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蕙瑛我追求无限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富堂》:你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诸多前辈大师,看他们作画,听他们点评你的习作,受到直接点拨,也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在你后来的艺术道路上,如何从这段经历中汲取艺术滋养与创新力量的?
  夏蕙瑛:首先我感到老一辈艺术大师对下一代的慈爱,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与期望。他们也常常在画理及技艺方面点化我,但我那时还小,有些话不大懂,不过在此后的日子里,凡是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很神奇地在脑海里跳出哪位大师讲过的话,突然就明白了。所以我的这段经历是一个矿藏,不断为我开掘,给我启迪和力量。
  我第一次见到刘海粟老人时才九岁,那时看到有幅墨迹未干的《墨兰图》,画法不同于我常见的《兰谱》,就随口一说:“这幅画很有味道。”现在想想真是年幼无知,也无畏。谁知海老听后竟十分高兴:“你这个小姑娘很懂,画画就是要有味道。”说着,从内室搬出一大捆裱好的画来,用画叉一幅幅叉起挂在墙上,并作讲解。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师为一个学画的孩子展示作品并讲解,这种事情简直是天方夜谭,但确实发生在我身上。
  《财富堂》:海老不仅是艺术家,而且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嘛,他对学生一向是十分提携的,而且不仅在技术层面,更在育人方面。
  夏蕙瑛:是的,海老一直对我强调,学画一定要提高文化修养。也在这一次初访时,他指着《墨梅图》上题的题画诗对我说:“‘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吃得起苦。”临行,海老要我每两星期去一次。出门时,天下起雨来,海老见我没带伞,就拿出一把油布伞,还特别叮嘱:“这把伞一定要来还的噢!”当时我想,一把油布伞为何如此认真?后来才明白海老用心良苦,他不是要伞,而是要我再去。
  海老一度常住上海大厦,我去拜访他,他领我到阳台上俯瞰外滩,指着当年他创办的艺专旧址,谈到已故旅法女画家潘玉良,对我说:“向来女性成大才者凤毛麟角。潘玉良才高命薄,为当时社会所迫,忍辱负重,远走异邦,令人叹息。现在你条件优越,生正逢时,更要倍加珍惜,莫辜负了大好时光。”海老对我寄予厚望,激励有加。
  《财富堂》:你小小年纪就连续获得过上海市少年儿童美术大赛、上海市中小学生书法篆刻比赛和全国少年儿童大字比赛三个一等奖。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小神童”,上海电视台摄制并播出了反映你成长之路的专题片《在明媚的春光里》,那时你才11岁,后来,你还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书画展。可以说,你过早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荣誉就是负担,成就也是桎梏,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个“伤仲永”案例,而神童在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心智不够成熟或知识结构不尽完善,面对社会期望指数的巨大压力,最终困顿于途。那么你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如何抵抗种种压力,如何破解“伤仲永”魔咒的呢?
  夏蕙瑛:我觉得在艺术这条路上要一直走下去,一、内心要强大,要坚持。二、与画画有缘分,一般人都在讲学艺术要有天分,这里所说的天分我认为就是缘分。当我第一次拿起毛笔在陌生的宣纸上行走时,就觉得它们与我似曾相识,我有一种与生俱来与它们相处的能力。由于缘分,就会给我带来很多外在的机遇;也是缘分,能让我在学习的历程中不断有新的感悟和理解。缘分是既神秘又真实存在的,它会在无形中推着你向前走。三、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粹的心灵。
  《财富堂》:中国书画艺术、武术、戏曲等,还有其他一些手艺活,比较传统的一路,都很讲究师承关系,这是中国艺术教育和手艺传承的显著特点,好处是可以形成流派,建立一套理论,坏处是学生常常被老师所笼罩,走不出前人的影子,最终导致退化,一代不如一代。你曾受到如此多的大师亲炙,但最后都没有正式拜过师?
