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凭观的现状及分析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文凭的社会和经济功能,以及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文凭筛选信号的依赖,大学生的文凭观表现在对文凭获取的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才高消费,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凭观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凭观;大学生
  
  在就业市场上,相对于品德、修养、能力等内在素质状况,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经历、种族等特征信息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掌握。因此,文凭成了用人单位在劳动市场中最倚重的考量因素,由此带来大学生对大学文凭的高度关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文凭的稀缺程度得到改变,文凭暴利状态不断弱化[1],大学生必须确立正确的文凭观。
  
  一、大学生文凭观的现状与问题
  
  1.关注文凭证书的获取,忽视文凭“含金量”的提高
  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早在2002年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历史性地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4年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超过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超过19%[1]。另据教育部2010年8月4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689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2%。同期,江苏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已达40%。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大转身。据调查,几乎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关心文凭证书的获取,认为大学文凭是走向社会的“敲门砖”,获得文凭证书与学到知识、技能相比,前者更重要。其实,同样取得文凭的毕业生,他们在学习态度和素质能力上却有天壤之别。其中不乏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素质全面,能力卓越的真人才。但是,也不乏那些只看重大学文凭附带的有知识、有文化、有身份的象征,却不踏实求学,考试临时抱佛脚,以拿60分为荣,以获得一纸文凭为第一要务,实际素质不高、能力平平的庸才。
  2.对文凭有攀比心理,盲目追求高学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关注所在大学文凭的社会竞争力。表现在关心自己所读学校是部属还是省属,是否“211”、“985”,是否名校;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普遍感觉低人一头;对充斥劳动力市场的假文凭深恶痛绝;对硕士、博士等更高学历充满向往,60%的人表示有机会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理由是:他们相信高学历、高文凭与高收入、高地位有紧密联系,在当前,学历越高、文凭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
  3.人才评价标准缺失,呼唤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活到最后都归结于一纸文凭,但是在人才市场上,仅仅依靠文凭已难于筛选出有个性化的人才。虽然好多学校已经施行综合素质拓展证书,但仍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在许多毕业生递出的就业简历中,往往缺乏反应学生实际专业能力的凭证。高校为了给学生找工作时增加砝码,滥发各种素质证书、获奖证书,使得除个别同学外,几乎每个人都能递上几份无关痛痒的证明。结果这些证书往往误导一些用人单位,使得一些专业技能平平的同学可能比一些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岗位。好多踏实学习、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的同学认为,这有失公平,既可能误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也会给聘用者带来用人风险。面对这些教育泡沫,热切希望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能建立更客观、可信的个人能力评价体系。
  
  二、大学生文凭观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分析
  
  1.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单一,降低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显现。高校以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名,更多从自身办学利益出发,不断增加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却常常忽视专业学科的内涵建设。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唯学习成绩是从。高考后在选择大学及专业时,面对众多的高校和眼花缭乱的专业目录,无法正确选择,往往哪个专业热门就选择哪个专业,对专业内涵一无所知,带有很强的盲目性。茫然地进入高校大门后,发现自己如流水作业线上的产品,成批量生产。由于对专业兴趣不浓,一部分学生便抱着只要有大学经历即可的想法,得过且过,只为能最后拿到一纸文凭而混日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庸才”;一部分同学学习能力强,对专业兴趣浓厚,主动接触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前沿研究了如指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算是“专才”;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专业成绩没有“专才”优异,但他们在大学期间,除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外,活跃在校园内外,参加组织了很多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强的组织才能,这样的学生是“全才”。尽管“庸才”、“专才”、“全才”分类未必完全准确,但是,高等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改变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的状况。
  2.大学生容易受文凭的社会、经济功能的误导
  文凭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纵向维度,指不同级别的文凭,如高中毕业、大专毕业、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等;另一个是横向维度,指同级但不同类型、不同学校的文凭,由于学校档次和声望不同,文凭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美国,所受教育年限和学校出身都构成能否取得职业成就的一个决定因素。如果排除学校出身这个因素,在较好的和较差的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及法律学校的毕业生之间,职业成就的取得存在差异[2]。中国国内最近的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平均比本科生年薪高出一万元,这个事实也反映了文凭竞争的实际利益所在[3]。由于文凭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使得人们盲目追求高文凭,最终导致高学历求职者的剧增。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同学又走上了考研之路,以期许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其实社会对高文凭的需求呈现为金字塔,并非越多越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盲目扩张,尤其是不注重文凭内在含金量的高文凭的滥发,必然导致高学历者的求职困难和人才培养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对不同素质、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人而言,应该选择不同阶梯、不同专业的文凭,不能盲目求高。
  3.文凭筛选信号的失真,催生文凭以外人才评价手段
  所谓文凭筛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水平是个人能力的信号,较高的教育水平代表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二是较高的教育水平是进入高档职业阶层的通行证[4]。由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很多用人单位就是根据文凭筛选理论,认为受教育水平是反映求职者能力的有效信号,受教育水平越高,能力就被视为越强,也就越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而事实上,随着教育规模的膨胀,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在膨胀,许多高校在校生的学业成绩多为良好,人人都有高分数段的成绩,不能体现真实的学业水平。高校由于受社会环境、招生与就业机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学校不得不努力地使缴费求学的“消费者”满意,滥发各式各样的证书,其实多基于上述原因。也就是说,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用人单位依赖的文凭筛选的信号失真,体面的学业成绩,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依然不能给用人单位提供确切的人才信息,需要有更全面完善的个人能力评价体系来做补充。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凭观的措施与建议
  
