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大家把目光纷纷投向大一的懵懂和大四的茫然,我们开始关注大三的勇敢。这一年里,有些大事需要做出决断,有些性格需要开始打磨。平静的象牙塔,在彼时眼中已然风生水起。而我们,简单、虔诚、无畏的一群,揣着不同的想法,终于走上了大三这座桥。它看似平淡无奇,却对大四甚至校园以外的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
现实的大多数
志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1级
我不喜欢我的专业。别看名字这么好听,课程却是杂乱无章。如果你不够自觉的话,很难学到什么纯粹的东西。不但平时没什么社会实践,而且院里对实习根本就不重视,按理说大三下学期是要实习的,但是我们根本就没安排过。很多师兄师姐毕业进了公司后,都必须再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手,因为从书本上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差得太远了。虽然已经呆了三年,我对我的班级、所在的大学甚至于长沙,都没什么感情。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可我在这里却很少发现让我折服的老师。大多数人都是上了课就走了,像我们这个专业的,一般是接项目赚外快去了。这也算得上是大学的一大遗憾吧!人际关系也平常。我的想法是大学里交朋友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比较好。你可以和他称兄道弟,但是最好不要介入他的私人事务。在大学里要找到像中学时那样掏心挖肺的死党真的很难。尤其是进入大三大四之后,每个人都有大堆事要忙,没心情也没时间来和你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喝酒侃大山。也许在毕业时我也会哭上一场,但是我想那些感觉都只会是暂时的。今年上半年刚考了GRE和托福,考得还行,正在申请美国那边的奖学金。考G是大二下学期萌生的想法,那时刚好听了俞敏洪的一场演讲,深受打动,不是说没考过G的大学生活不是完整的大学生活吗?我头脑一热,就跑到北京新东方去上了一个月的课。就算这次没申请到,我也会选择先找工作。考研……要考本校的当然是很容易,可是谁愿意再呆在这个地方啊;考一个差一点的学校吧,不甘心,考个名牌大学又实在太难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阿甘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点,我们专业每年只有几个能考到比较好的学校去的,像今年只有一个考到上海交大的。一般说来,如果你的分数在330到370之间,又有本校生和你竞争的话,被刷下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和他们比你明显处于劣势。只有考到了370以上,才可以高枕无忧。我一向反对考研还要复试,这里面太多猫腻了!复试被刷的人是最惨的,因为那时调剂也调剂完了,招聘基本上也招完了,至少一些好岗位都已经被占了。不光是考研难,考博也是内幕重重。现在到处都一样啦!不过,我想只要不是叛国这样的大事,对弄虚作假大家其实都抱着一种认同的态度,这些已经成了社会的一种潜规则了。这是没办法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的轨道。就拿我来说,进入大学后最大的变化是理想主义的破灭,人现实了不少。我只想找个好工作,要我去做“对什么什么有意义、为什么什么做出了贡献”的事?不可能。为自己活,而且活得尽量好一点,这就够了。不光是我这样,身边的人哪个不是这样?我原来在学生会呆过,那些干部做事的目的都很明确的,要不就是为了自己的竞选捞资本,要不就是为了评奖评优时多拿几分,根本没有纯粹为同学们谋福利的。
我没有信仰,我们这一代人也算得上是没有共同信仰的一代人,但这是好事。为什么一定要整齐划一?
