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生态学视域下传统祭祀仪式舞蹈发展的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苗族绺巾舞是流传于湘西苗民聚集县的民间舞蹈艺术,是祭神又娱人的传统祭祀舞蹈,也是在重大节日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作为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绺巾舞风格独特,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本文从舞蹈生态学角度出发,探析湘西苗族绺巾舞的艺术特征及影响其艺术特征的生态因子项,以期能使人们对绺巾舞以及其产生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有更为系统、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苗族绺巾舞;艺术特征;生态因子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苗族绺巾舞的历史源流
  绺巾(又称绺旗)是湘西苗族汉巴岱在传统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一种法器,通常与司刀搭配使用。在苗族祭祀仪式中,巴岱们左手握绺巾、右手执司刀,头戴法冠,身穿红色质袍而舞。在左旋右转中给人一种错综复杂之感,将人们带入迷离恍惚、虚无缥缈之境。
  一般来说,绺巾出现的情况共有三种:一、以装饰物的形式出现在祭祀仪式中,搭于巴岱肩膀之上;二、巴岱用左手把持绺巾,挥动手臂、利用手腕的力量使绺巾随手的划动而舞动,这是绺巾出现的最频繁且最重要的场景;三、新绺巾绣片单独在仪式中出现,这种仪式叫做“立坛”,被称为绺巾的圣化仪式。只有经过该仪式的绺巾才能在祭祀仪式中被巴岱所使用。
  关于绺巾,在苗族传颂着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在苗族山寨张家与赵家交界的地方,结了一个如水桶一般大的冬瓜。两家为冬瓜归属问题争执不下,最后告到县衙,县太爷把冬瓜判为两家共有。他叫人剖开冬瓜,突然从中跳出一个小男孩,县太爷给他取名张赵二郎,由两家人共同抚养,是两家共有的传宗后代。张赵二郎长大后跟随太上老君学法,勤学苦练三年后,太上老君将他叫去,说道:“二郎,你学得法了,今天已满师,我赐你一把司刀、一条绺巾,下山去吧!”。张赵二郎学法出师之后,回到苗族山寨为苗族人家还愿敬神。从此,绺巾舞便一代代传承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绺巾舞逐渐被世人所熟知,民间艺人也尝试对它进行加工提高,逐年演变,最终成为今天苗族独具特色的绺巾舞。
  二、苗族绺巾舞的典型舞畴
  三、影响苗族绺巾舞的艺术特征的生态因子项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发展甚至是衰落都与该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需求密不可分。绺巾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与传承也是由苗族特定的历史、宗教信仰和特殊的生态环境等所决定的。所以,当我们在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的时候,自然无法忽略它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
  (一)自然环境
  地理因子影响表演的内容。地理位置的封闭性,为原始信仰的生存提供了保护的屏障。湘西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属于云贵高原和鄂西山地的交汇处,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武陵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该地区交通不畅,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较少,减少了现代文明对苗族原始信仰的影响。同时,经济的落后和人们对自然、社会认识的低水平程度,使他们对待自然仍然是充满敬畏且盲目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祭祀仪式来了解自然和表达自己内心的心理情绪,这就决定了巴岱祭祀仪式的目的在于表达对神灵、自然的崇拜之情,期望得到他们的庇佑。
  (二)社会文化环境
  1.族群的迁徙影响表演的舞步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残酷的战争使苗族先民不得不一次次地迁徙。最开始的苗民聚居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后被迫南迁至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接着又迁徙至淮南、江南及江汉地区。到了秦汉时期,苗族再度西迁至思州和思南以及黔东南地区。由于饱受战争之苦而不得不多次迁徙的苗族先民们,再也经受不起任何的磨难,又有部分苗人迁徙到进贵州西部及北部、四川南部以及云南等地。
  苗族舞蹈中的身体动律动态深受族群的长期迁徙史之影响,比如在湘西苗族重要的祭祀仪式“还傩愿”中的绺巾舞舞步就有苗族迁徙过程的体现。巴岱左一步右一脚,走两步退一步,进中又退,步伐徘徊不定,突显苗族先祖在历史迁徙过程中前有猛虎、后有狼群,于荆棘载途、悬崖峭壁的艰险环境中前行的坎坷过程。
  2.宗教信仰影响表演的道具及装饰图案、服饰
  “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特征之一,更是苗族人宗教信仰之根本。在社会早期,由于原始时代文化、科技落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对自然界中诸多奇异的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人们坚信这些不能被人类所操控的自然现象背后有着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支配,并把这种力量冠以神灵之名。存在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许多神灵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就因此产生,而人们希望运用某些仪式和咒语进行祭祀,便可召唤这些超自然力量为己所用。
  经历过数次迁徙的苗人深知,只有不断地将自己的队伍壮大,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于是便出现了对桃木、蝴蝶、枫木等自然物的崇拜,即生殖信仰。桃图腾崇拜之所以盛行,便是基于生殖信仰。桃繁殖能力极强,三年便能长成一棵树,极易形成桃林,促使苗人对后代繁衍展开积极的想象。因此,苗族人民在选择绺巾的制作材料上更傾向于桃木,尤其是在以求子为仪式主题的还傩愿仪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绺巾绣片上,也只有蝴蝶和花被用以装饰。
  巴岱扎在祭祀仪式中穿着的服饰叫做赤服。顾名思义,赤即正红,赤服就是正红色的衣服。赤服的整体外形为对襟长袍,下摆垂至地面,以黑色或蓝色镶边。图腾崇拜下的苗族,在选择祭祀服饰装饰花纹时,花草外形的图案自然而然成为首选。这些花草外形样式的图案在祭祀服饰上分布并没有严格的格局,而是自由散布在衣服上。如对襟的边缘、衣摆的末端等。除此之外,装饰的图案样式还有如太极纹、“福”纹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图案。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苗族绺巾舞逐渐从传统的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苗族盛大节日的表演活动之一,成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舞蹈形式。本文从舞蹈生态学的视角对苗族传统祭祀舞蹈绺巾舞进行分析探讨,在分析其舞蹈动态特征的同时,更发掘其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特征,为促进苗族绺巾舞等传统祭祀舞蹈的发展和保护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进而为濒临失传的传统祭祀仪式带来更多的关注,对引导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熊晓辉.湘西苗族绺巾舞浅释[J].团结报,2003.
