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族: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世界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鸿章家族——外交大臣
  晚清时期,这个家族对中国政坛的影响,与近现代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各界的联系,故家旧族中鲜有能与之比拟者。因为李鸿章,这个家族从大红而大黑,大起又大落,然而在不同时代,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可谓一代有一代的活法。
  李文安:进士及第 跻身京城官列
  在安徽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有一片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这就是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故居。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的恢弘气势。
  李鸿章的远祖原本姓许,明末时因避乱从江西迁到了安徽合肥。百年后,李鸿章的八世祖将自己的儿子许祯所过继给了好友李心庄,从此改姓李。许祯所成人后制定了李家门规:李许二姓不通婚,但与族外许姓联姻则不禁止。自此,李家人丁兴旺,支派繁多,李祯所算是李家的第一功臣。
  李家早年日子并不好过,世代基本都是以耕种为生的传统农民,与科举、官场无缘。李鸿章祖父李殿华当家时,每到年终,上李家要债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祖父没办法偿还,“唯有支吾以对”。李殿华是个“五十年不进城”的乡下读书人,心气很高,希望能走出黄土地,于是对科举很上心,但科场屡次失意,后来只得在家开起了私塾教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他立志让四个儿子读书做官。
  四子李文安(李鸿章的父亲)读书刻苦,诗文不错,他大器晚成,最终实现了父亲的愿望:1834年35岁时江南乡试中举,继而四年后中了进士。学而优则仕,李文安从此跻身于京城衮衮诸官之列。李文安在京城刑部当官十八年,人们称颂他是个善良而清廉的司法官。李文安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他是让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个进士。据说,这是因为从李文安开始,李家搬到了一口名叫“熊砖井”的古井边,喝着井水沾染了神奇。
  李文安中进士的那年不早也不晚,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是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从“实惠”的意义上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初做京官的他们无形中就是一个整体,往来自然更加亲近,多多帮助利用也理所当然。
  李文安虽然性格内向,“资性中下”,但他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始终把曾国藩拉得挺紧,尽管那时曾国藩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后来才当上礼部、兵部、吏部侍郎。李文安很有智慧,早早便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他学习“经世之学”,一旦到了奋发进身之时,这一切都会派上大用场。
  第二代:李鸿章 晚清第一大重臣
  李鸿章家族,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世界。
  李鸿章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历经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皇帝,在近代中国史上权倾一时,与曾国藩一样,他也是集大毁大誉于一身。
  他天生聪颖,悟性过人,读书功夫了得。相传,一次父亲李文安出联考李鸿章,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年仅六岁的李鸿章朗声应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折射出胸中气象的下联让父亲吃了一惊。他七岁启蒙,八九岁就念完《四书》,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文安面前夸他。他年轻时作的《二十自述》和《入都》诗,脍炙人口,字里行间全是郁积待发的万丈豪气,也是他气冲霄汉的人生宣言,为世人传颂。
  李鸿章1845年来到京城,拜在曾国藩这个大儒门下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对他“大爱之”,料定他必是济世经国之才。两年后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取进士,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1853年,李鸿章在家乡办团练,继而充当曾国藩幕僚。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的精神气概,对李鸿章的性格影响很大。更为重要的是,李鸿章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把八营湘军直接拨归李鸿章统领,这也是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班底。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淮军就是“李家军”。之后,淮军成了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李鸿章在官场青云直上的根基。1862年3月李鸿章首批淮军抵达上海,半个月后,他被任命为署理江苏巡抚,第二年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1870年,李鸿章因平息太平天国和捻军有功,加上淮系集团的支持,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25年,掌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廷所倚重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地第一步。
  在此期间,他显露出与大清国绝大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国外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十分感兴趣。李鸿章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第一个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第一个语言和工程技术学校:广方言馆;第一次公派留学生:1872年留美幼童;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近代平等条约:1874年《中秘条约》;第一个电报局:1880年设立于天津的中国电(600795,股吧)报总局;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北洋海军;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面中国近代国旗;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第一个海军基地……是他推着中国走上了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步,但这些“第一”实现过程中遭受了重重阻力,有时甚至进两步,退一步。
  1874年,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和戎”与“变法”都归于失败。李鸿章晚年从事外交期间,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甲午战败,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代表国耻的《马关条约》一签,“卖国贼”这顶帽子死死地扣在了他的头上。马关谈判期间,李鸿章遭日本浪人行刺,弹中左颊,血流不止,这次颜面尽失的马关之行深深刺激了他,他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事后李鸿章对人说,他一生事业,至此扫地无余。   1901年他签订了中国最大的赔款条约《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成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因此,《辞海》(1979年版)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签完《辛丑条约》后李鸿章大口吐血,在“老来失计亲虎豹”的悲愤中病逝。可以说,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也搭上了自己的一条性命。他死时“双目犹炯炯不暝”。弥留之际,老泪纵横,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哀怨沉痛,令人扼腕!
