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和杭州吴山汪王庙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隋末群雄割据,歙人汪华起兵自保,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称吴王,治理六州十余年,保境安民,政清人和,六州不见兵革。隋灭唐兴,汪华拥护国家统一,奉表纳土归唐,受到唐高祖下詔褒宠。汪华其人,杭州历代史料少有记载,已被历史和人们所淡漠。唐时,杭州吴山大观台侧建有汪王庙,几经修复至解放前夕倒塌,仅留下“汪王庙界碑”、“汪王庙税地石刻”和《吴山汪王庙志略》。《吴山汪王庙续编》两册文献。
  浙江省和杭州市有关部门已计划在吴山将周新(城隍)庙、汪王庙税地(汪王庙遗址)、三茅观(于谦少年读书处)连成一线,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点。汪华将和周新、于谦一起认可为“好官”之列。
  杭州名人多,多如天上的繁星,唐越国公汪华是其中的一颗。
  杭州寺庙多,数以千百计,吴山汪王庙是曾经的一座。
  一、汪华与杭州
  汪华(586-649)原名世华,字国辅,又字英发。于南朝·陈·至德四年,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出生在歙州登源汪村(今属安徽绩溪县)。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灭陈,中国复归于统一,罢郡置州、县。废钱塘郡,置杭州,下辖钱塘县,并将新城(新登)、海盐划入。“杭州”之名自此始⑴。人名汪华早地名三年,人名、地名两相伴已达1425年。但是,杭州名日日显,汪华名则长期湮。
  汪华“……臣本田家,强起山谷,不忍盗贼戕害生民,遂率一方,相与保据伊图左右,率属归心。”⑵在天下大乱时,他起兵得歙州、占宣州,由于勇战善斗,继攻杭、睦、婺、饶,拥有六州,而称吴王。在保境安民、隋灭唐兴时,为免战祸,他主动纳土归唐,拥护国家统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封汪华越国公。制曰:“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⑶
  钱镠吴越建都临安(杭州),实行“保境安民、礼贤下士”政策,数十年使吴越国繁荣富强起来。“北宋立国,其孙钱俶‘纳土归宋’,实现和平统一。”⑷
  清朝工部尚书、闽浙总督汪志伊说:“仁智争传吴肃王,谁知师我越公事。”⑸
  杭州成为南宋国都,曾流传着“保障东南有二王,归唐归宋说钱汪”的民谚⑹,汪、钱二王两者之间的事迹应该是“幽幽扬扬一种曲”,可说有高有低。钱氏治杭有大功,后人在西湖边柳浪闻莺公园建有盛大的钱王祠,近年成立了“杭州钱镠研究会”,每逢清明节必定举行浩浩荡荡的祭祀活动,因此杭州无人不知钱镠,无人不知钱王祠!然而,杭州对先于钱氏建功于国,立德于民的汪华,杭州史书几乎没有记载。现在的杭州人几乎都不知道汪华为何人?“吴山汪王庙,被人们遗忘了。”⑺
  1985年,杭州吴山建成了“先贤堂”,1986年元旦开放,一时人潮如涌,轰动杭城;蜡像区10尊先贤形象逼真,仿佛如见真人。内有明朝清官于谦、周新;彩塑区6人中有钱镠,苏、白二公;左右回廊悬挂12人的油画像,有汪华的同龄(杭州)人褚遂良,共28位名人,均系对杭州、西湖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但没有汪华。
  2004年由杭州历史学会、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编篡出版的《杭州历代名人》(以下简称《名人》)第737页汪华名下仅97字,加标点27个,共占124格。照抄如下:
  “汪华,安徽绩溪人,隋末著名将领。少以勇侠闻。隋末保据郡境,并有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部内以平安者十余年。武德间(618-626)为王雄诞所败,遂降,授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卒于长安。郡人汪氏,皆华之后。”《名人》名录中收479人,附录中收172人,总计651人,选自先秦至民国,汪华被放在云遮雾绕的“附录”里,评价也欠公允。汪华治理六州十余年,“为政严肃,赏罚分明,远近莫不爱慕”,“虽四方大扰,而六州以安定不识烽火。”⑻由于汪华保境安民有功,又奉表归顺,才受到唐高祖下诏褒宠。
  徽州将汪华比作给人们以光明的太阳,当成神敬仰。杭州似乎把钱镠敬为太阳,颂其功德无量;但杭州没有把汪华比作月亮,即使比作月亮,那也是“星多月不明”。因为杭州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岳王和“烈火焚烧若等闲”的于谦;再就是乐天、东坡两位“老市长”留下苏白二堤,及“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人人会唱,个个能唱,自然对他们不忘。
  《名人》出版已过10年,现在,国家政清民安、反腐倡廉,以往人们似乎全然不知的汪华,被认可为“好官”,将随同明代清官周新、于谦一起在吴山重新登场。日前,浙江省、杭州市两级政府和纪检部门的领导召集专家和相关人员在吴山实地考察,商议将周新(城隍)庙、汪王庙税地、于谦少年读书处三茅观(汪王庙界石碑早已存放于内)三点(相距不远)连成一线,挂牌为:反腐倡廉教育点。于谦17岁在三茅观托物言志,留下“千锤万击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寓意造就人才的不朽名句,作为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优选的实现,会让有功于国、立德于民的清官、好官得到彰显!
