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理论视角下的“80后”与“90后”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变迁必定会对一代青年产生重大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历史进程,“80后”“90后”次第进入社会视野。如今,“80后”中的一部分人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90后”面前,两个代群突然而至的遭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甫离开大学草坪,重回儿时的校园,“80后”青年教师以一个“华丽转身”,手执教鞭走上讲台,面对更年轻的“90后”,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风采?
  曾几何时,“80后”还被贴着各种各样的标签——“冷漠的一代”“自私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然而今天他们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近年来,“80后”教师正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力,新老更替,代际传承,原本是很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但当他们承继起“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职业时,为什么就会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许多老教师和家长对“80后”青年教师和班主任不放心,除了通常认为的年轻人“稚嫩”“缺乏经验”,更有对“80后”群体及青年教师特定的负面评判。诸如集体浮躁、“利”字当头、道德虚无、价值失范、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耐心、缺少抗挫折能力、碰到突发事件应变力不足等等。
  其实所谓“许多老教师和家长”,往往指的是更为年长的成人世界、“主流”社会,他们通常用上世纪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当代青年。今天我们讨论“80后”青年问题,首先要设定一个坐标,这个坐标就是要用“变革时代”的视野来观照当代青年,而不能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只有真正了解当代青年,才能解答对当代青年评价问题的困惑。
  事实上,作为在改革开放巨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80后”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出生时的“独生子女”身份,成长时的应试教育问题,走出学校后的就业危机,踏上工作岗位后的职场表现等等,无一不牵动着主流社会的神经,带着时代变迁的深刻印记。“80后”显现出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群体特征等,使得主流社会对于他们会成长为怎样的一代人,没有经验,无法判断,且多有诟病。
  2008年对于“80后”来说,是被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元年。这一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年初雪灾、“3·14藏独骚乱”、奥运会圣火传递在全球受到阻挠,接下来是奥运会、残奥会,一系列重大事件使“80后”以“草根”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经常上网的人群中,70%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是跟帖和博客、微博这类新媒介的主力,也是传统媒体一线记者的主力,这使得他们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公众舆论的走向,使得整个社会关注到“80后”的存在。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社会对“80后”刮目相看、好评如潮。
  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际划分理论,认为经过重大的社会折断之后,会产生全新的一代青年。文革的十年动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这是中国社会进程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智识教育、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80后”那里取得显著成效。他们正在实践中塑造中国新公民的形象,他们是开放的一代,是时尚的一代,是国际化的一代,是个性化的一代,是追求新道德的一代,但也是毛病多多优点更多的一代。
  “80后”青年教师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一代,同样是独生子女。当两代独生子女相互碰撞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80后”与“90后”虽然同为独生子女,却又有不同的成长背景。“80后”的祖辈经历过战争,“80后”的父辈经历过文革,都没能接受好的教育,所以“80后”身上寄托着几代人的希望。他们的父母“50后”是挫折感最强的一代,他们生下就挨饿,懂事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没工作,结婚没房子,生孩就一个。“50后”所经受到的那套革命体系教育,对作为独生子女和伴着改革开放成长的“80后”已经不太管用,“80后”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某种方法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而“90后”不同,父母多半是“60后”,“60后”是改革开放中间受益最多的一代,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属于知识、信息都比较开放的一代,对独生子女有很多见识和经验,和孩子的沟通能力大大提高,使得“90后”从小就习惯于用成人的方式来思考和做事,具有“拟成人化”特征。
  正如“80后”踏上社会时曾被贴上许多标签一样,“90后”也有许多标签,“非主流的一代”“脑残的一代”“比垮更垮的一代”等等,大众传媒上充斥着各种各样关于“90后”的新闻和评论,“熊姐”“火星文”、各种“门”事件等让人们对他们的担忧比“80后”更甚。事实上,尽管“90后”的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还会有各种关于“90后”的负面新闻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热点,但是,至少从我们的调查来看,“90后”青少年的情感是健康的:他们的心情快乐阳光,他们感受着成长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他们的兴趣总体积极广泛,他们关心父母,关爱同学,渴望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上海一项有关师生关系满意度的调查中显示:“90后”对师生关系非常满意和较为满意的占68.2%,接近七成,而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总和只有3.5%。说明在“90后”看来,师生关系是比较融洽友善的。
  同样,在我们的另一项研究中发现,“80后”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对自己在师生关系方面也比较自信,都认为大多数学生能够信任他们。95.2%的受调查者(“80后”教师)认为与学生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里,感觉愉快。85.7%受调查者认为“所有学生都很信任我”。大部分“80后”教师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74.6%的“80后”教师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为“亦师亦友”,这一比例远远超过认为是纯粹的“师生关系”者(19.0%),没有人认为是“管理与被管理者”。显然,“80后”教师崇尚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实际上,当“80后”在校园里跟“90后”不期而遇,对两者的关系我们是否有些过虑了?在上海对500多名中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当被问及有心里话最想找谁诉说时,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1)要好的同学或朋友;(2)父母;(3)“80后”教师;(4)“7()后”教师;(5)中老年教师。相比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与他们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在调查中,76.0%的中学生表示,他们最喜欢和青年教师交流。
