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心理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c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和精神感召,因而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应是师生具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态、和悦自适的情操。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应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让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愉悦,让和谐教育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更要关注师生的心理需求,发挥心理效应,充分挖掘人的心理潜力,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新课改的过程中,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强化心理学的学习与运用,进一步研究心理效应,发挥心理效应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
  
  一、学校文化建设要正确运用首因效应、门坎效应和权威效应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要素相互整合的产物,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的重要特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正确运用首因效应、门坎效应和权威效应,创建特色校园,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和谐校园。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些最初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运用“首因效应”,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特色,彰显品牌,充分发挥其陶冶师生情操的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校园环境温馨,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校园文化独特,彰显“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三是班级文化得体,润物细无声。名人名言、孝雅之星、图书板报、班训班规,布局合理,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零乱。
  当然,在学校管理中也要正确认识和利用首因效应:1.第一印象并非都是公正、全面的,所以要时刻提醒不要受第一印象的制约,领导要客观公正评价教师,教师要科学评价学生;2.利用首因效应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教师要注重自己教育生涯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公开课、第一次承担课题研究、第一次带毕业班等;3.利用首因效应要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4.在正确利用首因效应时,也要防止和善于鉴别他人利用首因效应制造虚假的第一印象。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个人前景规划,制定好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为自己描绘出专业发展的轨迹。这样教师们就能学习有目标,奋斗有动力,逐步迈过一道道门坎,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权威效应来源于一个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在某大学心理学系,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并告诉学生这位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因此,在学校工作中,要注重培养或引进优秀骨干教师,利用名师效应,打造教育精品,提升办学品位。
  
  二、教师队伍建设要发挥共生效应、水桶效应与海潮效应
  素质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优劣,包涵高尚的师德、广博的文化知识与精深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及一流的团队精神,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共生效应、水桶效应与海潮效应,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如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案例。学校要充分运用“共生效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以校为本、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为每个教师搭建成功的舞台,培养出更多的名师,乃至教育家。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水桶效应”告诉我们,事物的整体是由各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统帅部分,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基于这一原理,在常规管理中,我们要做到严抓细管,齐抓共管,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特别是对常规管理的薄弱环节,要实行跟踪督导,以使其规范。学校要充分发挥“水桶效应”,大力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不断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坚持“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达成双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了“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学校也应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强化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用逐步提高的待遇留住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身边的榜样激励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优教优酬。学校的各种体制和制度都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发挥智慧和潜能。要改变传统管理体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状态,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实惠,从而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三、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要发挥贝尔效应与鲶鱼效应
  领导的素养与能力直接影响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在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中要运用贝尔效应与鲶鱼效应不断提升领导的能力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是保障师生利益,形成群体核心凝聚力。在学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师生为本,把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要做到这一点,校长要彰显人格魅力,强化服务意识;要竭力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把管理与人的尊严、幸福、需要、发展、价值联系起来,使管理更具有民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获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上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贝尔效应要求学校领导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能慧眼识英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机会。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人们发现能做到带活鱼回港的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几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激励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学校实行的校长选用制、教师聘任制、末尾淘汰制,就是有益的尝试。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正确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四、学生教育管理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超限效应与瓦拉赫效应
  素质教育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正确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超限效应与瓦拉赫效应,能全面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成才质量。
  鼓励学生要擅用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察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师对学生流露出积极、鼓励的态度,这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中增强自尊和自信,激励学习动机并提升自我期待,从而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当然,过高或消极的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转化后进生要避免超限效应。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由于后进生往往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面对他们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度过反复期,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反复批评后进生,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从而加重后进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的疏远。从心理角度上讲,反复的批评会使孩子的厌烦心理以几何级数增加,并可能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发挥学生个性要体现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也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最终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验证了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此外,在学校管理中还有许多心理效应值得我们学习与应用,如反馈效应启示我们: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要迎头赶上。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充分研究与运用心理效应,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完善教育教学艺术,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潜江市教育局教科所 湖北潜江 4331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儿童多元发展”,意即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多个方面和无限可能。儿童多元发展强调教育对象是发展中的儿童。这意味着,儿童不仅是“现实的儿童”,还应是“可能的儿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个体经验世界不断被改造与丰盈的过程。基于此,学校要关注儿童现实和未来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为儿童提供广泛而深刻的体验活动,帮助儿童创造多元和无限的体验经历,从而拓展儿童的经验世界,实现儿童的自我成长,这些都是
作业,作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灵动元素,历来被课程开发者和广大教师所看重。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训练,要按照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突破传统思品课作业设计和训练的模式,以适应教学理念更新和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要恪守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类作业的价值和功能,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情感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时代变迁必定会对一代青年产生重大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历史进程,“80后”“90后”次第进入社会视野。如今,“80后”中的一部分人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90后”面前,两个代群突然而至的遭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甫离开大学草坪,重回儿时的校园,“80后”青年教师以一个“华丽转身”,手执教鞭走上讲台,面对更年轻的“90后”,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风采?  曾几何时,“80后”还被贴着各种各
78.9%的家长甘当助教,使家庭教育被学业化    5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不久前,天津市妇联和家庭教育研究会对1000多位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8.9%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是学校的事,家长没必要管得太具体”的说法;59.8%的家长认为“辅导孩子学习是家长的本分”;41.4%的家长认为“学习好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此外,有65.0%的中小学生家长平时和孩子谈得最多的是“学校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者,天下之经也。这些至理名言,在我国已流传千百年。徐孝克藏食孝母、胡泰病榻侍母三十年、木兰替父从军、陈毅为母洗尿裤……古往今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孝德故事,至今仍传颂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这种“孝”文化的熏陶下,讲究孝道。孝敬老人的情感,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里,并积淀成极为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传承这种传统,我们有必要大力弘扬孝德精神
摘要:师德建设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而言都是历久弥新的。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单纯强调“无私奉献”的传统师德建设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个体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实现已成为个体追求的目标之一。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引领教师的自我实现,将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新趋向。  关键词:教师道德;奉献精神;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G75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德育由规训走向对话,是“以人为本”和德育人性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变德育的灌输传统,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措施,应当成为德育界的共识和行为选择。  关键词:德育方式;人性化;规训;对话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3-0009-03    在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德育始终置于首要地位。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德育的实际效果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成长受其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极大,因此,作为学校教师应当启发家长理性地改造家庭生活环境,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小世界。    一、改善家庭物质环境    与当今小学生家长二十年前的童年生活相比,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庭物质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优劣与个体心智、品德、审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对应的联系,并不是住在豪华的别墅就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艺术陶冶法,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手段,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  故事分享:诗意童年  外甥彬从小生活在我家。一天,我家来了客人,两人喝酒至下半夜,家人都埋怨我不好,我拉着外甥吟了一首诗:“杨梅依酒尽,红霞伴脸生。楼上咚咚响,脚下呼呼声。”外甥说,题目呢?我说:“冬趣”。这首诗成为了孩子俩诗意童年的序幕,在孩子俩的心目中,与李白、杜甫的诗享有
品德课程强调“学生通过探究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因而,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走进工厂》《农产品的家园》《话说社区》等具有很强社会性的主题内容时,往往需要开展实地参观、调查,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感动中快乐地学习,学有所获。下面,笔者试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漫话邮政》一课为例,谈谈品德教学中怎样高效地组织开展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