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界的腾冲县,有一处古典秀美的江南乡村—和顺乡。这是一处人间秘境,保存着云南最具古典风格的乡村景致和明清以前的许多建筑和民风民俗。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曾经拥有的精致生活、华丽排场已经散去,葬入历史的尘土。
出腾冲县城4公里,穿过一片稻田,在蛙声中跨过石桥就到了和顺乡。和顺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是古代川、滇,缅、印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著名的侨乡。
乡村道路旁屹立着供人避雨的灰色的风雨亭,潺潺溪流和睡莲间的具有明代风格的洗衣亭,依然有少妇在水边的厚木板上捣衣洗菜,白鹅像唐诗描写的那样在龙潭里悠游。
百年前建造的画栋、雕梁、家具、牌坊、文庙、匾额完好如初,虽被风雨褪尽色彩,却更加赏心悦目,衬托出了灵秀乡村的厚重古韵。这些都使和顺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淀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秀美自然风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过双虹桥,来到和顺乡的水锥村,只见一栋栋密集的古宅环山而建,粉墙黛瓦,整洁美观。宅屋间有一条条深幽的街巷,把整个村庄连为一体。看得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小,建筑形制也经过规划、设计的村寨,曾经有过辉煌。村上的几处宗氏祠堂修得格外富丽,显示着家族的威仪,让人揣想到每一姓人家,经历了沧桑艰辛后,在祖居故土上的耀祖光宗。
我在小巷里行走着,在小巷里寻觅着。风雨迷蒙时,小巷很黑很长,似乎没有尽头;太阳下,阳光在小巷洒下斑驳的光点,闪闪烁烁,神秘而奇幻。巷道两旁的大闾门,灰黑灰黑的;厚厚的墙体,也是灰黑灰黑的。只觉得那门那墙,就像一部厚重的大书在我面前打开。一页历史,一页风雨,页页都写得凝重而漫长。和顺侨乡600年的风雨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走进任何一个平常人家,走进深宅大院,当你听到墙上的老钟敲响,一种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的感觉便会由然而生。每一个外人都会睹物遥想当年腾冲人家的生活场景和他们“与国际接轨”的时尚生活方式,每一个宅院里都有叙述不完的各自的故事,每一户人家的珍藏也不尽相同。
经过岁月的沉淀,不经意散落在民间的器物,向人们述说着和顺乡间曾经的辉煌和时尚。一个布衣女子从吱吱作响的木楼梯拾级而下走进堂屋,手上那盏发着淡淡光亮的油灯照着她前行的脚步。用俄罗斯茶壶冲一杯咖啡,一阵浓香立刻在青石铺地木雕为窗的老宅中散开。在南洋风格雕饰的紫檀木椅上坐下,轻轻地呷一口,墙上意大利罗马挂钟的金属摆锤发出低沉而圆浑的音响,平添了留守人的一份落寞,却也仿佛告诉人们,现在该是主人喝晚茶的时候了。
信步于和顺乡,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示出一种中原儒家文化所独有的宁静与儒雅。
信步于和顺的小街与巷道之中,总让人感到说不出的愉悦与舒服,所有的建筑都显得是那样的和谐,雨水冲刷过后反射着晶莹亮光的青石板路、风水月台上摇曳着簌簌作响的香樟树、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牌匾、依山傍水的宗祠、倒映着参天大树的龙潭……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示出一种中原儒家文化所独有的宁静与儒雅;展示出扎根于田园,得益于现代的水乡风情长卷。
和顺人追求儒雅,他们不仅把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更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了村中的各个建筑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表露出他们美好的愿望。
在村口矗立的一幢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和顺乡图书馆,是全国建馆历史最长、藏书最丰富的乡村级图书馆。轻轻推开大门,一股在文学史里很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院内修剪整齐的黄香木绿意盎然,两侧的丛竹青葱滴翠。与竹相对的一株玉兰,新芽初绽,似有若无,更使人对花儿将开时的娇艳多了一份痴想。我站在和顺图书馆大门前,俯瞰蕉溪绿水、双桥彩虹和金黄的稻浪,清流不断,知识的泉源不绝,文化之津的舟楫穿梭如织。大雅的和顺,深深的小巷,杰出的人才,不都和这座图书馆有关吗?深深的小巷,寻不尽千古风流;淙淙的溪流,流不完边地古镇的儒雅传奇。苔痕斑斑的石壁足以证明其悠久的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文人墨客的题词更显出一份凝重。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曾经拥有的精致生活、华丽排场已经散去,葬入历史的尘土。
