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唐,是北宋画院复入南宋画院的大画家,新创“斧劈皴”,开辟南宋山水的一代画风。文章通过介绍李唐生平时代背景以及宋朝的审美风尚,重点从笔墨造型结构以及作者物与心的结合来对《万壑松风图》进行浅析。
一、背景介绍
北宋沿袭南唐和西蜀的各项统治制度,朝廷中有重文轻武的倾向。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在宫中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翰林画院”。画院的建立对绘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种绘画活动众多,佳作不断涌现。
李唐(约1050—?,一作1066—1150)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李唐学画时正处于哲宗好“古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崇古的时代,李唐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崇古风尚是必然的,其当时的画风融入了范宽、荆浩和李思训的风格。《万壑松风图》就是李唐在这一时期所画,其山石的坚硬的质感和松树,气势宏伟,在风格上与范宽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二、气韵生动与《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纵:188.7,横:139.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如图,1)。在画作上方主峰左侧的一个山峰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是李唐于宋宣和六年(西元 1124年)所画,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山石凸凹而起,众峰拱卫,树木环绕,雄壮磊落,气势逼人的山水景色。
1、山石中的气韵
宋代山水画,总是给人一种雄伟博大的生命气势。“丘壑者,位置之总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无贵而安。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安,生手也。”
画作近处,有远处汇集而成的溪水,有扎在石块上“张牙舞爪”裸露的樹根,右边又有山间的小路婉转而出,石块的静谧安静之势,溪水流淌的动态之势,再加之长在石坡上裸露的树根张扬而充满生机之势,以及画作左右两边的耸立的山崖,有着向画面中心走向的雄壮之势,这俨然是一副气韵十足的动人画面。中景岩石构成的山体和石块转折有势,空间感极强。画作中部,一大片松树林肯定异常的夺人眼球,松林苍郁劲拔,松树丛紧密有致,或两株,或三株,或四五株纵横交错,相互咬合。画面两侧的山石之间,一瀑悬垂,有飞流而落之势,又与下方奔流的溪水相呼应,其声响仿佛能跃然于耳边,妙不可言。远处画面上的主峰整体有向左倾斜之势,其势又恰到好处的与下方山石的势错落有序,气势相互的转换而又不失统一,这样巧妙的构图,使画面开合有序,耐人寻味;远景峰石和云层环绕,远处山石萦绕的白云,给人一种流动很深远之势,让人留有想象。山石的气势和水韵的悠扬婉转,正是画作中气韵很好的吐露。
整幅画作中松树丛连绵起伏的动荡之势,更像是乐谱中的音符,仿佛从音响的律动上去体验了气韵的生动和奥妙。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溪水又贯穿全局,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即是“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的太行山景的在现,也是画家去有意追寻内在的气韵所在。
2、心中的气韵
荆浩曾就说过“似者得其形造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进入南宋时期,画境开始日益引人注目。画境的创生需要每个人在构思酝酿之时,要“缘景起情,情随景迁”具有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和姿态。李唐的画作从不缺乏对太行山石那种雄阔大气的意境的探求,正是这探求和心灵的结合才有了像一座纪念丰碑,震撼人心的《万壑松风图》。
“第一流的绘画,应该在画面中活生生地表现自然的神韵,它必然将观者自然而然地引入一种境界,即身不由己的感受自然神奇的高声和澎湃。”“求神韵:要从度万卷书入、行万里路入、养吾浩然之气入,在元气混然间,纯任一片天机,冥心玄化,自然神情气韵都来腕底”“韵”的生发没有规矩可循,但可以通过画者给我们传达的情感中追寻。
