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之领导素质探讨

来源 :现代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物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地论述鉴别人才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人力资源专著。其中有关领导素质的论述,至今读来仍不乏启迪。
  关键词:《人物志》;刘邵;领导素质
  《人物志》又名《辨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地论述鉴别人才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人力资源专著。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获此书如获至宝,置于案头,朝夕研磨,参校时事,虽自身才绩平平,然凭独特的识人慧眼和卓越的用人手段,终于成就不世之功业。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斯赖奥克(J.K.Shrgock)经过潜心研究,将此书译成英文,取名《人类能力的研究》。出版后成为美国学术界的要闻,畅销欧美200万册。作者刘邵,三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学识渊博,文学、史学、哲学均造诣丰厚。《人物志》兼有儒、道、名、法、阴阳诸家思想,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著作,也是一部魏晋学术思想、心理学人才学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3卷12章。现从中撷取有关领导者素质的论述,谈谈企业家的素质。
  一、英雄观——英才与雄才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而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是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 “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也。”
  从上面的论述中,刘邵将人才分为英才、雄才和英雄。富有智谋计虑的称为“英才”,富有勇气胆力的称为“雄才”,成就任何一项大业都必须要有英才与雄才的合作。光有英才的谋划而没有雄才的胆略,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不了任何事情;光有雄才的胆略而没有英才的智谋指导方向,则事情也成功不了。所以只有英才深谋远虑,把握时机,靠雄才的勇气和胆量去实行。总之“英才”与“雄才”缺一不可。从哲学的角度看,英才的智谋属于“识”的范畴,雄才的勇气胆略属“行”的范畴,两者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即身体力行去实现认识。
  当然英才并不是绝对没有胆略,雄才也不是绝对没有智谋。英才的代表张良文弱似妇女,但仍能有胆量去谋刺秦始皇,不谓无胆;雄才韩信,带领雄兵百万,南征北战,定下十面埋伏之计,终于逼迫项羽乌江自刎,所以韩信也不可谓不智。英才与雄才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英才是一个人智谋相对于胆略而言高出一大截;而雄才是勇气胆略较之智谋而占绝对主导地位,所以英才也有胆,雄才也有智,只是二者不对称。
  英才与雄才都是偏材,不是全才,是“人臣之任”,只能作人臣,不能作“人君”。若一人身兼英才与雄才,即智谋与胆略都超出常人,并且发展均衡,则可以称作“英雄”。“英雄”可以作“人君”,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英雄”。“人君”为什么既是英才又须是雄才呢?那是因为人君欲成就霸业,必须得到英才与雄才的辅佐。如果“人君”缺少“英”的成分,那么“英才”就会离开他。
  现代企业家也可类比为人君,也必须具备“英”和“雄”的成分,必须是个“英雄”。只是“英”的成分不仅指谋略,还包括专业知识。企业家必须懂谋略,懂得商战规律,而且还必须懂专业知识,行业规律,才能避免瞎指挥。“雄”的成分还是指胆略,冒险精神,不敢冒险的企业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比尔·盖茨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其“英”的成分体现在他本人就是一个计算机专家,首先开发出DOS系统和Windows系统;其“雄”的成分体现在他一旦认准商机,就毅然从哈佛辍学创业。正因为他既是英才又是雄才,所以吸引了 大批世界一流的计算机专家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为他效命。这就是“英雄”对“英才”与“雄才”的吸引力,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是“英雄”。
  二、“一味”“无味”论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调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
  这段话即是说,凡是偏材,都只具备一种才能,只是能够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治理一个国家就不是他们能够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担任一个官职,就如以一种味道调和五味,从事一国之政,正是以无味包容五味。
  一个职能部门的长官,必须首先是这一职能部门的专家,再辅以一定的管理知识,才能协调好本部门的工作,即“以一味协五味”;而一国之君,必须超越各职能部门的偏见,能够综合各职能部门的意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战略的眼光指挥全局,使各职能部门协调工作,这即是“以无味和五味”。