出腾冲县城4公里,穿过一片稻田,在蛙声中跨过石桥就到了和顺乡。和顺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是古代川、滇,缅、印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著名的侨乡。
乡村道路旁屹立着供人避雨的灰色的风雨亭,潺潺溪流和睡莲间的具有明代风格的洗衣亭,依然有少妇在水边的厚木板上捣衣洗菜,白鹅像唐诗描写的那样在龙潭里悠游。
百年前建造的画栋、雕梁、家具、牌坊、文庙、匾额完好如初,虽被风雨褪尽色彩,却更加赏心悦目,衬托出了灵秀乡村的厚重古韵。这些都使和顺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淀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秀美自然风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过双虹桥,来到和顺乡的水锥村,只见一栋栋密集的古宅环山而建,粉墙黛瓦,整洁美观。宅屋间有一条条深幽的街巷,把整个村庄连为一体。看得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小,建筑形制也经过规划、设计的村寨,曾经有过辉煌。村上的几处宗氏祠堂修得格外富丽,显示着家族的威仪,让人揣想到每一姓人家,经历了沧桑艰辛后,在祖居故土上的耀祖光宗。
我在小巷里行走着,在小巷里寻觅着。风雨迷蒙时,小巷很黑很长,似乎没有尽头;太阳下,阳光在小巷洒下斑驳的光点,闪闪烁烁,神秘而奇幻。巷道两旁的大闾门,灰黑灰黑的;厚厚的墙体,也是灰黑灰黑的。只觉得那门那墙,就像一部厚重的大书在我面前打开。一页历史,一页风雨,页页都写得凝重而漫长。和顺侨乡600年的风雨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走进任何一个平常人家,走进深宅大院,当你听到墙上的老钟敲响,一种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的感觉便会由然而生。每一个外人都会睹物遥想当年腾冲人家的生活场景和他们“与国际接轨”的时尚生活方式,每一个宅院里都有叙述不完的各自的故事,每一户人家的珍藏也不尽相同。
经过岁月的沉淀,不经意散落在民间的器物,向人们述说着和顺乡间曾经的辉煌和时尚。一个布衣女子从吱吱作响的木楼梯拾级而下走进堂屋,手上那盏发着淡淡光亮的油灯照着她前行的脚步。用俄罗斯茶壶冲一杯咖啡,一阵浓香立刻在青石铺地木雕为窗的老宅中散开。在南洋风格雕饰的紫檀木椅上坐下,轻轻地呷一口,墙上意大利罗马挂钟的金属摆锤发出低沉而圆浑的音响,平添了留守人的一份落寞,却也仿佛告诉人们,现在该是主人喝晚茶的时候了。
信步于和顺乡,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示出一种中原儒家文化所独有的宁静与儒雅。
信步于和顺的小街与巷道之中,总让人感到说不出的愉悦与舒服,所有的建筑都显得是那样的和谐,雨水冲刷过后反射着晶莹亮光的青石板路、风水月台上摇曳着簌簌作响的香樟树、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牌匾、依山傍水的宗祠、倒映着参天大树的龙潭……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示出一种中原儒家文化所独有的宁静与儒雅;展示出扎根于田园,得益于现代的水乡风情长卷。
和顺人追求儒雅,他们不仅把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更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了村中的各个建筑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表露出他们美好的愿望。
在村口矗立的一幢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和顺乡图书馆,是全国建馆历史最长、藏书最丰富的乡村级图书馆。轻轻推开大门,一股在文学史里很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院内修剪整齐的黄香木绿意盎然,两侧的丛竹青葱滴翠。与竹相对的一株玉兰,新芽初绽,似有若无,更使人对花儿将开时的娇艳多了一份痴想。我站在和顺图书馆大门前,俯瞰蕉溪绿水、双桥彩虹和金黄的稻浪,清流不断,知识的泉源不绝,文化之津的舟楫穿梭如织。大雅的和顺,深深的小巷,杰出的人才,不都和这座图书馆有关吗?深深的小巷,寻不尽千古风流;淙淙的溪流,流不完边地古镇的儒雅传奇。苔痕斑斑的石壁足以证明其悠久的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文人墨客的题词更显出一份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