  李鸿章曾自比“破屋裱糊匠”,时代危艰,清廷风雨飘摇,他能做的不过是东修西补,挽回不了颓局。李鸿章死后近十年,他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随之灭亡。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称他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并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中说李鸿章“水浅而舟大”,叹息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大哥官至两广总督
  在李鸿章得势之时,李家兄弟多多少少都沾了光。李鸿章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翰章官至两广总督,是李鸿章及淮系集团的坚定后援。
  李翰章是1849年的拔贡,又因是曾国藩的弟子,1851年分配到曾国藩的老家湖南,在永定县做县官。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也被朝廷赶回老家打仗,他叫李翰章当湘军的后勤总管。李翰章的学问和官位虽都比其弟李鸿章差了一截,但他很有经济头脑,会“抓钱”,会当家,会料理后勤,周旋人事,办事扎实可靠。李翰章知道,军粮军饷就是军队的生命,就是胜利的保障。为了替湘军筹集军饷,他在江西主持报销局,到广东兴办厘卡收税,都颇有成效,大大地充实了曾国藩的“钱袋”。曾国藩一再表扬他的忠诚,时常想着要对他专折保奏。
  李翰章活干的不错,官运也就来了,后来一直升到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湖南巡抚、浙江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
  他有十个儿子。其中老大、老二本事最大,其他儿子中有当知州办造纸厂的,有当职业外交官的,有当县官、知府的等等。
  李瀚章的经济细胞源远流长,他的后代中出了几个善于办实业的好手。别的不说,单是清末民初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和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就都是他的后代创办的。交通银行的第一任总理是他的二儿子李经楚,中国银行的第一任总理是他的外孙孙多森(李瀚章二女儿的二儿子)。一家人占据了中国两家最大的银行的首把交椅,这是何等的“价位”!
  老三负气回老家
  老三李鹤章不会读书,没有功名,但从军的资历并不比李鸿章浅,也是个会打仗的主,在打太平天国的几年里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战后评功行赏,别人都升官发财,朝廷只给了他一个管粮食的小官,他一气之下回到老家。置房置地,又兼营盐业、茶叶和当铺,果真大发其财。他在原温家大村造起了400多间房的李家楼,又在合肥城里建了五进豪宅,安徽四乡八县都有他的仓房和典当。李鹤章发财后在家乡做了不少好事,办学、建庙、重修府志等。
  他的三个儿子,老二李经羲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民国后还当了几天国务总理。老大老三却是花花公子型。
  老四老五闷声发财
  据说李家真正发财的是老四李蕴章和老五李凤章,他们虽没怎么涉足晚清“党政军”的泥潭,但毕竟都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亲兄弟,却捞到了不少“党政军”的好处。
  老四李蕴章因为有眼疾,除了在他大哥的衙门里短期做过事外,基本上是在安庆全力以赴置办家业,是个安庆城里的大财主。此人眼虽不明,心却雪亮。他能两只手同时打算盘,要是造房子,只要背着手绕着地基走一圈,就能算出需要多少材料,需要多少工时了;要是买地,他只要到地边走一走,就能闻出地里的“地气”,知道那地出不出粮食。他先是开了一家盐号,那时经营盐业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到的,后来又开了当铺、钱庄,还有房地产。他买下了太平天国时期的英王府,也就是曾国藩收复安庆后的两江总督衙门,还买了遍布全城的几十处房子,其家业之大,李鸿章也望尘莫及。
  老五李凤章对政治和军事没有兴趣,早年曾在曾国藩手下干过后勤,此后全部精力都放在做买卖上,也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人,据说拥有了大半个芜湖,在李氏兄弟中算是首富。至于他如何成为首富?占了什么便宜有什么经营诀窍?却一直无人识得庐山真面目。
  第三代第四代:盘根错节的豪门姻亲网
  李鸿章生前共有两任正室夫人。1845年,他按照家人安排与周氏联姻,1861年原配周氏去世。之后,李鸿章娶了安徽太湖一个著名书香之家的千金赵小莲。赵小莲的祖父是清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自赵文楷起,赵氏祖孙四代进士。原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出身于这个赵氏家族,是赵小莲的侄重孙。
