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暗香来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l98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的“串味”现象愈演愈烈的今天,语文教学该如何寻回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笔者认为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笔者从“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身临其境读出语文味”、“诗情画意写出语文味”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教学;咬文嚼字;身临其境;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69-02
  
  近日听了一堂语文研究课,讲的是《皇帝的新装》,老师为了调动课堂的氛围,让同学们自编自演了一出课本剧。小演员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加上几句“90”后特有的俏皮语,台下掌声雷动,课前氛围空前高涨,整节课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落下帷幕。我不禁感慨:这到底是“话剧课”还是“语文课”呢?“串味”的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即她的“语文味”体现在哪里呢?
  “语文味”这个概念,虽然是2001年上半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的,但长期以来,我们一辈辈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无不是把“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从叶圣陶到于漪,从李镇西到程红兵,他们无不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便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或许就是语文味的最高境界吧。
  然而,落实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如何才能体现“语文味”呢?笔者试着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笔者认为语文味表现之一即是在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嚼味”。语文课首先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要“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重视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例如我在讲授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和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孔乙己排出九枚大钱,”这个句子看似简单,但仔细品味却很有味道,你觉得哪值得咀嚼?
  生1:我觉得这个“排”字好,就是不晓得为什么,感觉吧。
  生2:我觉得这个“排”字很奇怪,谁平时这样拿钱啊。
  师:那你们平时怎么拿钱?
  生2:摸。
  生3:掏。
  生4:甩!(全班笑)
  师:“甩”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七嘴八舌):财大气粗,不可一世,无法无天……
  师:那用在孔乙己身上合适吗?(生思考后纷纷摇头)
  师:为什么这么多词鲁迅先生偏偏选中“排”呢?(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表演“排”的动作)并让全班同学联系上下文思考:它表现了孔乙己当时怎样的心理?你能揣摩一下吗?
  生5:看!居然有“九”枚大钱哦!炫耀自己有钱。
  生6:好不容易凑齐九枚大钱,很郑重其事地拿出来。
  生7:告诉小伙计:九文大钱,一文不少,看清楚啊。
  生8:也在告诉酒店里的其他人:我孔乙己可是正派人,这回不赊帐,别看不起人!很要面子……
  学生们对这个词的丰富联想让我微微一笑,但我及时提醒
  学生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紧扣文本。我让学生找到后文中“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句话,让他们结合故事情节两相对比,学生们很快领悟到“排”钱时的孔乙己是多么的清高和趾高气昂,“摸”钱时的孔乙己是多么的贫寒和萎靡不振,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
  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昧比较是阅读文
  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精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这对于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都极为有利。
  二、“身临其境”读出语文味
  在语文教学环境中,朗读教学是体现“语文味”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一篇文章,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带给学生的感染、影响和审美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旨在培养学生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创设的优美意境展示出来,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安塞腰鼓》时,他的朗读极具感染力,声情并茂,在他的启发下,学生或是联想到恬静静谧的小夜曲,或是联想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或是撼人心魄的交响曲,联想到千姿百态的种种画面,声、色、形、动无一不美。最后在他气势磅礴的诵读之美中,学生仿佛被带入了安塞腰鼓那个震人心魄的场面,大家纷纷用拍掌、跺脚的形式打出安塞腰鼓的节
  拍,仿佛已身临其境融入那个昂扬着生命,蓬勃着激情的鼓点之中。在高潮之巅,老师大喝一声“停!”全班的鼓点声戛然而止,寂静的课堂里,只听得老师轻缓的声音传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一停一缓,余音绕梁,使学生沉浸在安塞腰鼓的巨大魅力中又若有所思,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在语文课堂上,“动情的诵读声”是最动听的声音。她是师生用心灵和语言的拥抱,是思维与情感碰撞的火花,是文化与素养结出的最美的“语文味”的硕果之一。
  三、“诗情画意”写出语文味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这样写道:“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更应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语文课堂应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从而让他们写出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的美丽的思索,这样才能让诗情画意能更好地体现于课堂。
   如我在教学《春》时,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描绘五幅“春景图”,并给你最喜欢的一幅图赋诗一首。孩子们绘形绘色的小诗犹如一条富有诗意的清泉,从我的心头叮咚流过;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问学生你从中看到了哪些富有诗意的画面?清浅的小溪,玲珑的亭子,落日的余晖,一叶扁舟,藕花丛中无忧无虑的少女,或许还有微醺的双眸,夹杂着桨声、笑语声、扑楞楞惊起鸥鹭的拍翅声……趁孩子陶醉之际,我让他们写下了对这首词
