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中的梅娘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ngib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初,在一次书店发起的“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调查活动中,活跃于上海的张爱玲和在北京写作的梅娘双夺魁,于是在读书界便有了“南玲北梅”之说。这些年来,张爱玲的作品与名字,已是红透了半边天。相比之下,熟悉梅娘及其作品的读者,就不是那么多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陈晓帆女士编选的《又见梅娘》一书,为想了解梅娘及其作品的读者,提供了可靠而丰富的资讯。
  梅娘,原名孙嘉瑞,是二三十年代我国东北一位大实业家与其情人的非婚生女儿。她出生不久,母亲就被逼自尽身亡。她是在父亲的正房跟前长大成人的。这个没娘的孩子,在后来发表文学创作的时候,便以“没娘”之谐音取了“梅娘”这个笔名。
  梅娘16岁上,父亲去世了。失去了亲人的孩子,便毅然到了日本,入神户女子大学读书。留日期间,与同样是来日本留学的青年柳龙光相恋。后来,他们回到祖国,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导致了家庭与梅娘的彻底决裂。这反而更坚定了梅娘自强与奋进的信心和勇气。其后不久,梅娘便出版了“渗透着大众的时代的气息”的小说集《第二代》,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前进的意识”。再后来,她又陆续出版了《鱼》《蟹》等几个中短篇小说集,以质朴辛辣、清隽疏简的笔致,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和一种被压抑的女性渴望自由恣放的欲求。
  然而,生活的不幸却接踵而至了——
  1948年,丈夫柳龙光为完成北平地下党交付的任务,不幸在海上遇难;
  1955年,她被定为“日本特务嫌疑”,开除公职,实行劳动改造;
  1957年,她被打成右派,送劳改农场改造;
  其后,二女儿病死在救济院;
  文革中,儿子又不幸夭折。
  但是,为了惟一幸存的大女儿柳青,梅娘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还是勇敢地活了下来,直到1978年得到彻底平反,她终于盼来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本书的作者,既有熟悉梅娘之坎坷人生的亲友、邻人,也有了解梅娘的文学活动,对其文学创作素有研究、别有见解的专家学者。史铁生、张中行、张泉、董大中等,大家熟悉的作家们,都在本书中讲述了他们所知道的梅娘。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几位日本友人关于梅娘的文章和致梅娘的信,对于读者了解梅娘在日本期间的生活,是很有价值的。而卷末附录中梅娘与香港小朋友的通信,则使我们看到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未泯的童心,和她历尽沧桑却依然清亮敏锐的目光。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读过这本《又见梅娘》,我心中便出现了一幅红梅傲雪的图画:在肆虐的狂风暴雪之中,她浩气凛然、坚定地站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那是凌寒开放的梅花,是梅娘。
  《又见梅娘》陈小帆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定价:13.60元
其他文献
今年9月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五周年,当天晚上总工程师瞿国华在该厂有线电视台发表电视讲话。他说:“《档案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档案事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也
本刊讯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邦柱,前不久在听取省档案局长周大胜关于全省档案工作汇报之后指出:档案工作确实非常重要。我们的工作必须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总结、
(一) 人们都熟知斯大林的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同志也说,人是世间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创造出来。近十余年,
全国商业部系统基建档案干部培训班,日前在上海结束。这次培训班是商业部委托上海市第二商业局举办。自去年10月开办以来,共举办了8期,全国有26个省市约五百名学员参加了培
山东即墨市于1992年2月对全市六个市级领导班子办公室,研究室1991年度产生的调查报告、领导讲话、报刊文章等文字成果进行了质量评选和表彰奖励活动.这次评奖活动中共评出34
高永新在《辽宁档案》199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论述了档案工作发展的动力。一、内部动力。内部矛盾是事实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
一个打字键盘,一个显示屏幕,便构成一台电脑终端。键盘犹如门户,形形式式的档案信息和操作指令,从这里“敲”入电脑世界;屏幕好比窗口,经过电脑加工的档案信息,从这里显示出
王汝梅教授等新著《中国小说理论史》 ,作为“中国小说史丛书”中的一种 ,近由浙江古籍出版社面世了 ,这是古代小说研究的一项可喜的新成果。著者多年来给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
科技档案和所有的档案一样,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项巨大的资源,保护、积累和开发好这种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科技档案工作者的光荣职责。近年来,我们根据上级
这是作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系列著作之一 (另两部是台版《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版《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此书是香港有史以来 ,最全面翔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