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于教,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力求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德育素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德育教育;合理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教学中合理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研读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渗透于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解题之中。
(一)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现行教材编排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很多对学生渗透德育的素材,如教材中的彩图、章头图、情境图、注释、课题学习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等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学好数学学科的责任感。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老师必须积累和掌握数学发展史实。比如,可引导学生从自己小学了解的数学名人谈起,感受数学的辉煌历史,进而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彩图,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故事,诸如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九章算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微公元一世纪所著,其中记载着负数的概念,而欧洲人到15世纪才承认负数。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在学习几何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在几何学上的成就,如《周髀算径》、《墨径》等。结合高耸的楼房、奔驰的列车、飞行的飞机图片,以及储蓄的利息等,可适时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和所取得的成就。
(二)结合教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世界观
数学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质量互变等观点。这些思想大都蕴藏在教材内容中,具有内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课标”意图,深入分析教材,努力挖掘德育素才,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起始课、入门课及新课的教学中,应揭示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学习负数时,就可从社会发展历史出发,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入:原始社会人们以打猎为生,由于对猎物的计数和分配而产生了自然数,后来人们发现自然数不能解决“一个物体多人分”等类问题,于是产生了分数,随着生活的需要(如收入与支出、温度计的零上和零下温度)又产生了负数。这样,学生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些事实在小学成立,但在初中阶段不能成立,如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1,这在小学段是对的,升入初中后,便不再成立。还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轨迹等都体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圆周长、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函数与图象的关系等又体现出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
(三)结合教材,进行美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既真又美的科学,它具有简洁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数学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诱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例如在讲黄金数0.618时,可给学生讲述:生理学家认为,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受到最舒服;画家们发现,按0.618:1来设计腿长与身长的比例,画出的人体身材最优美;音乐家发现,二胡演奏中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1时,奏出的音调最悦耳;教师在讲台上、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分别是讲台、舞台宽度的0.618处;矩形门框宽与长的比为0.618:1时最得体。再如,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之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等。
(四)结合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好奇心强,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有目的地主动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乐趣。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曾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现在大家心里随便想一个数,把这个数减去2,再除以3,然后加上5,把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会马上猜到你开始想的那个数(老师给几个同学验证)。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快速猜出来的吗?如果你也学会了这个本领,那回去就可考考你的爸爸妈妈了。这样一来,学生们跃跃欲试,对这章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结合教材,培养严谨治学态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严谨性,来不得半点马虎,小到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或一个括号的错位或疏忽都会引起大相径庭的后果.因此,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必须做到语言精炼、逻辑严密、书写整洁、作图规范,给学生做好榜样,使他们逐步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要着重分析和探索解题思路,通过对题目的问题变换、引伸、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等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吃透教材,把握渗透程度
在数学教学中,要吃透教材,突出渗透的“三性”——针对性、规范性、计划性,把握渗透的“点”、“时”、“度”,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思想教育之“源”,数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这些因素几乎都寓于知识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这要求数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找准德育渗透“点”。
找准德育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把握渗透的“度”是关键。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的性质,降低数学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而如果“渗”得不够,“透”不到位,则不能与学生的“兴奋点”发生共振而功亏一篑,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偏不倚,调度得当,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考虑“三度”——适度、力度、结合度。
(一)适度。适度就是恰到好处,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影响、迁移、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无意识中演变、接受、默化,如果教育的“度数”太高,将会变为政治课,失去数学的教育本质,如果“度数”太低,就将成为单纯的知识课,失去数学的丰富思想情感因素,也失去了数学的本质特征。
(二)力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有言者谆谆,听者渺渺的现象,你讲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而他却听得十分乏味,无动于衷,仍然故我,究其原因是力度不够,没有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要动之以情。特别是差生,要以情育人,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小的进步,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灵活施教,不拘一格,因人因课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发扬民主平等的教风,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要的地方作重点强化,“强其所当强,弱其所当弱”突出重点,联想升华,对一个观点,一种思想,要反复影响,重复传递,连续扩散,多次迁移,直到全部接受。
(三)结合度。选准数学课进行德育教育的火力点,从这一点喷射出来,注意适度,加强力度,当然,不要刻意地去寻找政治说教之处,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只要准确地深挖教材深层次的内涵,分析这些内容在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世界观、道德和个性特征方面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水乳交融般地渗透,天衣无缝般地交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总之,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数学修养、文化修养、语言修养、情感修养,利用准确、简约、规范、启发、趣味性的语言,有效运用数学教材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数学教学;德育教育;合理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教学中合理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研读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渗透于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解题之中。
