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改变着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开辟了美术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广阔空间。网络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改变了教与学的根本理念,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机遇、新方法,同时在应用中也存在诸多误区。如何发挥网络优势,突破美术教学中网络应用的误区显得尤为重要。
一、恰当选择有必要的交流方式
师生交流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网络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交流有很多局限性,如师生的运用技能不高,课堂交流影响效率;网络化的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网络难以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真实美感,缺乏自然真实的交流效果;网络化的交流方式过多强调个体学习,使交流合作过于形式化,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难以产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网络交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合理选择适当的方式,要根据美术教学特点,广泛运用师生间面对面的主体交流形式,从而达到交流的真正目的。我们要在重视网络个体化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竞争、合作,尤其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作业的展示与汇报、欣赏与评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促进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高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学习的成果和创造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时,教师运用网络手段,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建立交互学习的环境。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更多更丰富的探讨。在网络中搜集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利用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讨论时,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此时,教师也已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巧妙整合有意义的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初衷是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必须明确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科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科的整合也只能在这样的前提下运用。在一节美术公开课上,教师一会儿在网络上欣赏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一会儿听疯狂的现代派音乐,又去深入的查询梵高的生平简历、奇闻趣事,甚至是无边无际的各种传闻,还让学生登陆各种美术论坛,尽情发表自己的评论、上传自己找到的各种图片,教师在教学中醉心于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指导,津津乐道于各种信息,而唯独忽略了美术作品的分析,对艺术风格的阐述,以及对个人感情如何用艺术的手段去表达的重要问题,无意之间让美术课变成了信息技术课、活动课。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改变过于重视学科本位的误区,学科整合也是因为需要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忽视学科自身,相反本来就是要回归课程本身,不能用信息技术去代替原来学科的内容,更不可以为了整合而整合。如对美术作品的评价需要学生的所感所悟,不能用在线聊天来代替学生的语言表达;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无法用网络的形式去代替,需要学生亲自的动手制作;视觉艺术的前提要求美术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视觉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这些要求,网络无法应对和完成课程要求的。
三、巧妙运用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促成了各种各样的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病。但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造成了新的误区和问题。如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多媒体网络教学,本来一幅绘画作品直接欣赏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却非要扫描出来在大屏幕上展示;本来很好的文字材料非要转换成电子文本以适应大屏幕,忽视了书本的作用,学生看起来非常吃力;本来用简单的示范方法可以尽情地表现绘画效果和作画过程,却要做成Flash 动画,忽视了学生对笔墨的感触,忽视了学生对创作过程的体验。种种作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
美术教师要科学认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既要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更要锤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素养。假设一个美术教师连示范画都难以完成,这样的美术课还有何乐趣可言?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现代教育手段还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学科整合还有什么价值?教师应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真正感悟艺术创作的激情,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一、恰当选择有必要的交流方式
师生交流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网络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交流有很多局限性,如师生的运用技能不高,课堂交流影响效率;网络化的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网络难以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真实美感,缺乏自然真实的交流效果;网络化的交流方式过多强调个体学习,使交流合作过于形式化,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难以产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网络交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合理选择适当的方式,要根据美术教学特点,广泛运用师生间面对面的主体交流形式,从而达到交流的真正目的。我们要在重视网络个体化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竞争、合作,尤其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作业的展示与汇报、欣赏与评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促进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高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学习的成果和创造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时,教师运用网络手段,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建立交互学习的环境。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更多更丰富的探讨。在网络中搜集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利用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讨论时,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此时,教师也已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巧妙整合有意义的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初衷是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必须明确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科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科的整合也只能在这样的前提下运用。在一节美术公开课上,教师一会儿在网络上欣赏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一会儿听疯狂的现代派音乐,又去深入的查询梵高的生平简历、奇闻趣事,甚至是无边无际的各种传闻,还让学生登陆各种美术论坛,尽情发表自己的评论、上传自己找到的各种图片,教师在教学中醉心于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指导,津津乐道于各种信息,而唯独忽略了美术作品的分析,对艺术风格的阐述,以及对个人感情如何用艺术的手段去表达的重要问题,无意之间让美术课变成了信息技术课、活动课。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改变过于重视学科本位的误区,学科整合也是因为需要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忽视学科自身,相反本来就是要回归课程本身,不能用信息技术去代替原来学科的内容,更不可以为了整合而整合。如对美术作品的评价需要学生的所感所悟,不能用在线聊天来代替学生的语言表达;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无法用网络的形式去代替,需要学生亲自的动手制作;视觉艺术的前提要求美术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视觉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这些要求,网络无法应对和完成课程要求的。
三、巧妙运用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促成了各种各样的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病。但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造成了新的误区和问题。如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多媒体网络教学,本来一幅绘画作品直接欣赏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却非要扫描出来在大屏幕上展示;本来很好的文字材料非要转换成电子文本以适应大屏幕,忽视了书本的作用,学生看起来非常吃力;本来用简单的示范方法可以尽情地表现绘画效果和作画过程,却要做成Flash 动画,忽视了学生对笔墨的感触,忽视了学生对创作过程的体验。种种作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
美术教师要科学认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既要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更要锤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素养。假设一个美术教师连示范画都难以完成,这样的美术课还有何乐趣可言?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现代教育手段还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学科整合还有什么价值?教师应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真正感悟艺术创作的激情,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