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物质的导电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指出的是本教材提倡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而“问题”的分析是过程,“问题”的解决是科学发展的归宿.创新教育理念是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起点的教育模式,浙教版新教材从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自己得出结论.新教材放弃了以往传统教材中的“陈述为主”的内容编排模式,尤其在教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的地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进行补充,这样的处理和编排不单是有利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
其次,新教材对“物质的导电性”的课堂教学作了新的安排和调整.
“物质的导电性”章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电路”和“电流的测量”后安排进行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后续学习电阻的知识作了铺垫,打下了基础.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是章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
(1)学情分析.①学生需对铁块、木头和塑料等不同物质的导电性有大概的了解;②熟悉掌握学习过的简单电路及检测电路中电流的常用方法.
(2)资源准备.①作为教师用有电流表,两根导线,两只灯头,还有酒精灯,火柴,老虎钳、起子和电吹风机等;②作为学生用有三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5根导线,一根玻璃管,一片陶瓷,两根碳棒,蒸馏水、食盐水、酒精和食用油均为七杯;③媒体课件知识目标.熟悉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其之间的区别;了解物质导电和不导电的原因;知道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导体;知道导体导电的能力与外界因素有关系;了解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电子的移动引起的.
(3)技能目标.①设计电路图检测物质的导电性;②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技能.
(4)学生自身素质目标.培养同学间合作意识和自身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5)重、难点.重点,设计用来检测导电性的电路图.另外,对学生概念的理解上,尤其注意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的形成.难点,设计和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对某物质的导电性进行检测.
二、“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教学
浙教版的《科学》的新教材比起老教材来有很大的进步,它突出了实验的探究过程,特别重视科学知识的感知过程.许多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过程的探究,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为它和科学的结论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教材将重点实验与制作分别在书后附录中列出,设置了“实验与制作”栏目,并统一列入全书的目录中,并与教材的教学章节内容一一对应,以便于学生进行自学和实验操作.而且在“实验与制作”栏目后还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分列了重点研究性课题,以便于老师在教学中灵活应用,体现了浙教版新教材中综合课程设置的特点.
下面以《科学》新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中的演示实验为例,目的是证明烧红的玻璃能导电.新教材做了一些改进:使用一般的学生电源提供电压,用酒精喷灯烧玻璃(把灯泡敲碎,用里面的玻璃芯),玻璃被烧红后,导电二极管会发红色或绿色的光,用鳄鱼夹夹住玻璃芯两端的钨丝,玻璃的另一端则再用试管夹夹住,最后将二极管改成大功率的灯泡(目的是使得电阻能小一些),还需把酒精喷灯改为酒精灯,因为初中学生使用酒精 喷灯不安全.经过新教材的改进后,实验现象变得十分的明显,灯泡在酒精灯的持续加热下慢慢的变亮了.但实验最终要的是安全,关键点是夹灯泡玻璃钨丝的地方一定要做到绝缘,不能产生漏电.
四、小结
实验完成后的学习经验的交流,学生需在实验完成后进行学习经验的相互交流,目的是总结在课题研究中的心得,学习他人好的方法和思路,取长短补,并体会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自主与合作、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首先,要指出的是本教材提倡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而“问题”的分析是过程,“问题”的解决是科学发展的归宿.创新教育理念是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起点的教育模式,浙教版新教材从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自己得出结论.新教材放弃了以往传统教材中的“陈述为主”的内容编排模式,尤其在教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的地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进行补充,这样的处理和编排不单是有利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
其次,新教材对“物质的导电性”的课堂教学作了新的安排和调整.
“物质的导电性”章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电路”和“电流的测量”后安排进行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后续学习电阻的知识作了铺垫,打下了基础.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是章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
(1)学情分析.①学生需对铁块、木头和塑料等不同物质的导电性有大概的了解;②熟悉掌握学习过的简单电路及检测电路中电流的常用方法.
(2)资源准备.①作为教师用有电流表,两根导线,两只灯头,还有酒精灯,火柴,老虎钳、起子和电吹风机等;②作为学生用有三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5根导线,一根玻璃管,一片陶瓷,两根碳棒,蒸馏水、食盐水、酒精和食用油均为七杯;③媒体课件知识目标.熟悉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其之间的区别;了解物质导电和不导电的原因;知道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导体;知道导体导电的能力与外界因素有关系;了解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电子的移动引起的.
(3)技能目标.①设计电路图检测物质的导电性;②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技能.
(4)学生自身素质目标.培养同学间合作意识和自身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5)重、难点.重点,设计用来检测导电性的电路图.另外,对学生概念的理解上,尤其注意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的形成.难点,设计和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对某物质的导电性进行检测.
二、“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教学
浙教版的《科学》的新教材比起老教材来有很大的进步,它突出了实验的探究过程,特别重视科学知识的感知过程.许多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过程的探究,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为它和科学的结论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教材将重点实验与制作分别在书后附录中列出,设置了“实验与制作”栏目,并统一列入全书的目录中,并与教材的教学章节内容一一对应,以便于学生进行自学和实验操作.而且在“实验与制作”栏目后还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分列了重点研究性课题,以便于老师在教学中灵活应用,体现了浙教版新教材中综合课程设置的特点.
下面以《科学》新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中的演示实验为例,目的是证明烧红的玻璃能导电.新教材做了一些改进:使用一般的学生电源提供电压,用酒精喷灯烧玻璃(把灯泡敲碎,用里面的玻璃芯),玻璃被烧红后,导电二极管会发红色或绿色的光,用鳄鱼夹夹住玻璃芯两端的钨丝,玻璃的另一端则再用试管夹夹住,最后将二极管改成大功率的灯泡(目的是使得电阻能小一些),还需把酒精喷灯改为酒精灯,因为初中学生使用酒精 喷灯不安全.经过新教材的改进后,实验现象变得十分的明显,灯泡在酒精灯的持续加热下慢慢的变亮了.但实验最终要的是安全,关键点是夹灯泡玻璃钨丝的地方一定要做到绝缘,不能产生漏电.
四、小结
实验完成后的学习经验的交流,学生需在实验完成后进行学习经验的相互交流,目的是总结在课题研究中的心得,学习他人好的方法和思路,取长短补,并体会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自主与合作、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