  今后,再编纂《杭州历代名人》,决不能再将汪华摘编百字放在“附录”里。让汪华在杭州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如同周新、于谦一样光辉!
  二、吴山汪王庙
  吴山,春秋时代系吴国南界,为有别于越国而名吴山,它是宝月、清平、七宝、紫阳、云居等10多座小山的总称。其中最高的是云居、紫阳两山也不过100米上下,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吴山襟江带湖,以风景佳丽著名,庙宇林立,昔有“七十二庙”之称;其间三教共存,人神同享,极盛时达100多所。
  吴山汪王庙在吴山大观台侧,自唐时歙杭立庙,春秋祭祀,载在祀典。⑼由此可知,杭州吴山汪王庙与歙州汪墓祠的历史同样悠久。吴山汪王庙初建时仅为一名宦祠。唐朝以后,随着历代统治者给汪华封号升级,名宦祠逐渐演化为神庙。汪王庙内汪华神殿上的匾额为“六州屏翰”,两侧联为:“自昔州闾资圣护,祬今稼穑沐神功。”在后人看来,汪华既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的地域神,又是徽州汪氏的祖宗神。汪氏汪王庙几经修复,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战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复,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汪王庙内收录了60多位汪氏后裔,钱塘以及全国各地名士所撰写的匾额、题辞、诗词、楹联,歌颂了汪华的丰功伟绩,记述了汪王庙修复经历。汪氏后人于1935年成立了吴山汪王庙管理委员会,每年有三次祭祀活动。管委会经当时政府批准登记,成为合法的民间社团组织。可惜这座汪王庙在60多年前就已经倒塌,湮灭于尘土。   在杭州出版的书籍中,有关寺庙所列庙名甚详,但没有吴山汪王庙。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吴山》(卷十二)列寺15、庙7、观6、庵4、祠3、道院2,共37处,处处有名,唯独没有(吴山)汪王庙的记载。
  如今,好在历史为杭州吴山汪王庙留下了两件(块)实物和两份文献。
  一、实物之一,是险被因益寿庵占地拆毁而丢弃的“汪王庙界石”,现保存在于谦读过书的云居山三茅观;实物之二,是吴山摩崖处有“汪王庙税地”的石刻。石刻没说明何人、何时书题?何时刻石?它地处紫阳山顶西侧,山石一体,卧于斜坡,宽约3米,高约米许(并不大),移不动,搬不走,只是被大树根盘盖一角,受自然风化,,沧桑斑驳,已用红漆嵌入五字以醒目。刻石旁竖有用中英文的说明牌,指引人们于小山路边观赏。
  界石、摩崖,成为后来解决纠纷之“铁证”。
  二、文献之一,是【清】汪文炳辑,孙峻参订,邵群标点的《吴山汪王庙志略》(1905年印,以下简称《志略》);文献之二,是【民国】戴振声、汪濂编,邵群标点的《吴山汪王庙志略续编》(1936年印,以下简称《志略续编》)。现在已收入2004年10月杭州出版社出版的《西湖文献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二十五册《西湖祠庙志专辑》,其中第992(整)页,为1/1500比例的《汪王庙地图》,面积共计二十四亩六分一厘。图下有说明:“红线界内地被管庙人私自租与福寿庵造房屋,历年已久,近甫查出,勒令拆屋让地,实属困难。庵尼照香,挽中情商,愿缴地价法币四百元,作为捐助庙祭费用,由汪王庙管理委员会出给赠与契约为凭。”
  这就是汪王庙管理委员会和益寿庵多次函来函往,闹到公堂,最后经杭州市政府和解争执,裁决:“系争之地东首以大树为界(大树汪王庙所有),西首以益寿庵沈明华所建旧有笆篱为界,定为双方之公界线(即誊图和解确定线)。”有市长周象贤、土地科长罗云署名,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 日。⑽
  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至今已80年,益寿庵踪影不见;汪王庙税地(摩崖)则时虽过而境未迁,将汪华(586—649)汪王庙(遗址)、周新(1403年前后)城隍庙、于谦(1398—1457)三茅观,两外籍一本土名同列,地相连,开辟成“反腐倡廉教育点”,名同彰、地共显,必将胜过1986年元旦建成开放的“先贤堂”。
  总之,汪华在杭州应该同周新、于谦一样占着一席重要的地位。
