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由头”让文章生“看头”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d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60分钟左右的写作时限,高中生写的议论文大多讲的是一些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往往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腔,缺少新颖性的冲击力。怎么办呢?要想用什么“速成法”让思想还比较稚嫩的高中生立马“立论独到,语出惊人”起来,那实属“拔苗助长”;而学习杂文的手法,找一个比较巧妙、抢眼的“由头”来让临场议论文顿生“看头”,倒是一个“可望(阅卷者的阅卷心理)亦可即(写作者的写作能力)”的办法。
  杂文的话题,起头时常常举事例为由,杂文写作中称这种事例为“由头”,即话题“由头”,议论的“由头”。从写作原理来说,它可以使读者知晓你的议论缘何而来,从而回避了“凭空立论”;从写作技巧来说,它可以使杂文开篇就顿生“事趣”,从而牵引着读者一步步地追随你的议论。既然“由头”有如此神效,那么议论文中如何来用好这一写作诀窍呢?下面我们通过品读一篇习作,来解读操作“由头”的两个要领。
  
  【佳作引路】
  我选择向你致敬
  刘坤
  几年前,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让我感慨良多的文章。说的是瑞典首都著名的“街头一景”,一位目光呆滞的老人每天凌晨都会准时来到街头做“立正,稍息”的动作,态度认真,表情肃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后来作者在与社区警察的一次聚餐中得知,那位老人原来是皇家骑兵队的一员,在一次演习中,马儿受惊,为了保护在场的其他人,他死死地拽住缰绳,被马拖了三百多米……醒来后,他忘记了一切,唯一没有忘记的是“为国王守街”。面对着这样一位执著的老人,任何人都不能不肃然起敬。
  也许有人会被他保护他人的壮举所感动,然而我更看重的是他醒来后唯一记得的事——他的职责。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只要将他将职责放到心的最高处即可,然而这又是无比艰难的。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职责而死是伟大的,然而倘若他的意识已死去,而他的精神却因放不下他的职责而不愿死去,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伟大啊!
  现如今,社会上弥漫着一股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阴风,人们忠于职守的意识正在日趋淡薄。有些从事社会底层工作的人在内心里压根就瞧不起自己的职业,他们自然也不会懂得职责的意义;而有些身居高位的人只看到了“职”和它带来的各种“利”,早就将“责”忘得一干二净了。商人看不到职责,所以才有“苏丹红一号”“三鹿奶粉”之类事件的发生;政府官员看不到职责,所以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其结果又如何呢?老百姓买东西时,品牌货只剩下“牌”,“品”没有了;官与民的关系也由“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老百姓成了一道“最有营养的菜”。如果一个民族中不再有人牢记“职责”,那么这个民族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职责”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杆秤,每个人都应该守住这杆秤。而现在,有的人却将它丢弃了,有的秤缺斤短两……我想那位瑞典老人的故事一定会给你以深刻的启迪,我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扪心自问:职责是否还在我心中?它在我心中是否最高?我今后是否应该把它放到心的最高处?
  当我读完那篇文章时,我就已默默地向大洋彼岸的他致敬,我希望能够让我致敬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人可以是你,是我,是他们……
  【剖析】
  本文以“由头”发端,继之“说事”,既收放自如,首尾圆合,又笔力集中,不蔓不枝,让人读之别有一番风味。
  一、引出议题,吊起胃口
  这位同学第一段就举了瑞典首都著名的“街头一景”的例子,并由此引出了本文的议题——我要选择向你(失去意识后却仍在为国王守街的老人)致敬。你要钦佩这位学子的“慧眼”,这个例子不要说学生见所未见,恐怕就连老师也绝少有闻,此可谓“新”也;你更要叹服这位学子的“慧心”,一个人敢于为自己的职责而死,其精神已经十分罕见了,然而他的意识已经死去,而他的精神却因放不下他的职责而不愿死去,其精神又是何其罕见啊!此可谓“奇”也。有如此“新”而“奇”的由头开篇,怎能不把阅卷者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呢?
