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注重第一形象
第一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因而,在与学生初次见面之前,老师应刻意打扮一番,整洁得体的时装,轻盈而不失稳重的仪态,绘声绘色的讲解,都会赢得学生的好感。“完美”的第一形象会使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老师。
2注重师生互动
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参加学生的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爱才能被学生接受,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共鸣是不行的。别把学生的活动当成“小孩子的把戏”,在娱乐中,教师和学生会加深相互理解,取得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亲师”,才能“信道”。
3注重情感交流
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并不是从喜欢语文课开始的,而是从喜欢某位语文老师开始的。老师真诚地爱护学生,学生由衷地尊敬老师,这种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使师生关系融洽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写日记了。学生在日记中抒写心曲、诉说烦恼,老师为其排忧解难,这样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平时活泼乐观,最近不知怎的,一直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她的反常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开始找她谈话,但每次噙满泪水的她总是欲言又止,始终不肯吐露真言。后来,笔者在她的日记中发现她的家庭破裂了。笔者则以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借那本日记本与她进行交流,安慰她、鼓励她勇敢面对挫折。终于有一天,笔者又见到了她灿烂的笑容,听到了她欢乐的笑声,更可喜的是,她清澈的双眸里分明充满了对笔者的信任、感激、喜爱。
4注重爱的表达
要想学生喜欢你,你就必须先喜欢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教师都应当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这种爱应当含有殷切的关怀、热情的期待、感情的沟通、相互的理解、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总之,它是一种教育的爱,这种爱的真挚的表现能使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由此产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二、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故事导入,吸引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有个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趣味化是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课文利于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戏剧《白毛女》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这个传说深深地吸引了每位学生,唤起了他们对白毛仙姑的同情和对恶霸地主的满腔愤怒。笔者趁势板书课题,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对课文的研读之中。
2设疑导入,诱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诱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探求新知识。
例如,在教《成功的秘诀》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时常羡慕别人的成功,今天,让我们一起跨越重洋,去探讨成功的秘诀。这样,同学们就带着疑问投入课堂教学中。
3温故导入,启迪新知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各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笔者在教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应用了这一方法:我们曾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作者通过写景和议论,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与前一首相同,也是写雪,但相比之下,两文的意境不同,感情也不同。这一导人,既复习了旧知,又使学生有了新的收获,真是一举两得。
4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就是老师单刀直入地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些能揭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难点的题目,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思考的火花。
例如,在教《看戏》时,板书之后提问:谁看戏?看什么戏?文中哪些地方写演员演戏和观众看戏后的反映?这样直截了当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为找到完整而确切的答案去认真听课了。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外,我们还可应用欲扬先抑法或者激发情感法等多种方法巧设导语,至于到底应用哪种方法最为合适,就要按照课文内容而定。
三、让学生唱主角
1提倡教学民主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有着独特个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意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设计教案或组织教学时应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教《死海不死》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是死海,又为什么不死呢?死海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精讲,增加学习活动量
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参与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凡能让学生自学解决的问题,老师坚决不要讲;凡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揣摩后能够回答的问题,老师也尽量不要讲;非要老师讲之不可的地方,老师要精讲,即用尽量少的时间和最精要的语言讲通。
四、适时运用多媒体
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以及对新鲜事物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等特点,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动态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更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感和新鲜感,还能够为学生创造出精彩、有趣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化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开拓学生的视野,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和信息。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1注重第一形象
第一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因而,在与学生初次见面之前,老师应刻意打扮一番,整洁得体的时装,轻盈而不失稳重的仪态,绘声绘色的讲解,都会赢得学生的好感。“完美”的第一形象会使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老师。
2注重师生互动
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参加学生的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爱才能被学生接受,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共鸣是不行的。别把学生的活动当成“小孩子的把戏”,在娱乐中,教师和学生会加深相互理解,取得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亲师”,才能“信道”。
3注重情感交流
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并不是从喜欢语文课开始的,而是从喜欢某位语文老师开始的。老师真诚地爱护学生,学生由衷地尊敬老师,这种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使师生关系融洽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写日记了。学生在日记中抒写心曲、诉说烦恼,老师为其排忧解难,这样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平时活泼乐观,最近不知怎的,一直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她的反常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开始找她谈话,但每次噙满泪水的她总是欲言又止,始终不肯吐露真言。后来,笔者在她的日记中发现她的家庭破裂了。笔者则以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借那本日记本与她进行交流,安慰她、鼓励她勇敢面对挫折。终于有一天,笔者又见到了她灿烂的笑容,听到了她欢乐的笑声,更可喜的是,她清澈的双眸里分明充满了对笔者的信任、感激、喜爱。
4注重爱的表达
要想学生喜欢你,你就必须先喜欢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教师都应当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这种爱应当含有殷切的关怀、热情的期待、感情的沟通、相互的理解、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总之,它是一种教育的爱,这种爱的真挚的表现能使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由此产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二、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故事导入,吸引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有个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趣味化是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课文利于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戏剧《白毛女》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这个传说深深地吸引了每位学生,唤起了他们对白毛仙姑的同情和对恶霸地主的满腔愤怒。笔者趁势板书课题,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对课文的研读之中。
2设疑导入,诱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诱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探求新知识。
例如,在教《成功的秘诀》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时常羡慕别人的成功,今天,让我们一起跨越重洋,去探讨成功的秘诀。这样,同学们就带着疑问投入课堂教学中。
3温故导入,启迪新知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各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笔者在教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应用了这一方法:我们曾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作者通过写景和议论,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与前一首相同,也是写雪,但相比之下,两文的意境不同,感情也不同。这一导人,既复习了旧知,又使学生有了新的收获,真是一举两得。
4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就是老师单刀直入地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些能揭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难点的题目,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思考的火花。
例如,在教《看戏》时,板书之后提问:谁看戏?看什么戏?文中哪些地方写演员演戏和观众看戏后的反映?这样直截了当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为找到完整而确切的答案去认真听课了。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外,我们还可应用欲扬先抑法或者激发情感法等多种方法巧设导语,至于到底应用哪种方法最为合适,就要按照课文内容而定。
三、让学生唱主角
1提倡教学民主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有着独特个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意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设计教案或组织教学时应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教《死海不死》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是死海,又为什么不死呢?死海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精讲,增加学习活动量
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参与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凡能让学生自学解决的问题,老师坚决不要讲;凡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揣摩后能够回答的问题,老师也尽量不要讲;非要老师讲之不可的地方,老师要精讲,即用尽量少的时间和最精要的语言讲通。
四、适时运用多媒体
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以及对新鲜事物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等特点,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动态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更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感和新鲜感,还能够为学生创造出精彩、有趣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化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开拓学生的视野,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和信息。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教学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