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儿童立场 提升对话品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yao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教学也应站在儿童立场。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就是基于语文本身,以儿童为本,组织语文教学,也是紧贴儿童心灵层面,以儿童的认知为起点,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经验、情感等开展语文教学,有效地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应该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发源地,然而教师本位、以讲为主的课堂仍然不在少数,语文课堂中儿童这个“我”的本位的缺失,让孩子感觉“语文真难”,让教师感叹“教语文真烦”。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导致儿童学习动力缺失,“真我”迷失的现象仍然存在。
  现象一:主体缺位。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心中有“案”,目中无“人”,唯教案与教学任务是从,不能灵活应对生成,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我”这个主体缺位。
  现象二:目标越位。以应试为终极目标,过于注重分数,轻视能力;重视结果,轻视过程;重视接受,轻视体验;重智能发展,轻情商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现象三:方式错位。有的教师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等机械、枯燥、刻板的教学方式,在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的更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孩子向往的课堂异彩纷呈的智力生活成为海市蜃楼,造成“我”的意识缺失。
  如何真正让语文课堂吸引孩子的目光,让他们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呢?
  一、选择贴近儿童的话题,在个性的对话中演绎多样的“我”
  从教育的角度看,对话是激情与智慧的碰撞,是先锋与新锐的对抗。只有那种平等、自由、民主、精神共享式的言语沟通,才叫“对话”。对话并不仅仅限于言语的沟通,也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文本、自然、社会、整个世界的意义沟通都可以构成对话。语文教学中,应该选择怎样的话题,才能激起儿童求知的兴趣,感悟表达的妙处,提升对文字的敏感度,从而建构真正的对话场呢?笔者认为,以童心为依托去解读文本,选择贴近孩子心灵的话题,才有可能拨动儿童心灵的琴弦,从而演绎出多样的精彩乐章。
  案例1:《台湾的蝴蝶谷》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感受到蝴蝶又多又美,色彩斑斓。仔细读读这句话,注意它们的动作,你认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蝴蝶呢?
  生①:这是一群勇敢的蝴蝶。不管遇到什么,它们都不怕,要赶去聚会。
  生②:这是一群聪明的蝴蝶。花丛矮,它们就飞过去;树林高,它们就穿过去;小溪里有水,它们就越过去。
  师:你真和蝴蝶心意相通,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②读,语调轻快,强调了“飞、穿、越”。
  生③:这是一群守信用的蝴蝶。因为它们每年春季都去,这就像一个约会,所以不管怎样,它们都要赶去聚会。
  师:在你心里,它们诚实守信,有这种发现的人自己也一定是诚实守信的人。好,读一读。
  生③读,强调了“每、春、飞、穿、越、赶”。
  师:从一句话能体会到这么多不同的味,同学们真了不起!
  教学这一段文字,教师首先想到的是落实“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这一目标。我第一次教学时,是让学生换词比较,但是学生反应平淡,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多次改进,选准语言文字中情感的生发点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文中动词运用的准确,在读中感悟蝴蝶的形象。蝴蝶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渐渐活起来,它们不只是一种昆虫,而是聪明、勇敢、诚实守信的美丽生命,甚至就是身边的可爱伙伴。
  二、设计实践操作的场景,在鲜活的情境中彰显探究的“我”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儿童教育,应该以活动为中心,观察、激发、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从儿童角度出发,精心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景,给儿童一个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教材,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密,解密文字的密码,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探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如独特的识记词语方法,个性的朗读方式,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教师就做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一个欣赏儿童成长的多元对话的组织者、协调者,让孩子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放飞自我,探究新知,生长智慧,用自己独创的方式去展示,去沟通,从而彰显学生的个性。
  案例2:《云雀的心愿》教学片段
  师: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是水库呢?我不要你读书,要用自己的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而且不看书,你行吗?你得有方法,才能把这个高难度的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生①圈出文中重要的词语。
  生②画一棵大树,画上面哪些部位可以蓄水。
  生③画出文中表示顺序的词。
  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准备。
  生①:树冠挡住雨水,不让雨水冲刷地面,树干上的苔藓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土壤的蓄水能力更强,落下来的雨水都可以存进土壤。
  师(指着生①的画):我们看他画了一幅图,这就把握住了一个顺序。什么顺序?
  生①:方位顺序,从上到下的顺序。
  师:把握住了顺序,还抓住了关键性的动词,你们认为他讲得清楚吗?
  生:清楚!