从“庙堂”到“江湖”
唐湖湘/汉语言文学专业/2001级
很多人都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大家都在苦苦挣扎。而像我这样的小角色,要想未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就得或借鉴他人或自创,靠各方面的“投资”去开创一条道路,然后一步一步地向上走。你得先自己动起来,不能光在那里等别人的帮助。
不拘泥于过去,不满足于现实。这就是我的生活态度。
大学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不过这三年里我没什么好遗憾的。从大一到大三,基本上每天都很忙,但是累得值得。
像大三这一年,光是院里的活动,三十个我就参加了二十多个。“迎新”时学校从院里调了不少人去参加学校里的迎新,因此院里人手相当紧缺。我这个总指挥要负责各方面的调动安排,自己也要下去到处跑,几天下来,两只脚都打了好大的泡。有些家长带的钱不够,就要先帮他们把行李运到公寓去,然后向学校报告先住下来再交钱。这些都有固定的一套程序,实在很麻烦,但是看到能够为家长们解决实际的困难,总算辛苦得有价值。至于社会方面的,主要就是负责文学与新闻学院、深圳市“凡恩”服饰和湘潭市文联一起举办的“凡恩杯”文学大赛,这是个全国性的赛事,我是湘潭地区的学生总策划,从去年的4月份一直忙到12月活动结束,这算是个重头戏,期间一直压力很大。
我做事时一般目标明确,但是会在坦诚的基础上注意方式。下面的人做错了事时可以不计较那么多,但是对上面一定要据理力争,尤其是在经费和人手方面。因为做事的不止我一个,如果我这个环节出了纰漏,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嘛,你在这个位子上,就总得为它吃一些亏。不过做人也不能太计较得失了,第一要考虑的必须是怎样把事情做好。在学校里吃再多的亏也没关系,这是一种投资。
做事其实容易,难的是处理人际关系。对我来说,和各方面的关系都很重要。我是老师们的助手,做事并不是为了私利,一个活动如果启动的话,各方面都必须马上到位,老师一般是全力支持的。私下里我们也可以有什么说什么,开开玩笑什么的。但和主席团的关系就比较难处理了。大家都争强好胜,起摩擦是难免的,而且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帮子人,我也一般只调和自己合作的那批人。和班上的同学也比较难打交道。大学又不像中学,生疏是很常见的。我的原则是能帮就帮,有时帮了忙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至于其他的人,反正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能从他们那里学到点什么就学吧。
当好干部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不但要会公事公办,还要为下面的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现在不是讲求双赢吗?不是什么事都得亲历亲为的,这样大家都得不偿失。
说到考研,有些人是为了逃避就业,有些人是为了以后能找个更好的饭碗,还有些人连为什么要考都不知道,而我属于“浪子回头”的那种类型。自己这几年经历了这么多,交际圈也比一般的学生广得多,这时我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必然会同步加深。
一方面,一旦走入社会,有些理想化的东西就不允许你再拥有,我的能力在经过了这几年的历练之后,暂时不会再有太大的提高,这时最欠缺的就是知识;而且,我也从学校的学工处、市政府那里了解到了关于就业的一些数据,从现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来看,读书也是对将来的一种投资吧!另一方面,当时即将卸任换届,客观现实也在逼我认真思考将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这里面也有理想主义在作祟,总之各方面的原因都有,但我绝不盲目,我的想法是三十岁以前好好读书,趁年轻时多读点书,读完博士再说。
但是在外面混了这么久,心已经变得很浮躁了,怎么办?一个是把名利看淡一点,告诉自己应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一个是逼着自己坐在教室里,哪怕不看书也行,就是得坐在教室里,慢慢地就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了。从大三上学期的期末到四五月份的样子,才调整过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付云涛/新闻学专业/2001级
不可否认,大学四年我们免不了与彷徨时有亲密接触,但我最彷徨的阶段却是在大三上学期期末,这也是三年里压力最大的一段日子,那时一想到再过半年就要出去找工作了,生存压力与日俱增。最烦人的是转型带来的分裂之痛,在校园里呆了这么久,社会实践又不够,不习惯自己马上就要到社会上去打拼的事实。身边的很多人也都这样。
到了下学期,考四级和实习的冲突就摆在面前了。如果留下来考四级,实习就得推到暑假,但新闻专业的实习“岗位”也是僧多肉少,况且我又暂时不考研,实习对我来说相当于实战演习,至关重要。但要请别人代考我又出不起那些钱,再说自己向来对作弊深恶痛绝。最后还是决定拼一把。
我们是4月20日开始实习的,我在那家报社只呆到30日就回学校了,从此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的“闭关修行”生活。每天6点起来到田径场上跑三圈,迅速解决掉早餐后就直奔图书馆。上午背5个小时的单词,下午写4个小时的作文,累了就跑到阅览室看看杂志。