  夏蕙瑛:小时候开始学画时,美术老师就带领我寻师问道,得到了一大批大师级前辈的指点,这段历程一般人是羡慕不已的,这让我从小就有了全方位的滋养,成年后,我也没有改变这种学习方法,每个阶段都会找老师补课,缺什么补什么,比如中国的古诗词,西方的素描、色彩等,只是这些老师并不一定是名家,但他们在某些领域非常杰出,亦师亦友,带给我很多启迪。我一直认为鲜明的个性是一个成功艺术家所必备的。但这不是刻意就能追求到的,必须通过积累、沉淀、发酵,最后水到渠成。
  《财富堂》:你是从《红正盛》这幅作品开始转型的,或者说形成了自己风格,而且后来风格特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气息,比如你画的《隋梅》,与传统的梅花大异其趣,从线条、色彩到构图都非常棒,富有现代感,你将一株一千多年的老梅画活了,赋予它人的精神与力量。
  夏蕙瑛:1996年创作的《红正盛》是我顿悟的一幅作品,是我绘画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刚才您讲到的《隋梅》与《红正盛》相隔十多年,这十多年中,时代在变,事物在变,我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也更成熟了,在国清寺中的隋梅随着时代的变迁,几度荣枯,现在越开越茂盛,人们都带着人格化的眼光在欣赏它,所以在创作时,我想表现的是它的生命力。每一次的创作我都会去了解被描绘对象背后的故事,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
  《财富堂》: 你有没有总结过自己的风格特征?
  夏蕙瑛:风格很难用一句来概括。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风格就是自己的背影,而背影是自己看不到的。
  《财富堂》:在你去了南方后,还是主动拜访了不少前辈画家的,他们对你有何增益?
  夏蕙瑛:是的,我之所以去深圳,就因为在这个新兴城市可以接受许多信息,近距离地观察外部世界,了解西方美术潮流的动向。我在那里认识了一批远见卓识的画家,有些还是画油画的,通过他们,我的圈子就越来越大了。我曾向石虎先生讨教那天马行空式的艺术思绪。华裔建筑大师李名仪先生到深圳时,我也前去拜访他,一起探讨绘画艺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我专程赴北京拜访了吴冠中先生,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对我的作品大加赞赏,而是认真看了我带去的一些作品,提了相当中肯的意见。特别嘱咐我:一定要要补上西洋绘画这一课。学院派的东西还是有用的,比如素描、色彩、人体造型等都要学。还讲了许多自己对创作的体会,让我受益终身。
  《财富堂》:有许多书法家,到晚年还是天天临池不辍。
  夏蕙瑛:我到现在也是经常临帖临碑的,但并不是每天临写,因为学习贵在领悟和贯通。
  《财富堂》:有没有想过,在外面兜了一圈之后,在上海再办一次规模大一点的个展?
  夏蕙瑛:我出生在上海,成长于黄浦江畔,在上海办一个大规模的个展一直是我的心愿,但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总觉得自己还有能力画得更好,就不断地在否定、挑战自己,所以就一拖再拖,希望在一两年里可以实现这个心愿。
  《财富堂》:作为女性,除了画画你还有些什么爱好?
  夏蕙瑛:爱好总是有的,我喜欢逛街,可以放松一下自己。过生日也喜欢来点小惊喜,小情调,我画过一幅画,就叫《生日》,把我那天出门买花、订蛋糕、做指甲,朋友来了一起喝酒、点蜡烛、唱生日歌等情节都浓缩在一张画里,我觉得也是非常开心的事。以后我画都市类题材的作品,就设想用情节性和故事性来描绘。我还喜欢旅游、看书、看电影,这些都能充实自己,激发创作灵感。
  《财富堂》:你觉得一个人一生就做一件事,特别是从小开始做,会不会乏味呢?
