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哲学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p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又是创造和平环境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国情及世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在世界之林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和平;发展;中国;哲学意义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不平凡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可以一分为二:在20世纪前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称之为战争与革命的年代;而后半个世纪,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科技革命,适时调整社会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建立,但同时面临着在改革中求发展的问题。尽管整个世界局部战争、地区冲突和不稳定因素持续存在,但是遏制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越来越强。
  (一)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及关系
  邓小平通过对世界格局和总体特征地全面把握,敏锐的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而“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2]和平问题是对当代政治问题的概括,主要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爆发,也包括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世界局部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通过建立比较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得到发展的问题。其中,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是某些西方国家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世界性恐怖主义的存在;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导致的南北经济差异过大,以及不断爆发的局部战争和国际争端。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保障的。和平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又是制约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因素。在二者的关系中,发展是核心问题。发展问题是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面临发展的重大课题。在邓小平看来“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3]
  (二)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的分析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30国首脑、49个国家派出代表团出席阅兵式,体现出世界各国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和立场,是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维护者与践行者。因此,虽然整个世界局部战争和对抗还长期存在,但是世界整体格局和形势还是相对稳定与和平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超出了一国范围,超越国界限制,形成了资本、技术、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格局,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逐步增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世界多极化使世界各国力量逐步增强
  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和组合,由两个超级大国向“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转变。“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4]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集团可以单独主宰世界。
  3.文化发展多样化使各国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国文化也相互渗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也不断地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向世界人民传播和谐思想,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促成深厚友谊,使和平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5],逐渐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一整体。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国际战略。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最初称为“和平崛起战略”,是由前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提出的,在2003年10月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中,他强调“亚洲正面临着世界历史上一个极为难得的和平崛起的重大机遇,中国的和平崛起,则是亚洲和平崛起的一部分。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得益于亚洲其他国家的经验与发展,而且意味着中国作为亚洲一员,将会对亚洲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6]。同年11月底,龙永图在武汉大学演讲中提出“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崛起”。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明确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也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到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2005年年底,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立场。在中国历次党的会议中都多次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不变,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继续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因而,坚持这个思想就必然要求我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者是一脉相连的。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7]和平发展道路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我国发展的战略选择,既是我国对自身发展的理性態度,又是对世界的庄重承诺。   (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核心领导阶层通过对我国国情地深入分析、科学的治国理政方略、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及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具有一定的历史的必然性。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与它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等基本国情有着密切的联系。近现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第一个历史任务为第二个历史任务扫清障碍,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在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宏伟目标迈进。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作为支撑来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失去了这个支撑,只会导致战争、贫困和人民的痛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因此,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还受到本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习近平在访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8]中国经历过领先世界文明的辉煌历史,也经历过被列强侵略、奴役的昨天,因而中国人民更加深知今天和平生活的弥足珍贵、来之不易。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9]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发展和主宰世界事务,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世界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恐怖主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强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不懈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实践。
  三.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哲学意义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问题的科学成果和伟大实践。这不仅对中国的自身发展、也对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丰富的哲学意义。
  (一)和平发展道路反映了时代精神
  纵观世界历史上大国发展之路,无不是通过侵略、扩张来实现崛起和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充斥着战争和牺牲,是极不和平、不正义的发展方式。而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现实背景下开创的国家发展新思路,为世界各国做出了表率,是世界和平和发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组织力量,体现出了中国敢于冲破旧思维、旧方式,打破旧秩序,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发展的理论要求不断关注现实,和平发展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并结合国情和世情所提出的发展战略。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首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路,并深刻地反映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局势的客观实际;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这也是我国面临的最大实际,坚持从这两个实际出发,从而制定了和平发展道路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活运用,是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反映出世界人民爱好和平、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迫切愿望。