画上方巨大而浑厚的主峰,主峰的周围又有很多险峰环抱,用这样的手法烘托出主峰坚实、博大的意境。围绕在主峰旁边参差的尖峰之间空出的白云缭绕,塑造出的主峰给人更为深远和静穆的意境所在。山顶上,高低起伏的松树丛一片片姿态各异青翠挺拔。主峰下方左右又各有细长的瀑布,瀑布几经折转成一滩溪涧,到达画作下方,水势激流涧水穿石过,从乱石中喷涌而出,如闻声响,打破了深山给我们常规寂静的感觉,灵动不失庄重。近处是一片醒目的郁郁葱葱松林,又与画作最下方的平静湖面形成鲜明对比,美轮美奂。画面中延伸的小路,更是为我们留有想象,这种可游可居的画面无不渲染出一派雄奇幽秘的境界,凝神静观,仿佛可以听到画境里传出的阵阵松涛、溪水声。不得不说是李唐其开阔、坚忍、深敏的内心世界流露,同时更是体现在战乱中李唐其追求自强人和格积极向上的实践意旨。
我们熟知,画家“气息”、“气韵”的养成,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事物时,所看到的景虽相同,但个人体会肯定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表现在自己的画面中,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同。画家的人格和对自然的领悟所描绘出的意境正是气韵的一种渗透,然而意境的营造,又都体现画面的空间里、笔墨内、流动的节奏气势之间。《万壑松风图》正是李唐对自然的流连、交汇显隐、贯物心通的再现,体现了精神和自然的融为一体的同时,又揭示了自己的那种特有的思想情感。
三、李唐对后世影响
李唐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南宋初期的画院,若无李唐的变法,萧照的继踵,其山水画也难以产生杰出的作品。可谓“虽变于古,而不远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
由于李唐身历两宋画院,个人的成就,影响力所及,上承北宋的那种崇古之风,下启南宋山水创先的先河。像本幅画中磅礴的气势,可谓承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李唐的“水墨苍劲”的画风基础之上演变成南宋标志性画风的是马远和夏圭。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同时,《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南渡前所画的,其既体现出李唐在崇古之风下对青绿山水画题材的延续,又能揭示李唐的衰年变法不是突如其来,也正因他的变法,才有了南宋画院初期一代宗师的声称,他是开启南宋画风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打开了南宋不同于北宋的一扇大门。研究它,也可对北宋至南宋画风的转变有着不可忽视的管窥的作用,更是标榜着磅礴浩荡之美所能达到的一个高度。
作者简介:王钊(1992.7—),女,汉族,籍贯,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艺术研究。
一、背景介绍
北宋沿袭南唐和西蜀的各项统治制度,朝廷中有重文轻武的倾向。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在宫中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翰林画院”。画院的建立对绘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种绘画活动众多,佳作不断涌现。
李唐(约1050—?,一作1066—1150)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李唐学画时正处于哲宗好“古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崇古的时代,李唐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崇古风尚是必然的,其当时的画风融入了范宽、荆浩和李思训的风格。《万壑松风图》就是李唐在这一时期所画,其山石的坚硬的质感和松树,气势宏伟,在风格上与范宽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二、气韵生动与《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纵:188.7,横:139.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如图,1)。在画作上方主峰左侧的一个山峰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是李唐于宋宣和六年(西元 1124年)所画,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山石凸凹而起,众峰拱卫,树木环绕,雄壮磊落,气势逼人的山水景色。
1、山石中的气韵
宋代山水画,总是给人一种雄伟博大的生命气势。“丘壑者,位置之总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无贵而安。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安,生手也。”