  [3]易子晴.凤凰苗族祭祀服饰区域分类研究[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6.
  [4]邹宇灵.巴岱仪式中的绺巾与审美——湖南湘西苗族信仰仪式法器的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学院,2014.
  [5]周婉儿.湘西苗族多元宗教信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郭贝贝(1980-),女,湖南省长沙市,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傅宇晗(1995-),女,湖南省长沙市,硕士研究生在读17级舞蹈表演,学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湘西苗族仪式舞蹈中的巴岱群体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社团是音乐课堂的发展延伸,是文化传承、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阵地。笔者曾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有过一年的支教经历,在服务期间对乃东区中学的音乐社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发现了西藏地区开展音乐社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为西部地区开展音乐社团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社团
【摘要】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与博物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将博物馆资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越来越成为一个主流认识,这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直观感知历史、强化历史智慧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通过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来例证,为重庆地区遗址类博物馆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案例示范。  【关键词】遗址类博物馆;历史教学;抗战遗址;文博工作;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摘要】本文通过清史稿以及其他史料中记录的史实,从明末边兵制度名存实亡、地方土司制度以及外部势力干扰胁迫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明清之交甘肃全境的复杂格局。  【关键词】明末清初;卫所制度;土司;甘肃;漠北蒙古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05-03  【本文著录格式】肖鑫.简析明末清初传檄而定表象下的暗流涌动——以清史稿中甘肃全境为例
【摘要】博物馆展览的诞生,需经过创意策划、内容和形式设计再到施工布展等过程。创意策划是初始阶段的头脑风暴,内容设计是将展示主题、学术大纲、展示文字说明、展项设计方案、展品清单等项目进行合理安排,是形式设计师对空间布局、文物组合和参观流线进行设计的依据,是做好展览形式设计和布展的前提。文章对海昏侯博物馆基本陈列“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文化展”创意策划和内容编制、形式设计等工作进程做了梳理,以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文章以《飘》为例就小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展开研究。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提升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通过对《飘》这部作品的探讨就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提出几点建议:从文学形式与作品体裁角度去阅读和鉴赏;从文学与文化角度去阅读和鉴赏;综合运用不同的阅读与鉴赏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飘  【中
课题项目: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项目制课程师生作品展,所有作品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传统草木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C0994)阶段性研究成果。  尹文娟  尹文娟,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作品《金秋》。  劉雅宣  刘雅宣,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作品《童趣二三》。
【摘要】历史文化名镇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一个广泛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白沙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进行研究总结,用博物馆展陈策划方法,提出了对古镇空间的文化展示、城市建设和产业培育等方面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为古镇保护,特别是文旅融合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镇;以城为馆;主题定位;文化旅游体系;古镇保护建设;管理营销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
【摘要】目前,四川省不少民族地区仍以农牧业为主,发展与农牧林产品相关性较大的第二、第三产业可使该地区经济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精准脱贫”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高职院与民族地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缓解民族地区相关行业人才紧缺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高职院校;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历史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长治学院美术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前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在思想状况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积极引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和思想问题,强化美术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美术学;学习态度;思想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作为当地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人员和骨干力量,在思想理论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结合所在民族地区本土特征,探索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土化策略是必须之举和必然选择。本文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探究分析该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土化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