  赵小莲的身价自然非同一般,李鸿章对这个继室格外看重。封建社会原配夫人的地位很高,死后应与丈夫合葬,但最终与李鸿章合葬的,竟是继室赵小莲。相传,赵小莲有“旺夫运”,从1863年到1892年,她嫁到李家的30年,恰恰是李鸿章在中国政坛上最大红大紫的30年:办洋务,办海军,办学堂,都是在这一时期。1892年赵小莲去世,李鸿章也开始走向低谷。
  李氏家族虽然以办洋务著名,但骨子里却还是个很念旧的家庭。李家起家、打仗靠的是淮军,儿女婚嫁时最相信的也是淮军,李家特别看重地方上很有实权的官僚家族,希望借豪门联姻巩固家族的地位。四川总督刘秉璋曾师从李文安和李鸿章父子,后又被李鸿章调往淮军,统领淮军的主力部队。而刘李两家,从儿女到姑侄,竟先后通了七门姻亲。
  除了与淮系要员联姻外,李家还攀了很多阔亲戚,包括皇亲国戚,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如大哥李翰章的十个女儿尽嫁豪门大户,有嫁光绪帝师孙家鼐的侄子孙传樾的,有嫁光绪另一帝师孙诒经的儿子孙宝瑄(曾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琦的弟弟)的,还有嫁曾国藩的最小的外孙的,即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和上海道聂缉椝的小儿子聂其煐……曾国藩的长子,盛宣怀的长子,段祺瑞的外孙女,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刘镛的曾孙,光绪帝皇妃的堂侄女……都和李家成了亲戚。他们又为李氏大宅门增添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虽然李氏家族的联姻网,看上去密不可破。然而,李鸿章去世后,随着时局的变动,李氏家族也四分五裂。他们大都背负着骂名,开始自力更生。其中,有的利用分得的家产,秉承好学上进的家风,开拓了一片天地;也有些子嗣,因为吸食大烟,打牌赌博,下场悲惨。
  著名小说家张爱玲是李鸿章重外孙女
  在婚姻问题上,李鸿章的女儿菊耦名声颇为响亮。她与张佩纶的传奇婚姻,曾引起世人的关注。张佩纶是同治年间进士,晚清有名的大炮筒子,当时已年近四旬,结过两次婚,由于他在福建马尾海战中的错误指挥,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背上了罪臣的名声。李鸿章欣赏他的才学,并没有嫌弃他,毅然决然要将最心爱的女儿嫁给这位中年男子。据说当时赵氏夫人哭闹着不让最心爱的女儿过门,只因菊耦也十分欣赏张佩纶的才华,只好作罢。菊耦的孙女便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
  张爱玲小说中许多上海破落贵族、遗老遗少就是以三四十年代李氏旧式大家庭人物为原型的。因此,张爱玲之书激怒了李家许多老人,李家人认为张爱玲之书最要命的是事情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有的地方简直相差太远了!张爱玲小说中所描绘的时代是李家老一辈“家底儿”已坐吃山空,新一代尚未崛起的年头,但是不知道她是有意还是无意省略了李家后人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李家家字辈的不少人在家族败落后的奋斗和崛起。其实张爱玲本人也就是李家后代奋斗和崛起的一例典型!然而小说终究是文学而不等同生活,虚构加工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五代:一个门三个亿万富翁
  败落后的奋斗和崛起
  李鸿章家族六兄弟通过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成就了庞大的家族网络。李家绵延今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而兴旺的中国超级大宅门。
  真正李鸿章这一族的后人,国内已经不大找得到了,因为他们中很多人去了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国内留下的大多是李鸿章兄弟的后裔。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李家后人,她总结了这么一条规律:“李鸿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还能沾到祖宗的光,当官的不少,办外交的不少,第三代也基本上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遗产,有人经商,有人出国,到了第四代、第五代,从政的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出身问题是个大障碍,他们得靠学习,靠自己打拼改变命运,倒是密集地出了许多专业性人才。”
  “家”字辈三兄弟都是亿万富翁