(一)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现行教材编排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很多对学生渗透德育的素材,如教材中的彩图、章头图、情境图、注释、课题学习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等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学好数学学科的责任感。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老师必须积累和掌握数学发展史实。比如,可引导学生从自己小学了解的数学名人谈起,感受数学的辉煌历史,进而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彩图,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故事,诸如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九章算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微公元一世纪所著,其中记载着负数的概念,而欧洲人到15世纪才承认负数。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在学习几何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在几何学上的成就,如《周髀算径》、《墨径》等。结合高耸的楼房、奔驰的列车、飞行的飞机图片,以及储蓄的利息等,可适时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和所取得的成就。
(二)结合教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世界观
数学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质量互变等观点。这些思想大都蕴藏在教材内容中,具有内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课标”意图,深入分析教材,努力挖掘德育素才,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起始课、入门课及新课的教学中,应揭示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学习负数时,就可从社会发展历史出发,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入:原始社会人们以打猎为生,由于对猎物的计数和分配而产生了自然数,后来人们发现自然数不能解决“一个物体多人分”等类问题,于是产生了分数,随着生活的需要(如收入与支出、温度计的零上和零下温度)又产生了负数。这样,学生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些事实在小学成立,但在初中阶段不能成立,如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1,这在小学段是对的,升入初中后,便不再成立。还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轨迹等都体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圆周长、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函数与图象的关系等又体现出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
(三)结合教材,进行美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既真又美的科学,它具有简洁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数学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诱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例如在讲黄金数0.618时,可给学生讲述:生理学家认为,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受到最舒服;画家们发现,按0.618:1来设计腿长与身长的比例,画出的人体身材最优美;音乐家发现,二胡演奏中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1时,奏出的音调最悦耳;教师在讲台上、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分别是讲台、舞台宽度的0.618处;矩形门框宽与长的比为0.618:1时最得体。再如,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之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等。
(四)结合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好奇心强,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有目的地主动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乐趣。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曾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现在大家心里随便想一个数,把这个数减去2,再除以3,然后加上5,把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会马上猜到你开始想的那个数(老师给几个同学验证)。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快速猜出来的吗?如果你也学会了这个本领,那回去就可考考你的爸爸妈妈了。这样一来,学生们跃跃欲试,对这章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结合教材,培养严谨治学态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严谨性,来不得半点马虎,小到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或一个括号的错位或疏忽都会引起大相径庭的后果.因此,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必须做到语言精炼、逻辑严密、书写整洁、作图规范,给学生做好榜样,使他们逐步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要着重分析和探索解题思路,通过对题目的问题变换、引伸、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等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吃透教材,把握渗透程度
在数学教学中,要吃透教材,突出渗透的“三性”——针对性、规范性、计划性,把握渗透的“点”、“时”、“度”,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思想教育之“源”,数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这些因素几乎都寓于知识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这要求数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找准德育渗透“点”。
找准德育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把握渗透的“度”是关键。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的性质,降低数学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而如果“渗”得不够,“透”不到位,则不能与学生的“兴奋点”发生共振而功亏一篑,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偏不倚,调度得当,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考虑“三度”——适度、力度、结合度。
(一)适度。适度就是恰到好处,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影响、迁移、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无意识中演变、接受、默化,如果教育的“度数”太高,将会变为政治课,失去数学的教育本质,如果“度数”太低,就将成为单纯的知识课,失去数学的丰富思想情感因素,也失去了数学的本质特征。
(二)力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有言者谆谆,听者渺渺的现象,你讲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而他却听得十分乏味,无动于衷,仍然故我,究其原因是力度不够,没有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要动之以情。特别是差生,要以情育人,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小的进步,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灵活施教,不拘一格,因人因课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发扬民主平等的教风,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要的地方作重点强化,“强其所当强,弱其所当弱”突出重点,联想升华,对一个观点,一种思想,要反复影响,重复传递,连续扩散,多次迁移,直到全部接受。
(三)结合度。选准数学课进行德育教育的火力点,从这一点喷射出来,注意适度,加强力度,当然,不要刻意地去寻找政治说教之处,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只要准确地深挖教材深层次的内涵,分析这些内容在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世界观、道德和个性特征方面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水乳交融般地渗透,天衣无缝般地交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总之,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数学修养、文化修养、语言修养、情感修养,利用准确、简约、规范、启发、趣味性的语言,有效运用数学教材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