  师:这位同学讲得非常棒,让我们明白了——
  生①:森林有蓄水的功能,还能保护土壤。
  科学的适宜儿童的学习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它让儿童在积极投入的探究中,生发无穷的智慧,享受成功的喜悦。该案例让孩子在言语实践中“指向写作”,真正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崔峦语)。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肯定学生的学法创新,启迪其他同学的思维,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内化语言。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不但把握住了主要内容,而且抓住了重点词汇和表達顺序。解读文本,不仅要做文本的知音,更要读懂儿童的心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课文。他们喜欢什么,喜欢怎样学?一切都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这样的课堂真实、鲜活,有个性,有张力,才是教师及孩子倾心向往的语文课堂。   三、归还自主学习的权利,在共享的交往中呈现成长的“我”
  坚守儿童立场的教学观,就是要在课堂上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儿童在课堂上应拥有被尊重的权利、思考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和表达观点的权利。尊重儿童,教师首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善于和儿童交往,保持童心,做到不随便伤害任何一个孩子;落实儿童思考权,教师必须精心研究儿童的学习起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让儿童“自由学”“自由想”“自由做”,允许儿童“出错”“出格”;落实儿童选择权,教师不要袖手旁观,而要做引领者和帮助者,让儿童在自主发展中逐步学会选择、学会判断;落实儿童表达的权利,教师在课堂要给予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在同伴前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教学就无法顺利进行。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坚守儿童立场的教学观,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差异,引领儿童在共享的交往中呈现成长的“我”。鉴于儿童的前知识经验,他们感悟语言情感往往存在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全面与片面的差异,教者应认真倾听儿童的声音,正确对待儿童的回答,对出现的差异进行权衡,选择能够促进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悟语言情感的差异点,合理引发,巧妙运用,让儿童在思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位儿童都体会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价值,产生归属感,从而洋溢生命的气息,绽放勃勃的生机。
  案例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甲方:我们觉得这首诗是“精彩极了”,要不然妈妈是不会那么赞扬,更不会那么高兴的。
  乙方:我方认为这首诗是“糟糕透了”,因为爸爸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很多剧本,对诗的好与坏比妈妈更有判别能力。所以,我方认为爸爸的评价可信。
  甲方:我们认为不能这样说。“我”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又是第一次写诗,写得再差也是精彩的。
  乙方:怎么能说再差也是精彩的呢?正因为是七八岁的孩子写的,又是第一次写诗,肯定写不好,爸爸是实话实说,是“糟糕透了”。(掌声)
  甲方:我方认为,评价孩子的诗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是孩子的第一首诗,应得到充分肯定,应该给他“精彩极了”的评价。
  乙方:正因为是第一次写诗,就更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诗。如果本来不像诗,还大加赞扬,孩子就会飘飘然,翘尾巴。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掌声)
  以上案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明显形成了差异,教师不急着判断对错,而是以“‘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为辩题,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教师悄然转身,让位学生,成为发现真理的引领者,使教学变得开放、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論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多营造一个儿童的世界,你便多了一条通向心灵的途径。当你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儿童越会对你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你的课堂会成为孩子身心皆乐的强磁场——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四、采用富有诗情的评价,在思辨的言说中催生完善的“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判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意的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既是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的策略,也是一种语言和行为的艺术。对个性不同的孩子,教学评价要恰到好处。即使对学生不足的评价也要“忠言顺耳”,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回答,万不可求全责备,有时需要适度含糊。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引领儿童思辨,让儿童真正过上有自己真实乃至独特体验的智力生活,让儿童把缺点改变成亮点,亮点变成闪光点,甚至把一个孩子的亮点发散成为一帮孩子乃至全班孩子的闪光点。
  案例4:薛法根老师《卧薪尝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要报仇雪恨。
  师:没有仇,没有恨,不必卧薪尝胆。
  生: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师:中国足球队需要的是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也要卧薪尝胆。
  师:你又没有仇恨要报,怎么也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成为一个大富豪,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师: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副对联里,老师把它写下来,看谁能背下来?(板书: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这些说法充满了童真童趣,儿童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带着自己的理解进入课堂,充分展示儿童独特个性、独到的感悟。薛老师通过智慧的评价,引领儿童在不断的比较、思考、表达中发展心智,让儿童真正过上有自己真实乃至独特的智力生活。儿童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内化语言,是对生活课程解读的一种折射,是语文课堂中最动人的音符,也是儿童茁壮成长的生命中最美丽的声音。
  “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义,直抵教育的主旨。”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规律,从而启发儿童、引领儿童、培养儿童。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其他文献
2006年2月23日,意大利都灵的帕拉维拉体育馆,冬季奥运会最赏心悦目的赛事,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正在进行。  那一天,冷门迭出,夺冠热门美国著名选手科恩和俄罗斯名将斯鲁茨卡娅表现极度失常——科恩在比赛中连续两次摔倒,斯鲁茨卡娅居然跌倒在地。倒是赛前不被看好的日本选手村主章枝,表现极为抢眼,她在决赛中舞姿翩翩,宛如仙子下凡;亦真亦幻,又似蟾宫魅影。全套动作一气呵成,近乎完美。一时间,场内掌声四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所追求的语言发展和情感熏陶的同构共生,和谐的语文课堂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课堂里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薛法根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中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激情共舞。课程专家叶澜教授的诠释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
一、批注式“随堂化”教学的选择  课改让我们教师思想解放,学生个性张扬,重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生放在首位。常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课文哪部分?为什么?说说理由。你读到了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好好读一读,说说理由。尤其在上情感性课文的时候,把孩子上得动情地流泪。流完泪后,学生得到了什么呢?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们心中没有底。过于自由泛化的课堂让语
品德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走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  一
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更是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平台。在具体的实践指导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可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际指导过程中,有时一次单独的实践活动设计传递的信息不够充分,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热情,此刻有深度的二次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二次设计,激发创意设计  六一儿童节
《锐角和钝角》是在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是借班上课,上课时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使自己的课吸引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携手同行,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氛围中成长。下面我结合《锐角和钝角》一课,谈谈自己怎样挖掘课堂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过程描述  一、激发兴趣,调节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是调动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的根本
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注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知识点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强烈的主观学习愿望。教师应在课堂上精讲,提高有效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中,应从提问、思考、操作和师生关系四方面构建实效课堂,突显生本理念;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收获课堂中的学习成果,感受课堂的快乐。  一、“提问”空间——叩启智慧之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我的思考】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该怎样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的学习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把握应用本质,实施有效建模的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倍的认识”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情境操作 交流回
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真正创设持久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情景?  在进行构建“快乐合作、自主探究”型课堂的研究中,我体会到要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第一环节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或合理猜测等方式导入;第二个环节则是目标定位,自
[案例背景]  习作教学一直是所有师生的痛,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现今常态下的习作教学要么有些学生抱着作文选在那儿认真“借鉴”,要么就是咬着笔头皱眉深思;要么苍白无力地想象所谓的过程,真是苦不堪言。  最近读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深受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我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