  其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处理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2010年11月16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中国将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立足国内开发与加强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保障能力。”[10]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善于把握发展的和平条件和内部动力,并能够将二者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用和平保发展,用发展促和平。
  再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确认识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又为中国和平与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11],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扩大国际合作、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2]。
  最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确运用了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论。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世界的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强调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毫无例外都面临着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难度大,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在世界经济关系中仍具有很大的依附性。而发达国家则需要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态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13]因此,解决好发展问题,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三)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也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追求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合作、社会要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这一切要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創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实现世界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在众多的发展模式中,只有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拥护,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所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它将带领人民向人类的终极目标大步前进。
  在这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和平发展道路,绝不是放弃我国正当权益、牺牲核心利益而换取的和平与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各国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这样,各国才能共同发展,世界才能和平稳定。
  注释: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2]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3]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6]新华网.2003.11.3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8
  [8]光明日报.2014.6.21
  [9]光明日报.2014.6.21
  [10]新华网.2010.11.17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
  [13]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14]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6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陈尚伟.邓小平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探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市场营销有了非常大的冲击,电子商务不但为市场营销创设了一个非常方便的交易条件,同时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功能强大的网络通信能力也为其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帮助的契机。基于这种大的环境下,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开始逐步的改变,根据电子商务给整个市场营销带来的影响出发,对电子商务背景下应该如火如荼发展市场营销作深入的讨论,旨在为电子商务下的市
期刊
【摘要】:国家的观念是政治学的经典论题,当代国际社会存在一些形式上作为独立国家存在但是并不具备“国家”这种政治形态基本条件的政治单位。本文从Michael Mann、Renan、Gellner和weber等人的理论出发,并着眼于对民族主义、合法性和国家治理危机的分析,对该现象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讨论。  【关键词】:国家;民族主义;合法性;治理危机  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民族国家国家发展的重要阶
期刊
【摘要】: 近些年来,空调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对环境的污染显得比较严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这种背景下,节能减排理念应用到建筑暖通空调工程中,则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在简单介绍暖通空调工程节能减排设计的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便能够为有关工程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暖通空调工程;节能减
期刊
【摘要】:对带状公园的空间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植物景观营造方法及植物设计原则,并对现存带状公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为带状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带状公园一般为沿着城市道路、城墙、水系等建造的绿地,呈狭长状,以绿化为主,具有一定的游憩功能。带状公园因与水系、城墙等相连接,且面积大,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水系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充分利用带状公园能够发挥
期刊
【摘要】:市政工程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应有的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政工程中的给排水项目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城市面貌,使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明生活得以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方法;探讨  市政工程中的给排水工程质量事关重大,不仅影响着政府形象,而且关系到广大普通
期刊
【摘要】:自来水是现代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但是,随着各种生产、科技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自来水厂在处理水体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如今,自来水厂需要在自来水处理的工艺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在自来水生产设备的管理等方面向自动化方向转移。本文从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程序以及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对我国自来水厂废水处理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期刊
【摘要】: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王嬴政下令“焚书”。焚书范围是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一切民间书籍,各国国史焚毁尤其严重。从“诗、书,百家语”足以看出诸子尺书也在焚书范围内,但由于在帝国中央博士官尚存有副本以及民间藏书活动的进行得以保留一部分。  【关键词】:秦始皇;焚书;国史  我们认为,秦始皇焚书包括了诸子尺书。百家之说纷纭复杂,各种观点争论不休,发出的言
期刊
【摘要】: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但是中专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这很多问题,需要老师与学校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当前英语教学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专;英语教学;方法  一. 中专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态度不端正。  中专的学生来源是各种各样的,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选择中专学习,早些毕业便可以早日赚钱养家;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只是想拿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下,计算机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之中,相关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网络成为各个领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价值,应确保网络信息存储与传输的安全,防止因信息泄露而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应维护重大科研成果、证券公司、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安全。只有大力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解决该技术存在的不足,才能使计算机更好地服务人类。本文首先讨论网络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进而分析计算机在该技
期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技术的成熟,互联网早已覆盖全球。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现如今,网上购物平台,社交平台随处可见,纷繁复杂,并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平台的功能更强大,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迅猛的发展及其开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