一个月下来,心里踏实了不少。临考前有人邀我一同出钱请高手传递答案,我拒绝了。这次相当于是放弃了实习来专门复习,我就不信这样还不能通过!这也是我做事做人的一种态度吧,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去寻找捷径,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打实地获得成功。
看到分数时,真的很开心。不但过了,还比自己预想的要高得多。最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学位证了。
暑假里找了家报社实习。一个月下来,感觉很多以前看不惯的事情现在都能习惯了。整个社会就是一条链子,一环扣一环的,谁也脱离不了。要成长就得先学会适应,就算做一个善良的人也得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但是最深的感受还是自己学得太不扎实了。在学校或许觉得自己学得还行,可一到报社里写稿,明明自己觉得语言已经很平实了,照样被老师改得一塌糊涂。知识面也太狭窄了。我开始对专业产生了新的兴趣,希望以后能当个文字传播者。
按照传统的评价,我学习不够努力,这应该是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一种大学生们共有的疼痛。在一个水平一般、大师寥寥的学校里,要依靠老师来激发你对学习的兴趣并不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会放松专业学习。如果让我再过一次大三,我还是不会对参加学生会这样类似于“政坛”的机构感兴趣,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认认真真地读书,不管是专业书还是其他书。多采访多写稿、时刻关注整个传媒业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注重知识面的积累。但是我还是不会太看重考试和分数。虽然每个人都得活在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里,但最重要的是学到些“真家伙”,考试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再说了,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人也活到这么大了,思想总该有点独立性了吧!说到这我得感谢像《南风窗》《新闻周刊》这样的杂志,它们让我的视野开阔了不少,思维也更为活跃,由此及彼我又读了不少政治类历史类的书籍,自己的思想也比以前更独立、更具有批判性了。
非典型性“黄昏恋”
黎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1级
看多了听多了身边的故事,我对校园里的爱情故事总有点悲观。学生的身份似乎已注定了大家是聚少离多,既然注定了要分手,何苦还要在一起呢?后来彬的出现颠覆了我此前对爱情的所有想法。
其实当初答应做他的女朋友,大半是因为我决定给自己一个改变悲观想法的机会,而事实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对的。
彬对我可谓无微不至,生活上不用说,就连每次走在马路上时,他都会绕到有车的那边。而他也并不因为我们的亲密就处处纵容我。我们的时间都比较紧,“约会”的形式多半是去图书馆自习。有时我心浮气躁看不进书,只想去机房上网,彬就给我掐表,只能上一会儿,到时间了他就在机房门口打我的手机。要是我延长时间,出来了他一定会板着脸好久不搭理我。
一直都觉得谈恋爱应该分为“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前者可以为两个人提供精神动力,后者只会让双方沉迷于玩乐,得不偿失。而我和他应该算得上是前面那种吧!我们只逛过一次街,最经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或许乏味之极,我们却是乐在其中。充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这比起成天花前月下的浪漫甜蜜来,更容易让我们感到幸福。
彬比我高了一届,我还在为考研或就业而烦恼时,他就已经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了。既然是他的女朋友,帮他当然是义不容辞。我不喜欢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情侣,每天就是粘在一块,更希望成为他的一个精神支柱,为他在实际上分担点什么,那样特别有亲人的感觉。那一阵子我也特别关注报纸上的招聘版面和宣传栏里的招聘广告,一发现了合适的就马上打电话给他。也找了不少师兄师姐,希望可以帮到忙。他现在的这份工作就多亏了一个师姐帮忙。公司的网络部当时要招几个人,有个师姐在人力资源部,而我又恰好在前天打过电话给她,她得知消息后连夜打电话给我,叫他赶快过去试一下。彬的面试表现出色,这几年也攒了些拿得出手的东西,自然就被录了。
现在他在广州我在湖南,隔得是比较远,但是我们已经计划好了,我考到广州去,实在不行就去那边找工作。
刚交往时心存的那些顾虑,有些已经随着现实情况自然而然地消除,有些还是未知数。但是我相信,只要两个人一起努力,大三大四的“黄昏恋”也未必一定会失败。
有人说,大三是大学生活中一个新的开端。结束了前两年的稚气未脱,成人化的思维初步形成,而专业学习也逐渐深入。该如何借助这过渡性的一年好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呢?没有好的答案,我们所能提供的,也只有几段平实的想法或经历罢了。
《玫瑰经》里的这句话或许放诸四海而皆准:神啊,请赐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赐我平静去接受不可改变的,赐我智慧以分辨出两者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