  一个企业类似于一个国家,分为几个职能部门。企业家类似于国君,各部门经理类似于国家职能部门的行政长官。各部门经理比如财务部经理、生产部经理、营销部经理,必须首先是这一部门领域的专家,才能带领本部门干好本职工作,财务部经理必须懂财务、生产部经理必须懂生产、营销部经理必须懂营销,各部门经理的专业专长即是各部门的“一味”,以本部门的“味”去调和其他各部门的“味”,即各部门通力合作,也就是“以一味协五味”。
  而各职能部门经理看问题往往站在本部门的立场上,不可避免地带有部门局限性,财务主管往往从财务角度看问题,也就是偏重于“一味”,而一个企业家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能超越各部门的局限性,以顾全大局的战略眼光去调和各部门协调运转,使各部门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只有白纸才能作出五彩之画,只有白水才能容纳酸甜苦辣咸之五味。所以企业家要容纳各部门之“味”,必须首先自身无“味”,这即是“以无味和五味”。
  三、人君之能
  “人君之能,异于此。”“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
  上面这段话论述人君人臣的能力特征,臣子以亲自办事为才能,君主以善于使用人材为才能;臣僚的才能在于能说;君主的才能在于能听、能辩别、能采纳;臣僚的才能在于执行命令,君主的才能在于善于主持赏罚。君主和臣僚所具备的才能各不相同,所以,君主能够统治支配不同的人才。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要善于识人用人,不必自己成为某部门的专家;要善于辨别、采纳下属的意见、构思,作出自己的决策,而不必亲自去搜集资料、去钻研问题;要善于赏罚、监督下属,而不必事必躬亲。总之,要擅长“人君之能”,即善于识别、使用各类人才,依靠各类人才提供的意见,形成决策,并且激励监督各类人才去实现决策。
  四、流氓皇帝刘邦
  汉高祖刘邦,少年时是横行乡里的流氓无赖。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流氓无赖,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异军突起,与各路势力逐鹿中原,并最终以弱势战胜当时最为强大的项羽,终于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为什么由一个流氓能变成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开国皇帝?剖析刘邦,我们就能从他身上找到“英雄”、“无味”、“人君之能”这些领导者的素质。
  首先,刘邦既是“英才”又是“雄才”,是一个“英雄”。刘邦临死前曾对吕后说:“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必勃也。可令太尉”。在当时,刘氏西汉政权已稳固,周勃又去稳定谁呢?刘邦之所以让周勃做太尉,是因为他预见到了吕后之乱。既然这样,那他为什么不除掉吕后呢?这是因为形势不允许。刘邦考虑到自己死后可能有大臣或诸侯王反叛,然后唯有吕后能镇住他们,使他们不敢反叛自己软弱的儿子。这样一来吕氏外戚必须要坐大,所以刘邦寄希望于周勃来铲除吕氏一族,周勃后来果然不负刘邦所望,与陈平合作,在吕后死后,一举铲除吕氏一族。刘邦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富有谋略的“英才”。在秦始皇东游时,刘邦见到秦始皇威武雄壮的车马仪仗,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慷叹。后来由泗水一亭长,毅然走上反抗暴秦的起义之路,刘邦不愧为一个志向远大、富有胆略的“雄才”。
  刘邦的“以无味和五味”体现在他对儒生的态度上。刘邦原是一个无赖,对迂腐的知识分子儒生特别反感,甚至当着儒生的面拿着儒生的帽子当便具。但是当儒生叔孙通给于当头猛喝“皇上能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刘邦猛醒,开始意识到建国后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才开始重用知识分子,并任命叔孙通为礼部长官,制定大臣朝拜皇上之礼。后世的朝拜基本上沿袭了叔孙通的这一套礼法。
  刘邦自己承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运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又不如萧何;亲临前线,带领千军万马,挥兵杀敌,又不如韩信。但刘邦的长处就在于能识人、用人,能把这些能人聚拢起来,能激励、监督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为自己服务。
  当刘邦蛰兵汉中之时,萧何曾月下追韩信,力劝刘邦筑拜将台,淋浴斋戒,拜韩信为大将。将军事大权托付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这需要多么大的政治勇气。但刘邦基于对萧何的了解、认识,敢于采纳良言,能听善劝,毅然听信了萧何的话,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出萧何所料,屡建奇功,定三秦,奇袭破魏,巧计灭赵,迫服燕国,平定齐地,直至垓下灭楚。如果没有韩信,汉朝的历史可能要改写。
  看过刘邦的所作所为,我们还敢嘲笑刘邦这一流氓皇帝吗?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的最高领导者,类似于古代的国君。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合格国君的修为。所以,欲成就伟大的企业家,请从这三项修炼开始。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左金涛.刘邵及其《人物志》对赵文化的贡献.邯郸师专学报第11卷第4期,2001年12月.