  夏蕙瑛:如果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能够让整个社会分享的,对个人而言也是有持续兴趣的、有挑战性的,那就不会乏味和倦怠。再说我为之献身的是高尚的艺术事业,我怀有一种使命感来做这件事,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感到充实和深刻,一直有一股力量推动我前行。我从小就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堂而皇之地做着这件事,自始至终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做到更优秀,我追求无限。
其他文献
@艺术经济学家马健:地震后出现了一个名为Okurie的艺术项目,目的是在即将拆除的建筑上留下壁画。Yosuke Tan邀请某高中毕业生重回校园,使用27升颜料,在教室窗户印下手印,组成壮观的樱花盛开图。“层叠的花瓣让人感受到春天,在这我度过了高中生活,现在它即将废弃,以此纪念。”
期刊
@策展人顾振清:艺术展览的前言、段落文字和解说牌这些文本是策展人的价值诉求所在。须有策展人撰写。但是其中一些导读性文字可以由负责艺术教育和观众体验的助理撰写。展览虽本文重要,但整个展览的视觉呈现更重要。展览不是文本的图解。文本也不一定非是展览的灵魂。文本有时只是个引子、讲述展览缘起。
期刊
当这些炫彩的光柱覆盖物体的时候,宛如午夜幽灵入侵房屋。事实上,这并非什么超自然力,而是艺术家、光摄影师Janne Parviainen花费半个多小时时间,追踪LED手指手电筒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有些时候,他会将自己或者家人“摆放”到这样的环境中,增加灵异吊诡的视觉效果。
期刊
@吕澎:今天的艺术策展人必须具备的几个能力:1,艺术批评的公力;2,项目管理的能力;3,危机攻关的能力;4,保持理性与道德边界的能力。每种能力各占25分,加在一起才叫一个完全的策展人。
期刊
如果一个爱表的男人没有去过巴塞尔钟表展,那是种遗憾,即便他腕上是一枚30多万元的积家Duometre Unique Travel Time。  有一种低调的炫耀,就是在某个饭局上,当一堆人忙着比表,闲闲地说起,“今年巴塞尔钟表展发布的新品,机芯上的突破不多,不过新展馆的圆顶很有艺术感,好像是‘鸟巢’设计师的作品。”  如果要做一个有品位的小资白领,那就必须在有些话题上可以插几句话,比如迈阿密艺博会
期刊
张小涛 男  1970年生于四川合川  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于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现生活于北京  张小涛的三维数字作品从另一个维度来展示虚拟艺术的当代先进性和可能性。他从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入手,以三维数字的方式,虚拟了一座城市的变迁和想象,其景观之奇异与古今图景之穿越,都如同身临其境,亦真亦幻。三维数字的最大特征是它可以任意实现艺术家的构想,而将现实与想象虚拟出来,百
期刊
这不是国王加冕庆典,而是一个博物馆为重新开放而兴师动众大放焰火!2013年4月13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经过长达10年的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仪式隆重到连荷兰女王都来出席庆典。  8000多幅馆藏画作已被逐步运回了修复一新的主楼。而作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伦勃朗的代表作《夜巡》也已复归原位。这幅画作于1642年,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当年,这幅画的问世曾让伦勃朗遭到众人嘲笑,如日中天的
期刊
徐唯辛有两个爱好,一是读书。他的人生轨迹也颇具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色彩,“十五而有志于学”,少年开始习素描;青年时期负笈西安美院、浙江美院。“三十而立”,作品《馕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展大奖,同时期获得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四十不惑”,作品《酸雨》入选广东省美展并获银奖,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五十知天命”,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院长,创作《历史中国众生相》,成为新现实主义绘画的代
期刊
朗格表是著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赞助商,每年可以请十位客人作为音乐节贵宾。2007年,他们请我去了萨尔茨堡,这一年的贵宾还有英国查尔斯王储基金会的执行长,以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包括迪拜、印度等地方的客人。  他们作了精心安排,先飞德累斯顿去参观一些古迹,并且到他们的工厂参观。没有亲眼看到他们工厂的制作,你是真的想象不到的,一只纯手工制作的腕表常常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做出来。他们一只表上的大小零件数不
期刊
时代是如此多元。与那些不断诘问社会与自身的艺术家相比,也有许多女性艺术家带着平和的眼睛,把自己所见所闻用画笔呈现出来。  刚巧,最近有一个规模并不算大的展览名曰“云上的日子——京浙沪女艺术家联展”,在雍容时髦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举办。参加此次展览的六位女性艺术家分别是储楚、程文、石滢、夏云超、徐辰衣、任敏。展出的画作里,似乎难以寻觅到疑问、愤怒、不平的踪影,可以看到的是她们趋于平和的对日常生活的描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