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改变命运吗?——王夫之“造命论”新解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天命观念中,命一直蕴含不为人力所改易的意涵,但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原儒逐渐认识到人面对命并非完全无力.命的不可抗逆性、无定性,与人能够理解和参与这两个冲突的解释向度长期共存.船山对"君相所以造命"的讨论涉及这对矛盾.因为,如果命是超出主体控制的力量,便是不可"造"的;如果可以"造",就不值得被称作命.通过文本分析以及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发现,船山的"造命论"是在继承和修正林之奇造命说与批判以王艮为代表的认为人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明末俗见中展开;"造命论"所涉及两则材料的主旨是受命而非造命.受命的内容是循理与敬畏.船山将"命"理解为"命令",天之所命即理之流行.在命的认定问题上,船山持回溯性的态度,只将实际发生的变化认定为命,反对将可能之趋势视作命,从而得出命只能被接受,而不能被改造的结论.因为人无法改变已然发生的事态,从而消解了"改造命运"的悖论,在肯定人可以积极"有造"的同时维护了"命"的不可抗逆性.王夫之以命为理,以循理为受命,突破了以意志之天与传统德福观念论命的语境,主张以理性的精神面对不可测的外部力量.
其他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践行和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运行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四个重要维度.在这四个维度中,机制是基础,课程是抓手,师资是关键,评价是手段.只有这四个维度共同发力,同向同行,才能不断充实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内容,不断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在高职法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创设高效法学教育教学课堂,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多个方面开展教学,真正落实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在高职法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法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在管理和教育当中的一支关键队伍,既担负着新时代育人使命,又面临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更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效果,辅导员队伍可以通过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服务学校的发展战略、关切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育人.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与职业价值观培育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辅导员培育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和谐稳定.针对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存在学科支撑不足、职业认同匮乏、职业成长受阻、保障机制弱化的问题,提出以理论学习、示范引领、科学研究、政策落地四个着力点来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践行落实.
阶级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观察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视角.阶级话语的变迁,本质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与自我调适.改革开放以前,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上是以阶级话语为核心的革命型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使得阶级话语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理论研究的理论框架选择和话语转换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执政党的执政话语体系的演变上.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阶级话语的式微,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力图实现从“阶级话语”到“现代性话语”的变迁,从“革命”到“建设”的意识形态转型.进入21世纪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基层官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及对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程度.本文针对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增强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几点思考:主动引导与自主管理相结合,铸魂育人的鲜明政治方向不偏移.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谋政为战的战斗力标准不打折扣.优良传统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求实争先的艰苦朴素作风不松懈.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其英译研究历经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国外主要聚焦任译(任以都全译本)得失,国内主要关注英译史与对外传播研究、英译比较研究与英译个案研究三个主题.该领域研究从翻译内过渡至翻译外再萌生内外融合的趋势.当前《天工开物》英译研究呈现出队伍日益壮大、语料渐次丰富、领域日渐拓宽、方法日趋多元等特点,但亦存在研究力度需加强、底本考证待强化、研究视角待拓宽、研究方法需优化等不足,应从机构、读者、译者与文本四个层面展开对《天工开物》英译研究,提升其对外传播效果.
社会政策体系是由满足国民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相关因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将进入共同富裕新阶段,以共同富裕为标志的社会政策时代将来临.在此背景下,本文采取层次结构分析法,运用"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三层政策结构分析框架,发现我国社会政策体系先后经历了托底保险型、社会救助"上移"过渡型.未来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新目标,重点补齐社会福利短板,让社会服务"下沉",形成三层次的"共享服务型"政策体系.在坚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整体观下,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结构转型应避免传统福利国家的弊端,走社会
意识形态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用以分析一般社会结构的理论话语,架构起了审议现代视觉叙事权力生产的知识框架.由"哲学话语"到"政治批判"再到"文化实践"的意指转向在强化其文化分析理论势能的同时,也赋予其对标现代视觉叙事的执行力,它从意指结构与视觉行为实践两个层面回应了这一理论话语切入现代视觉叙事的理论向度.意识形态意指内涵的拓展、生产维度的形式凸显、"灌输"实践的路径思考以及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现代"延宕"则提供了当代视觉语境意识形态生产的诸多"问题域",其反思性构想不仅是实现这一理论话语的创新之需,同时也是
我国的现代化战略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从"四个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拓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与体制,具体涉及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矛盾化解、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同时包含维持社会和谐有序、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维护国家安全三个维度.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复杂的一揽子工程,需要在政策设计与实践互动中形成现代的社会治理体制和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