  目前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便是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李家昶和李家景兄弟,年纪轻轻便离开父母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几十美金,一切从头学起,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从国内到国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李家昶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还曾一起闯荡非洲,旗下企业有环球钢铁厂、环球搪瓷厂、西茂钢铁厂、捷丰纺织印染厂等。李家曙1927年出生,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始创业时什么杂活都干过,从香港到新加坡,从银行业、纺织业到矿业,甚至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开过钨铁矿。他凭借自己的打拼,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第六代:继往开来的“道”字辈
  按照老李家的族谱,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开始,这八代人的辈分分别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现在合肥还能觅到不少“道”字辈、“永”字辈的李家后人。“道”字辈目前已成为李氏家族的主力军,属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一代。
  翻看李氏后人的族谱,到了“道”字辈,几乎是一长串卓有贡献的专家名录:高级工程师,桥梁专家,铁路专家,著名医生……他们曾经背负过沉重的历史包袱,有些人甚至在“文革”中受过迫害,但这一辈人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苦难磨砺中站起来了。
  以李道增为例,梁启超与李鸿章之间的渊源,到了后代那里又奇特地续上了。李鸿章家族的后人李道增,成为梁启超的后人梁思成的门下高足,这也算一种缘分。
  李道增是李家老三房李鹤章的第五代孙,1930年出生于上海。他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如今李家后代中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
  李道增的父亲很早便离开安徽来到了上海,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李道增母亲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在这个“半新不旧,不中不洋”的家庭熏陶下,他从小就接受着中西两种文化教育。李家是传统的大家庭,“父亲受礼教的影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守法;家教很严,非常重视小孩的教育,要懂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成绩单都要给家长看。”李道增说,“父亲很重视中文的教育,要我们写大字、练小楷。”
  李道增英文功底很扎实,他六七岁起开始学习英文,上中学时就开始看英文参考书。正是由于李道增有这一特长,在我国最早与西方在建筑领域内交流时,他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在李道增看来,这一切也与家族的传承有关。“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那么早就开始接触西方,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科技和理念,他也把西方的教育带到了家中。我父亲英文和国学就非常好,是他教育了我。”
  (摘自《环球人物》)
其他文献
第一段婚姻:苦难童养媳  1908年,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小板桥乡。父亲李光田,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全家8口人仅靠租种地主的两亩半田和捕鱼为生。由于一直想要个儿子,李光田唉声叹气地看着自己的第6个女儿,失望得连名字都不想给她起了,只是随便地叫她“旦娃子”。不久,李光田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最终离开了人世。  李贞6岁时,母亲见家里长期连饭都吃不上,为给女儿一条活路,经打听得知一户姓古的人家里没有女
期刊