  所以,当“80后”青年教师与“90后”学生群体在校园内遭遇,实际上是很正常的社会代际更替,原本不应如此焦虑。从宽泛的意义上说,“80后”“90后”都是“80后”——即都是80年代后出生的;从严格的代际理论出发,“80后”“90后”是同一种人群,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经历过“重大的社会折断”。因而,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有许多共同的不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社会变化;就教育而言,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应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
  诚然,“80后”“90后”由于生存时代和成长背景的变异,他们身上也有着明显的缺陷,但通常这些缺陷都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是社会给他们刻上的烙印,要到我们成人社会中来寻找根源。认识和理解“80后”“90后”的任务是十分紧迫的,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结晶,认识他们,是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未来的关键。
其他文献
湖北南隅,隽水河畔,峻岭逶迤,诸山崇聚。崇阳,安静地躺伏在这块盆地里,生养着淳朴的子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就在五六年前,这里还跟许许多多的内地县域一样,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县城,县治仿佛一夜间扩大一倍,各级学校一时人满为患。对此,如何合理调配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有效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但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倍感挠头的问题,且无形中也成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羁
【摘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师,在展开英语教学时需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进行高效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英语学习水平。互动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目前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围绕着互动教学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小学高段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利用互动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大的读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阅读意义。  
教材简析  《擦亮眼睛》是第七册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中的一课。课文从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迷信现象入手,由“你相信这些吗?”到“戳穿鬼把戏”“相信科学,不迷信”,使学生从中了解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树立从小抵制迷信思想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能相信科学,宣传科学。课文通过形象逼真的画面,引人深思的提示,触目惊心的事例,提醒我们从小擦亮眼睛,让成长不烦恼。   教学目
[案例]  这一年的九月,我接手了四(2)班的班主任工作。上学第一天,我吩咐小班长把暑假作业收齐后交上来。放学了,小班长告诉我:“老师,小浩没有交暑假作业。”看来有人要给我下马威了,于是对班长说:“叫小浩过来。”一会儿,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低声叫道:“老师。”这是一个无精打采的学生,身上的校服大概有一个星期没有洗了,白白的底色已经变得黄黑黄黑,根本看不出这件衣服的原色,身上还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应该首先是一位德育工作者”, “德育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细节却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给学生的内心体验足以冲淡老师对他们的专门环节的思想教育。  请看下面几个镜头:    [镜头1]    一位数学老师执教《税率》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同学
八成多教师不能容忍学生奇思怪想    近日,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了一项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的奇思怪想容忍度极低,孩子们的不少创意在萌芽中夭折。其中,学生对教师能“耐心解答,共同探讨”的认同度为54.7%;对“肯定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认同度仅15.5%。这说明八成多的学生在自由思想或表达方面未能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 
一群人困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长长的勺子,可谁也无法舀到锅里香喷喷的汤喝。每个人都愁眉不展,怨天尤人。另一群人也围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也是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长长的勺子,却彼此用勺子舀起香喷喷的汤喂到别人嘴里。每个人都帮助了别人,每个人都喝到了香喷喷的汤,所以这一群人个个兴高采烈,欢天喜地。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都需要别人帮助,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  “如果你帮助了某人,
性,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据2001年1月10日《中国妇女报》报道:学生性知识的70%~80%来源于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而本应最关心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老师和家长却轻易放弃了引导孩子的职责——只有9.9%和7.6%的学生承认,他们曾从老师和家长那里获得过有关艾滋病和性病等简单的性知识。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今学生的性发育已经比20年前提前了近两岁,在越来越开放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对性教育的
“儿童多元发展”,意即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多个方面和无限可能。儿童多元发展强调教育对象是发展中的儿童。这意味着,儿童不仅是“现实的儿童”,还应是“可能的儿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个体经验世界不断被改造与丰盈的过程。基于此,学校要关注儿童现实和未来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为儿童提供广泛而深刻的体验活动,帮助儿童创造多元和无限的体验经历,从而拓展儿童的经验世界,实现儿童的自我成长,这些都是
作业,作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灵动元素,历来被课程开发者和广大教师所看重。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训练,要按照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突破传统思品课作业设计和训练的模式,以适应教学理念更新和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要恪守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类作业的价值和功能,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情感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