  1.大学生要顺应文凭筛选机制的新变化
  由于文凭筛选信号的失真,迫使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减少对文凭的依赖度,他们在对文凭真伪和含金量加强辨别的同时,不惜增加成本强化对应聘者素质和能力的种种测试。这也迫使高校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时,在提供代表专业能力的毕业文凭的同时,要提供能全面反映每一位毕业生实际素质与能力的其他证书。例如,国内很多高校建立的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证书制度,就是一个加强人才素质培养和能力鉴定的良好尝试。这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必须顺应市场要求,在认真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参加旨在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个舞台上塑造自身的社会适应力,以便接受人才市场的甄别与选拔。不过,也有些大学生存在过度热衷于各类活动,甚至不惜缺课、逃课的现象,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尽管存在文凭失真等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文凭仍然是人才鉴别的第一依据和主要依据的事实。因此,大学生利用好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第一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永远不能取代第一课堂的地位。
  2.用人单位要舍得对人才适应期的成本投入
  强调专业对口或有相关工作经历,是很多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但是,“专业对口”与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相矛盾,“有相关工作经历”更让初出校门的毕业生望而止步。用人单位这么做无非是能节省培训费用,缩短上岗的适应期。这样的招聘条件,便是造成一边“就业难”,一边“求才难”的主因。事实上,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此条件并不现实。对高校人才培养而言,也产生不少负面影响:一是使得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因为“入行”对就业至关重要;二是造成高校人才培养急功近利,使得教学部门被迫减少理论授课,增加实践环节。学生盲目报考热门专业,学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势必造成人才因“供过于求”而被迫“改行”,并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高校人才培养的急功近利,势必造成“厚基础、宽口径”目标的难于实现。过分强调实践能力,对高职、高专生尚可,对本科以上学生是弊多利少。其实,聘用理论基础扎实而少点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一方面他们可塑性强,用人单位更易把他们培养成适合本单位发展、具有归属感的忠诚员工;另一方面他们功底好,后劲足,长远适应力更强。因此,在“跳槽”频繁的当今社会,选聘这些有潜力的毕业生,引导、帮助、培养他们成长,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花点成本值得。
  3.社会各方均要正确对待“文凭高消费”,遏制“过度教育”
  在人力资源领域常常出现矛盾做法。一方面由于文凭注水,人才筛选功能下降,用人者不再唯文凭是用;另一方面,由于亲自考察求职者难度大、成本高,而其文凭信息易得且有价值,用人者又不得不依赖文凭选拔人才。由于社会一度出现的高文凭崇拜,用人单位试图以高文凭“装点门面”,而高文凭并没给聘用者付出多少高成本,这就导致了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人才高消费,并进而引发“过度教育”现象。当代大学生应冷静面对该现象,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人才高消费,似乎有利于高文凭者求职而盲目跟风。要正确认识知识、文化、学历和文凭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才实学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光有高文凭、高学历,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束缚自己的选择,不利自身的长远发展。用人单位也要减少对文凭筛选的依赖,放弃“装点门面”的虚荣,更多地考察人才的实际素质与能力。高校要为聘用者尽可能提供除学业成绩以外,能够反应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信息。政府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人力市场上的求职者建立起个人职业信息档案,每次工作的表现、变动及变动原因可在其中体现。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个人职业信息档案,筛选合适的人才。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库内容繁杂,辨别工作面广量大,可以由政府出面设立专门的人力中介机构来监督完成对应聘者求职资历等内容的审核、鉴定,以保证其信用度。
  
  参考文献
  [1]徐家庆.文凭暴利之终结与文凭观之转变[J].江苏高教,2010,1:85.
  [2]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6.
  [3]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1-62.
  [4]孙百才,赵宏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文凭筛选视角[J].高教探索,2007,3.
  
  本文属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SGSY2009YB236)。
  
  作者简介:
  蒋桂花(1979-),女,讲师,扬州大学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徐家庆(1964-),男,江苏南京人,副教授,现为扬州大学数科院党委副书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思维的逻辑化过程是与自然结构稳定性把握平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决定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具有属人性质,其构成的知识也是如此.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红河学院缅甸语专业国外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3”人才培养模式下缅甸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开放的
一、从理论研究上看广佛合作我常在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下面的村里面也经常去。原因很简单,中国现实问题实际上发生在最基层,避免脱离现实。谈到广佛合作的问题,我一直比较关注
期刊
在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建设项目工程投资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投资控制的成效会对项目投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并且会对项目建设投资总目标产生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
President Qin Yaqing,Ladies and gentlemen,Friends from the media,Good morning.First of all,let me thank the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for inviting me to
加强排水管网建设是解决城内河污染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文依据目前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的现状及弊端,重点探讨了如何能通过科学的手段,人性化的措施加大地下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力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黑龙江省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
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NY/T1054-2013),对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百合”绿色食品种植基地产地环境进行了检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重点围绕企
Preface Outer space is the common wealth of mankind.Explora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uter space are an unremitting pursuit of mankind.Space activi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