画作近处,有远处汇集而成的溪水,有扎在石块上“张牙舞爪”裸露的樹根,右边又有山间的小路婉转而出,石块的静谧安静之势,溪水流淌的动态之势,再加之长在石坡上裸露的树根张扬而充满生机之势,以及画作左右两边的耸立的山崖,有着向画面中心走向的雄壮之势,这俨然是一副气韵十足的动人画面。中景岩石构成的山体和石块转折有势,空间感极强。画作中部,一大片松树林肯定异常的夺人眼球,松林苍郁劲拔,松树丛紧密有致,或两株,或三株,或四五株纵横交错,相互咬合。画面两侧的山石之间,一瀑悬垂,有飞流而落之势,又与下方奔流的溪水相呼应,其声响仿佛能跃然于耳边,妙不可言。远处画面上的主峰整体有向左倾斜之势,其势又恰到好处的与下方山石的势错落有序,气势相互的转换而又不失统一,这样巧妙的构图,使画面开合有序,耐人寻味;远景峰石和云层环绕,远处山石萦绕的白云,给人一种流动很深远之势,让人留有想象。山石的气势和水韵的悠扬婉转,正是画作中气韵很好的吐露。
整幅画作中松树丛连绵起伏的动荡之势,更像是乐谱中的音符,仿佛从音响的律动上去体验了气韵的生动和奥妙。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溪水又贯穿全局,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即是“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的太行山景的在现,也是画家去有意追寻内在的气韵所在。
2、心中的气韵
荆浩曾就说过“似者得其形造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进入南宋时期,画境开始日益引人注目。画境的创生需要每个人在构思酝酿之时,要“缘景起情,情随景迁”具有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和姿态。李唐的画作从不缺乏对太行山石那种雄阔大气的意境的探求,正是这探求和心灵的结合才有了像一座纪念丰碑,震撼人心的《万壑松风图》。
“第一流的绘画,应该在画面中活生生地表现自然的神韵,它必然将观者自然而然地引入一种境界,即身不由己的感受自然神奇的高声和澎湃。”“求神韵:要从度万卷书入、行万里路入、养吾浩然之气入,在元气混然间,纯任一片天机,冥心玄化,自然神情气韵都来腕底”“韵”的生发没有规矩可循,但可以通过画者给我们传达的情感中追寻。
画上方巨大而浑厚的主峰,主峰的周围又有很多险峰环抱,用这样的手法烘托出主峰坚实、博大的意境。围绕在主峰旁边参差的尖峰之间空出的白云缭绕,塑造出的主峰给人更为深远和静穆的意境所在。山顶上,高低起伏的松树丛一片片姿态各异青翠挺拔。主峰下方左右又各有细长的瀑布,瀑布几经折转成一滩溪涧,到达画作下方,水势激流涧水穿石过,从乱石中喷涌而出,如闻声响,打破了深山给我们常规寂静的感觉,灵动不失庄重。近处是一片醒目的郁郁葱葱松林,又与画作最下方的平静湖面形成鲜明对比,美轮美奂。画面中延伸的小路,更是为我们留有想象,这种可游可居的画面无不渲染出一派雄奇幽秘的境界,凝神静观,仿佛可以听到画境里传出的阵阵松涛、溪水声。不得不说是李唐其开阔、坚忍、深敏的内心世界流露,同时更是体现在战乱中李唐其追求自强人和格积极向上的实践意旨。
我们熟知,画家“气息”、“气韵”的养成,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事物时,所看到的景虽相同,但个人体会肯定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表现在自己的画面中,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同。画家的人格和对自然的领悟所描绘出的意境正是气韵的一种渗透,然而意境的营造,又都体现画面的空间里、笔墨内、流动的节奏气势之间。《万壑松风图》正是李唐对自然的流连、交汇显隐、贯物心通的再现,体现了精神和自然的融为一体的同时,又揭示了自己的那种特有的思想情感。
三、李唐对后世影响
李唐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南宋初期的画院,若无李唐的变法,萧照的继踵,其山水画也难以产生杰出的作品。可谓“虽变于古,而不远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
由于李唐身历两宋画院,个人的成就,影响力所及,上承北宋的那种崇古之风,下启南宋山水创先的先河。像本幅画中磅礴的气势,可谓承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李唐的“水墨苍劲”的画风基础之上演变成南宋标志性画风的是马远和夏圭。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同时,《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南渡前所画的,其既体现出李唐在崇古之风下对青绿山水画题材的延续,又能揭示李唐的衰年变法不是突如其来,也正因他的变法,才有了南宋画院初期一代宗师的声称,他是开启南宋画风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打开了南宋不同于北宋的一扇大门。研究它,也可对北宋至南宋画风的转变有着不可忽视的管窥的作用,更是标榜着磅礴浩荡之美所能达到的一个高度。
作者简介:王钊(1992.7—),女,汉族,籍贯,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