  2.刘邵原著.侯书森,朱杰军注释与评析.人物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3.苏洵原著.张以文,刘凯译析.权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戴淑芬,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陈翔,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4-01-28。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以独特的人丈视角在对创新内涵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经济领域中经济理论、经济范式、生产方式、管理思维、组织设计以及商务模式所经历革命性变革的内在源泉在于人类个性的回归与升华,是它启迪着人类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人本经济学;经济范式;注意力经济;学习型组织;心智模式
期刊
摘要:本文以GM(1,1)模型和灰色关联度为基础,建立新的灰色关联预测模型(GRM)以反映系统内关联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性,并以江苏省科技活动人员数 和技术市场成交额 的灰色关联预测为例说明了新模型应用的方法步骤。  关键词:GM(1,1)模型;灰色关联度;灰色关联预测模型(GRM)    一、灰色关联预测的基本思想  系统是一种联系方式。在一个系统中,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而
期刊
摘要: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决定企业间的竞争成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拥有了满意的员工,才有可能拥有满意的顾客。本文探讨以人为本的内部营销系统的构建,以此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创造出满意的员工,真正实现企业的顾客导向,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以人为本;营销;内部营销;营销系统
期刊
摘要:360度绩效评估法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的绩效评估方法。目前已经被《财富》1000强中的大多数企业所采用。本文就这一新型方法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运用该方法所必须坚持的几大原则。  关键词:绩效评估;360度绩效评估法     一、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  所谓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单位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用过去制定的标准来比较人事管理
期刊
摘要:笔者从2000年至今在开展企业管理咨询工作期间,在对多家分别属于不同业务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现代化绩效考核工具的推广工作。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大多数企业乐于采用的考核方案,同时它也是我们在管理咨询方案推广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多的部分。本文即是对企业在运用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这个管理工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考
期刊
摘要: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需要准备的人才很多,但企业至少必须准备经营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级技能人才、企业咨询人才、企业政工人才等6类人才。  关键词:WTO;企业;竞争;人才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更复杂、更激烈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有一定的准备,而人才方面的准备是最重要的准备,因为人才是取决竞争胜负的关键。企业需要准备的人才很多,但我认为,企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的管理层收购正进入“后MBO时代”,操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更为隐蔽,并出现了诸多“MBO变体”。然而,MBO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剖析MBO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和发展我国MBO的有关对策和监管措施,来促使中国的MBO一步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曲线MBO;子公司MBO    一、当前我国MBO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MBO在我国仍属于新型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CRM战略在企业实施中应考虑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实施CRM前的准备工作、人的因素、与CRM相起配的企业文化和CRM的实践流程和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4个方面讲述了在企业实施CRM前后需要配合采取的一系列工作,从而充分发挥CRM潜力和优点,加速企业发展。   关键词:CRM;业务流程;企业文化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
期刊
摘要:3层面增长理论认为健康的企业增长要综合平衡管理企业的3个层面的业务: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这一理论给正在寻求增长的中国企业带来了4个启示:突出核心业务,为营造今后的主业而实施多元化;企业发展必须有利可图,兼顾行业整体要求,竞争与合作并行;中国企业应着力于满足现有国内需求,同时通过创新适当超前,塑造市场;中国企业应
期刊
摘要:面对21世纪前20年国际社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展的时间约束,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中长期目标追求,客观分析我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现实格局、目标价值、历史趋势,以求区域中心城市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扩展规模,努力追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为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