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生长点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1987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把握“以人为本”,必须搞清其中“人”和“本”这两个关键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重在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既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又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执政为民;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民
  作为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对“以人为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是已经结束的完成时态,而是正在进行时,仍有许多难题、难点亟待破解,需要持续不断地继续思考和探究下去,本文就近期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一、“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地位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首先体现在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上。其次,“以人为本”原则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升华,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再次,“以人为本”的方针为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指明了基本的价值导向,这就是以人民大众的全面利益为本,以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原则与党的宗旨高度结合的必然结论。“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突出,由开发自然资源为中心走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是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以人为本”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而提出的一种理念。
  关于“以人为本”所实现的理论创新,可以归纳为: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以物为本”的批判和超越,是对“经济人”的扬弃,实现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彻底转变,标志着人类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更标志着现代社会正在走向文明与进步,正向人本主义回归的价值观转变。二是“以人为本”的概念是我国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叙述方式的转变,这使其具有了更大的普适性、包容性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三是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这使它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问题放在“以人为本”的维度中来认识,而不是将其只看成一个经济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这是对时代变化和时代问题的正确回应,也是一种含义更宽广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规定了科学发展的目的、依靠对象、发展的成果属于谁等一系列重大的基本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有人还探讨了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着重从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要为了人民群众、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三个方面对“以人为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人为本”的探索,特别值得思考和总结的经验教训体现在两个方面:实现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尊重群众和领导、教育群众有机的统一起来;实现科学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决推进教育改革。
  二、“以人为本”的涵义和途径问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概念和丰富内涵,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这里的“人”是一个包括弱势群体和“未来人”在内的“大写的人”,这里的“本”指的是“社会发展之本”。“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利益、倡导民主和平等为基本原则和行为取向,同时要求人们用“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待世界,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和人性关切中实现自然与生命的相得益彰。另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人的世界之所以成为人的世界和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一条根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指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分析、处理问题,制定政策和行动的原则和标准。这不仅要关注人、尊重人,以人的生命、本性、需要为衡量标准,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对启蒙主义时期的人本主义理念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单纯追求,而是在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下,着眼于人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而言的原则和标准。也有人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应只是指人民,不应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人民为本”;也不应单纯地指全体人类。“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涵义,一指代表历史主体的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人民群众,二指相对于“物”的人的类。还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支持祖国统一的所有人士。但不包括极少数破坏祖国统一、妄想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
  谈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现实途径和基本要求,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实施“以人为本”的基本路径:一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潮,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要促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作到人口适度增长、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民主的各项权利。三是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另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作为现代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结合起来,用“双赢共生”的思维方式克服“两极对立”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建设)必将成为21世纪人学的主旋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以人为本”必然要求“能力本位”。再有学者认为,践行“以人为本”,当务之急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包括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综上,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正是应对着现时代的官本、物本、杂多、困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问题而提出的。它指出了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和价值准则,并为解决当前的问题和困惑指出了方向和原则。“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取向,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而且是其他理论创新成果的本质与核心,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凝聚、提炼和升华,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克文,王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探索[J].商业时代,2010(28).
  2、邓欣.生态文明与生态化的时代诉求[J].生态经济,2010(7).
  3、朱先平.论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J].理论月刊,2008(6).
  4、陈曙光.“以人为本”的人学立论依据[J].重庆社会科学,2007(6).
  5、余维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探微[J].生态经济,2010(9).
  6、王孔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述要[J].钦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7、吕世荣,朱宗友.“以人为本”中“人”的问题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9(11).
  8、赵爱平.前马克思主义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嬗变[J].商业时代,2010(4).
  9、张艳涛.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J].宁夏党校学报,2006(1).
  10、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09(2).
  11、张方玉.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维度[J].前沿,2011(5).
  12、曾羽,麻勇恒.生态循环积累约束下的社会发展动力[J].生态经济,2010(11).
  13、曾天雄,何少华.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1)
  14、王孔雀.以人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述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6).
  15、董玉宽.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J].生态经济,2010(2).
  16、张开成.持续发展:一种类关怀和终极价值[J].生态经济,2011(2).
  17、王孔雀.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内涵举要[J].前沿,2005(1).
  18、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商业时代,2010(12).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利用浙江省1992-2009年的数据对地方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其中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购买性支出。因此,浙江省地方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有效且必要的。   关键词:政府支出;农村居民消费;传导机制   一、引言   2008年以来的美国次债危机使中国经济环境恶化,出
期刊
摘要:文章以林毅夫等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新疆地区银行业结构与当地经济增长间的联系,检验了西部地区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经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支持以下理论假设:新疆地区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中小商业银行相对规模扩张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银行业结构;经济增长;新疆  一、引言  银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观点得到了研究者从经验与实证两方面的
期刊
摘要:文章从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情况出发,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FDI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指出利用FDI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效应来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相关产业集聚,协助中部地区实现“腾笼换鸟”。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产业集聚;互动效应  
期刊
摘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有专家认为,我国正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业成为社会消费热点。那么,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旅游业如何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成为县域宏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领头羊”?文章将立足河南永城,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旅游业;发展;永城市    永城市位于豫、鲁、苏、皖四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项目BOT、TOT和PPP融资模式的对比,结合湖南省城市发展的类型特点,寻找出一个既利用私人或民间资本减轻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财政压力,又利用提供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公共物品的管理、使用效率的融资方式,从而有效地推动湖南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经营性基础设施;BOT;TOT;PPP;选择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指:城市生存和发展
期刊
摘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发达地区步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时代,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推动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文章以常山县轴承产业发展为例,对打造欠发达地区县域轴承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轴承产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  常山县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轴承产业是常山县的传统产业,起步于20世纪6
期刊
摘要:围绕新古典经济学出现的内外部挑战,直接影响到了法经济学的发展。当代中国法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关注其经济学基础的动摇和中国经济与法治的本土实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自我更新。法经济学研究需要树立支援意识,并据此实现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的独立自主与本土化。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方法;研究范式;本土化   一、引言:问题与进路   近年来,我国法经济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相关的研究工
期刊
摘要:在生命周期理论下研究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改良,建立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共生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共生机制FUZZY-AHP综合评价模型,探索实现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共生机制,为家族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   关键词:家族式企业;共生;模糊综合评价;战略管理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
期刊
摘要: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文章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青岛市2000-2005年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据此提出了提升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方法;青岛市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逐渐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
期刊
摘要:针对东港市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从有利于服务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紧迫性,这是由东港市的经济社会的竞争性决定的,这是由市场发展决定的,这是由中小企业需求决定的。  关键词: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创新;资源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GDP增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