  的赏析。要求言不在多,点睛即可。在孩子们美丽的思索中,我尽情品味着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又如在教学《石壕吏》时,一学生认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画面感觉太悲惨了,我趁机打铁:“惨”在何处?如果你是一个导演,你该如何导演这幕人间悲剧?并提示学生们可以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意境。学生们思考片刻后七嘴八舌地答道:“背景应该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画面应该是‘枯藤老树昏鸦’”,“两个抓壮丁的官吏应该是‘满脸横肉,目露凶光,一搭一唱,狡诈蛮横’”,“老妇人应该是骨瘦如柴,站立不稳的样子。”“老妇人可能一边颤颤巍巍地哭诉,一边偷偷瞟后院墙头看老头子跑掉了没有”……孩子们灵动的想象让他们笔下的《石壕吏》似乎比原著读来更催人泪下,这些流淌着真情的表白,交融着个性的智慧,犹如一道道“暗香”,令我们的语文课堂无比芬芳。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曲灵魂的赞歌,每一节语文课都是演
  绎的一个个精彩的人生片段,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飘荡着醉人醇
  香的陈年佳酿,无论是“咬文嚼字”地品,还是“身临其境”地“读”,或是“诗情画意”地去写,浓浓的“语文味”,让我们的课堂轻舞飞扬。所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让我们不断地探索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营造永远滋养学生心灵的那道“暗香”。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海天出版社,2006年。
  [2]王崧舟,《大夏书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性教育的现状,结合“性解放”思想,提出开展大学生性教育的原则以及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性观念的对策。  【关键词】性教育;“性解放”思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41-02    性,作为人类的本能,却并不像呼吸和饮食可以不学自会。古人云:性不学则损天命,丧伦理。“性”与生俱来,并延续至死亡,而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我努力做到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优化历史课堂。  【关键词】多媒体;高效课堂;动手实践;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35-01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
期刊
【摘要】教师遭遇课堂突发事件,考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能对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理,使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不仅体现出教师驾驭课堂的水平,甚至可以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给课堂增色。  【关键词】突发事件;处理;见贤思齐;反省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36-01    在三尺讲台上,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课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因而我们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时就要把这个理念贯穿渗透其中,真正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硕果累累,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62-01
期刊
【摘要】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词汇是关键。正确的单词记忆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提高教学实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好英语。本文介绍了作者在英语单词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几种巧“借”他法教学单词的案例和方法。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76-02   
期刊
【摘要】“知”、“情”、“意”、“行”是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构建要素,明“知”、动“情”、导“行”、炼“意”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的四项重要过程。本文将从知情意行的四个要素箪明构建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策略的方法。  【关键词】明理;动情;导行;炼意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80-01    《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期刊
【摘 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用书》历来认为表现了忧愁的心境和对现实的不满寻求自由宁静之情。笔者认为,文章所体现的,是对自由爱情思慕与追求的一种思想情感。  【关键词】荷塘月色;另有情;愛情思慕  【中图分类号】 I 206.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12-0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期刊
【摘 要】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具有特定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和能力培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本课案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这是此课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语文;科学论文;实践;教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16-02  
期刊
【摘 要】语音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音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高职学生的英语语音相比薄弱,错误较多,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得不到充分发展。本文分析目前高职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并在教学方面提出一些改善对策。  【关键词】语音;语音教学;学生语音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H3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24-0
期刊
【摘要】《语文读本》作为教科书的配套教材,其使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将《语文读本》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阅读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49-01    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理论得以进一步廓清。《语文读本》作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配套教材,也是语文课程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