  二、借题发挥,满口生津
  “借题发挥”中的“题”就是文章开篇的那个“由头”,“发挥”就是对这个“由头”进行解剖和生发。而“解剖”则需揭示出“由头”所蕴含的议题的昀核心的内涵,“生发”则需由议题的昀核心内涵展开联想和观照。
  这位同学的第二段是“解剖”,揭示出了议题昀核心的内涵——只有将自身的职责放到心的昀高处,方能虽死(意识)犹践(职责)。第三段是“生发”,它由这一议题昀核心的内涵展开,用“心中什么昀高”这杆秤对社会底层工作者与身居高位者,对商人、政府官员、老百姓及官民关系进行一一考量,并将此升华到了“民族”高度。愈观照愈触目惊心,愈生发愈振聋发聩。“借题发挥”的妙处在哪?首先是使“立论有所依,议论有所附”,其次是使“生发有其源,昭理有其譬”。让阅卷者读之,先感“言之有理”,会心颔首;后感“事同其理”,满口生津。
  品读至此,你可能要发问:“由头”确实能够使临场议论文顿生“看头”,但如此绝妙的“由头”又从何而来呢?无他,来源有二:
  一、阅读积淀
  它既包括语文课本、文学名著等正宗经典,也包括文史典故、趣闻逸事等闲书杂书。前者的特点是权威和熟稔,后者的特点是新奇和鲜闻。对后者,你一定会欣然同意;对前者,你也应该尽释疑窦。因为“料”虽是熟稔的,但文题所赋予的“视角”却可以是全新的。如:
  在话题“茶•酒•白开水”的写作中,就有一位同学拿鲁迅的作品来“说事”,开篇就抛出了一个绝妙的“由头”——鲁迅嗜“抽(烟)”可能学子尽知,但鲁迅亦善“饮”你可知道吗?吊起你的胃口后,这位同学就开始“借题发挥”了:他用鲁迅“似匕首,似投枪”的杂文来演绎“酒”之烈性,用鲁迅“初读让人捧腹大笑,再读让人掩卷沉思,三读让人幡然醒悟”的小说来演绎“茶”之绵香,用鲁迅晚年“晶莹温馨”的散文来演绎“白开水”的平淡。其实鲁迅的作品,是中学生学得昀多的。但经他这“饮”的全新视角一审视,不仅与话题对接上了,而且让人读得眼前一亮,心有戚戚,真是“太有才了”。
  二、生活积累
  它包括个人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包括社会生活的看点、热点、焦点。前者的特点是鲜活和可读性,后者的特点是新鲜和轰动性。如果我们拿时事“智利被困700米井底的33名矿工,靠什么在漫长的68天等待后全部生还”来做“由头”,足可把2010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摆平”一片。如:
  ①引出议题:靠的是“你我为邻,相互依存”。
  借题发挥:33名矿工在采矿小组的工头路易斯•乌尔苏亚的召集下,共克时艰。身体上,相互关心;心理上,相互安慰;精神上,相互鼓励;“我心中,你昀重,悲欢共,生死同”;“牵挂你的人是我,是我”……(广东题“与你为邻”)
  ②引出议题:靠的是“井外有一个‘绿色’通道”。
  借题发挥:虽然井内的逃生通道已断,可井外的“绿色通道”却日渐强大。从大到中国上海三一重工的重型挖掘机和智利海军专门研制的“凤凰号”搭载舱,到小到安慰矿工心灵的投影仪和灭菌铜纤维短袜,都让这条“绿色通道”迅速通畅,直抵井下矿工心中期盼的“绿色生活”。(江苏题“绿色生活”)
  ③引出议题:靠的是“33名矿工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配合”。
  借题发挥:他们既“仰望星空”——始终坚信能够等来成功升井的那一天,又“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为这一天把身体保养好,把心理调适好,把隧道清理好……(北京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④引出议题:靠的是“援救工作的‘早’启动”。
  借题发挥:“早”到什么时间?“早”到第一时间。为什么能这么“早”,因为智利安全保障机制健全,事先有应急预案。“早”赢得了什么?赢得了矿工们获救的信心,赢得了援救工作的昀佳时机、条件……(湖南题“早”)
  ⑤引出议题:靠的是“天时(气候干旱不漏水)、地利(岩石坚硬易开钻)”,尤其是“人和(集举国之力、举世之力)”。
  借题发挥:“难题”难在何处?难在矿井之深——700多米,时间之长——68天。难题怎么攻克?高技术产品,高国际合作,高团队精神……(江西题“难题”)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其“特”就在于特长、特色。我们坚信:只要你能打磨好“由头”这柄利器,你的临场议论文就一定能藏拙(立论)露巧(由头),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主题导入】  英国的一家报纸曾经出过一个闻名全球的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从地理位置、旅行方式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找一个好朋友,结伴而行!  唐朝的王勃有一句著名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了朋友与知己,不管天下多大,也能像邻居一样走得很近,同样,有情投意合的朋友相伴,再远的旅行都不会觉得疲惫。  【主题解读】 
期刊
