。
母亲也很看中我的教育,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每天开心地上学,父母的期许虽高,我以“尽力而为”自期。过了一阵子,妈妈发现我好像太开心了些。上学是庄严肃穆的事,我居然等闲视之,她虽不要求我悬梁刺股,但是日子太轻松了,会不会失去忧患意识?经过观察、思索,她发现我优哉游哉是因为我自定的成就标准太低了,当然容易达成,如此怎能成为出类拔萃的
人上人呢?于是她设法激起我的上进的意愿。
她将左邻右舍的太太们告诉她的孩子的事迹牢牢记住,只要我功课做完,正想找些花样玩,她就苦口婆心地说:“你知道阿雄参加书法比赛得了冠军吗?他每天都练习写毛笔字,才会写得那么好,你得学学阿雄,字才会进步。”我听了觉得言之有理,只好耐住好玩的心,呆在家里写写字。
月考完,我正庆幸自己考得不错,她怕我自满,又说:“阿香已经五年级了,从一年级到现在,每学期都拿第一名,你还要多用功啊!”我还来不及享受努力的成果,更高的期许又在逼近,我的天哪,每学期都第一名?那不是“无步可进”吗?那样的人生真的有欣喜吗?我心里对未来的读书生涯突然感到有些厌倦,原来进步的目的是为了要“无步可进”,那多紧张啊?爬到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不会摔死吗?到了学期末,我的总分是全班的第二名,是我拼了小命维持的,自己觉得还不错,妈妈又注意到光是成绩好不算什么,人家小娟被老师选为模范生。模范者,他人之榜样也,模范生不能只是书念得不错,还要各方面都足以为其他学生的楷模、表率。于是她爱女儿的心又使她高高立起我继续奋斗的标杆。
我虽驽钝,眼见快乐的童年不断受到威胁,如果不想点办法让自己解套,妈妈会一直处在失望中,而我也会继续过“比不上别人”的疲劳生活。于是,一天,当妈妈又开始“学海无涯,惟勤是岸”的小演说时,我灵机一动,调皮又有礼貌地对她说:“妈,如果我老是将你跟别人的妈妈比来比去,跟陈妈妈比会赚钱,跟李妈妈比会烧菜,跟张妈妈比会打麻将,跟郭妈妈比会打扮,要你学学她们,你高不高兴?”
妈妈瞪了我一眼,静默不语。从那时起,她就不曾再以“你看人家如何如何”来激我的上进意愿了,我也因此保留了成长的自尊和自信。这并不是说她放弃鼓励我了,而是她改变了战术,不但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消极道理,更逐渐向着“你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先如何待别人”的积极观念自我要求。虽然我知道有时她还是忍不住在心里怨叹女儿无大志、好逸恶劳,但是她很少以伤害我来伤害她自己。
多少人在烦恼或批评教育问题时,常会将矛盾指向教育制度,制度是人订出来的,一定不完美,只有改来改去,尝试不同的主张。将过多的希望寄托于制度的人,难免要失望灰心。爱是决心,有了决心就会付诸行动。爱是谦卑,谦卑中我们放下自己,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愿我们的孩子都在如此的信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