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用以点带面
《开国大典》一文,写参加典礼的群众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早早地到达广场,形成“人的海洋”,只列举了两类人,以点带面:一是“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它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是“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显然,这些“铁路工人”和“郊区的农民”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从对这两类人不辞辛苦、积极热情和来得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以点概全地看出所有参加典礼的群众迫切与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
以点带面的写法不仅避免了叙事的哕嗦,使文章简练畅达,而且突出典型,意味深远,让读者以“点”思“面”,遐想无穷。
礼炮为啥54门28响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开国大典》)
为什么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礼炮用了54门28响呢?
54门礼炮代表的是我国各族人民。虽然我国现在共有56个民族,但在解放当时的统计数字只有54个,礼炮就用54门了。
28响则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立为新中国英勇奋斗的28年(1921—1949)。
饱含赞美的结尾
“两股红流分头在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开国大典》的这一结尾寓意深刻,饱含赞美之情。
一、“红流”中见赞美
举着灯笼火把的游行队伍是“红流”,形象地表现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红流”分头“流”去,说明了游行队伍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离开。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多么热爱新中国啊!“红流”更是红色革命的象征,“红流”分头流去,象征着中国的红色革命不断壮大、延伸,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赞美。
二、“光明”中见赞美
句中“光明”表面上指游行队伍的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实质上是象征了人民心中的光明——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是“光明”充满了整个华夏大地、充满了人民心问,饱含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和喜悦。
《开国大典》一文,写参加典礼的群众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早早地到达广场,形成“人的海洋”,只列举了两类人,以点带面:一是“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它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是“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显然,这些“铁路工人”和“郊区的农民”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从对这两类人不辞辛苦、积极热情和来得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以点概全地看出所有参加典礼的群众迫切与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
以点带面的写法不仅避免了叙事的哕嗦,使文章简练畅达,而且突出典型,意味深远,让读者以“点”思“面”,遐想无穷。
礼炮为啥54门28响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开国大典》)
为什么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礼炮用了54门28响呢?
54门礼炮代表的是我国各族人民。虽然我国现在共有56个民族,但在解放当时的统计数字只有54个,礼炮就用54门了。
28响则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立为新中国英勇奋斗的28年(1921—1949)。
饱含赞美的结尾
“两股红流分头在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开国大典》的这一结尾寓意深刻,饱含赞美之情。
一、“红流”中见赞美
举着灯笼火把的游行队伍是“红流”,形象地表现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红流”分头“流”去,说明了游行队伍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离开。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多么热爱新中国啊!“红流”更是红色革命的象征,“红流”分头流去,象征着中国的红色革命不断壮大、延伸,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赞美。
二、“光明”中见赞美
句中“光明”表面上指游行队伍的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实质上是象征了人民心中的光明——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是“光明”充满了整个华夏大地、充满了人民心问,饱含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