李亦非:获得过全国青少年武术冠军,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供职,归国后成为维亚康姆公司MTV(全球音乐电视台)中国区总经理。现在全球领先资产管理公司英仕曼集团(Man Group)担任中国区主席。她是第一个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的中国女性,被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选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之一……  尽管李亦非创造奇迹无数,但思维滚滚向前,不流连于过去,一直在转身和创新。不管别人如何反对,她
期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足。  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窗外两棵垂柳在皎洁的月光下,楚楚可人,随柳参差破绿芽,此中依约欲飞花。窗台上的两朵盆景也悄悄地长出了细嫩的绿叶,翠而美。浓浓的泥土气息伴随着春天里的芳香在静谧的夜晚令人陶醉,思绪在泥土味儿里遐想。许久许久。  微风乍起,吹醒了那泥土,吹醒了那土地,吹动了那长长的思绪。  三月的季节,那土地上已孕育着新的生命,新的未来。金灿灿的
期刊
1.富家女:见过名牌儿么?我这包上写着LV!  我:学过拼音,读“驴”是吧?  2.煮饭时,一只螃蟹顶出锅盖,对你说:“我热!”答曰:想红就忍着!  3.历史老师说: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可以记为“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全场汗颜……  4.和同事的开车出去吃饭,到了吃的地方没有停车位,只好停在了路边。问之朋友会不会被贴罚单。他说没事,从箱里拿出来了一张罚单,自己贴在了车窗上。吃完饭回来果然平
期刊
李安,一位享誉世界影坛的大导演,在刚刚结束的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再次获得“最佳导演奖”,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成为颁奖礼上的最大赢家。可以说,李安是一个电影奇才,可他在高中时代并不突出,曾两次高考落榜。最后,他考上一所专科学校,走上了影视之路。  1954年10月23日,李安出生于中国台湾,家里有四个孩子,他是最顽皮的一个。父亲说,他从来都不闲着,不是出去乱跑就是在家里乱钻,身上经常受伤,青
期刊
所谓“影子教育”,是指利用校外时间对学校科目进行的私人补充教育。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影子教育”已作为一种显著的教育现象经历了几十年,而在另一些地区,则是在近几年才变得突出。“影子教育”在全球逐渐扩张,中国也不例外。它给政策制定者、教师、家庭和学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影子教育”在有些方面是有益的,但在有些方面却带来了问题。  之所以称其为“影子教育”,是因为其效仿主流教育。当主流教育的课程发生改变
期刊
2岁时,她和妈妈来到北京的姨妈家里玩。这天晚上,睡得正香的她被楼上的踢踏声吵醒了,于是,她顺着声音,光着脚,睡眼惺忪地爬到二楼。坐在地板上的她,看着姨妈翩翩起舞,那优美的舞姿深深地把她吸引住了。虽然妈妈一再下令不能偷看姨妈练舞,免得姨妈分心。但她无视命令,每天晚上照样爬上二楼,敛气屏声地欣赏着姨妈的舞蹈。  一个月过去了,妈妈说:“我们要回云南了,向姨妈说再见。”她嚎啕大哭:“我不想回去,我要跟姨
期刊
康熙年间,万州城内有一个卖核桃为生的老者,每天担着两筐核桃到集市上叫卖。  这天刚过晌午,老者的两筐核桃已经卖出一筐,他一边大声招揽生意,一边高兴地用青砖砸开几个核桃分给在摊前玩耍的小孩们吃。  突然,从街那边走过来一个虬髯大汉,停在老者摊前,指着筐里的核桃问道:“老头,你这核桃货色如何?”  老者瞄了一眼大汉,慢吞吞地说:“我的核桃货色上乘,整个集市都知道我的核桃好,不信,我给你砸开两个尝尝,觉
期刊
编辑动机  十年自主招生,改变了许多考生的命运、影响了许多家庭的选择。随着自主招生模式的不断改进,也对高中教学和教育培训市场产生了连带影响。我们沿着十年自主招生的轨迹,去体察自主招生给参与者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  考生从“状元”到“写手”人才在变化  回忆起七年前参加的自主招生考试,天津女生刘伦依旧记忆犹新。在2006年的高考中,她以优异的成绩夺得本市理科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招生办)建筑系录取
期刊
第二部  序 言  敬爱的杉谷义人先生:  您能花费那么多宝贵的时间,耐着性子读完我那封断断续续写了二个月,为了省钱作为包裹寄出的长信,并且给了我那么多的鼓励和肯定,使我感动而歉疚。  让我感慨万端的是,我在信中提到的那位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平度城驻守的日军指挥官杉谷,竟是您的父亲。为此您代表已经过世的父亲向我的姑姑、我的家族以及我故乡人民谢罪,您正视历史的态度、敢于承担的精神,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