【魅力评荐】这是一篇温馨而又梦幻的小文章,也是一个16岁的小女孩,对自己未来家庭生活的幻想。作者用书信的方式,与未来的女儿进行对话,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作者虚拟的情节中来,虽然文字还是有点稚嫩,但是很招人怜惜,让人不禁动心:是生活在什么样环境的小孩,才会有这么美好心致,让她的爱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地域,沁人心脾。    我最最亲爱的宝贝,你的妈妈在你还没出生的时候就想为你写这样一封长长的信,用来
期刊
1981年,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在病危之际,口述了两封信,一封给中共中央,请求在他去世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并郑重表示这将是他“一生的最大荣耀”;一封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的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这段话里最打动我的是两个词:
期刊
世界上再没有一种语言,比沉默更能直抵人的内心。  暮色时分,残阳如血。独立站在空荡寂寥的楼顶,时不时有飞鸟急急掠过天际,清风随着夕阳的余晖有节律地拂动,撩拨起人的遐思。此时此景,唯有沉默。我不敢出声,声带的共振会掩盖住微风吹拂的声响,掩盖住飞鸟扑扇翅膀的声响,更破坏了这幅凄美悄怆的画面。渐渐地,我融入了画里,成为当中一个漆黑消瘦的背影。  我只是芸芸众生中微乎其微的一员,有限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无法
期刊
【魅力评荐】唯美忧伤的标题,诗意的结构,古典别致的选材,精彩深情的笔调,成就了这篇佳作。作者以《江城子》这首千古绝唱入题,用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来描写苏轼与王弗这段故事,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吾爱王弗,我是
期刊
【魅力评荐】作者善于用诗化的语言议论抒怀,并注意锻造别致的句子以美化自己的说理,像“他把它当作生活中的‘抢匪’,他把她认为是情场上的‘巫婆’,她让他去演了一个替死鬼‘路人’,它把它们浅变成了‘血液’”等,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表现出作者丰富的语文功底和成熟的写作能力。    我呈授于祠堂半壶三两的谷酒,当作百花湿季里面敲魂消梦的春醇。那些鬼鼓神器预知天算地命的声音,卡农人马嘶歌绝唱的回响,和朦云
期刊
【魅力评荐】指导老师万安:读完全文,有一种凄清、悲凉的感觉从心底涌出来,奶奶的离开,让一个局外人的心中都隐隐作痛!文章语言朴实、质朴,但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情感,让人为之一颤!文章以第一人称来写,写出奶奶的仁爱和黑猫的忠诚,细节生动,真挚感人。文章语言优美,穿插着许多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点。    空房子原是住了人的,那人是我奶奶。  奶奶离开这房子时,我不知情。我回来时,那里
期刊
吴高扬,江苏省扬州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中青年教学骨干,在各级刊物发表《和则万物生——〈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底蕴的解读》《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本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等多篇论文,编写有《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专题讲习》《学会学习——给高中生的建议》等多部论著。  不少同学对考场作文的“结构技巧”是颇为青睐的,甚至有着一种“技术崇拜”的倾向。他们认为结构上的新颖、独特是考场制胜之法宝。诚然,精巧的结构的确
期刊
三、后继有人  零二年夏,华北大旱。僵持了一夏的雨,终于在八月倾瀑而下。连续两天的雨润泽了土地,浇灌了庄稼,涨满了丰沛河。眼见着过了警戒水线,只能打开沿途的水站,往各个水渠里抽水排洪。  孟楼村水站水抽了一天一夜。  第二天,刘义仁一大早起来,竟看见水渠两边的坝上由南向北走来一群少年。而且,已经有几个少年站到了水站的两边,冲着水渠里吆五喝六。刘义仁好奇,上前探个究竟。原来,水站抽水,从丰沛河里抽上
期刊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在伟大革命家、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有人说,这个世界不该是“前人负责革命、后人负责纪念革命”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向孙中山、邹容、廖仲恺、秋瑾、林觉民等等这些为争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志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