  收入《集成》、《志略》和《志略续编》的内容丰富,意义(作用)对吴王大唐越国公的纪念、宣扬,自然重大,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力行有关杭州汪王庙的论文《从抗战前夕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兼论国家、民国社团、商人的互动与社会变迁》,⑾对杭州吴山汪王庙的阐述有理论上的广度和深度,值得细读。
  参考文献:
  ⑴《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书》。
  ⑵《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奉籍归唐表》(新华出版社出版,2014·1)
  ⑶《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p8。
  ⑷《徽州历史丛编》之三“吴越首府杭州”(p22)。
  ⑸《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p188,。
  ⑹《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p120.。
  ⑺《被遗忘的吴山汪王庙》(胡永吉文,杭州《文澜》第五期p59)。
  ⑻《歙县志》下卷人物篇(p1151,黄山书社出版,2010·10·12)。
  ⑼《吴山汪王庙志略》(1905年出版)。
  ⑽《西湖文献集成》第25册《西湖祠庙志专辑》(杭州出版社出版,2004年)。
  ⑾《大唐越國公汪华文献》(p141—161)。
  【编者按:此文由黄山市政协前主席、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前会长汪明裕先生推荐,是作者应邀为《汪华文化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交流论坛撰写的文稿,已在《杭州徽学通讯》2014年7月第78期刊出(意在征求杭州徽学会会内外徽文化、汪华文化研究专家和爱好者意见,以便修改后于9月发往论坛组委会办公室)。第一作者胡永吉为杭州徽学会会长。】
其他文献
云姑姑,  变魔术。  一会儿变大马,  一会儿变小兔。  一会儿变瘦猴,  一会儿变肥猪。  娃娃见了拍手叫:  “云姑姑呀云姑姑,  给我变串糖葫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情有独钟,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成功者寥寥无几。许多在小学、初中数学成绩拔尖的,迈入高中阶段就会栽跟头,考试成绩下滑。这些年高考下来学生成绩不可思议,应当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关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拟从温故知新学数学和学生学习态度两方面与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
前不久,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在人人网贴出一个人的毕业照,并戏称为“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原来,这个被网友戏称“炫酷高冷到没同学”的古生物学专业,只有她一个学生。  薛逸凡接受记者专访,称对古生物专业的兴趣让她选择了报考北大,已计划出国深造。  A 为什么选古生物专业?对这一专业很感兴趣  发布在人人网上的照片,在给薛逸凡带来名气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她犹豫再三,还是接受了记
外甥和侄子的区别是什么?父亲亲戚的孩子都是“堂兄妹”吗?这些亲戚关系你是否都知道?  1月6日,一张网友自制的“亲戚关系图”走红网络,数日里转发高达数万次,跟帖评论众多。不少网友说,这张关系图给年轻人补充了不少“实用的信息”,一些“80后”、“90后”甚至“00后”因此弄清楚了亲戚关系。    由于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使得年轻一代人疏于对亲戚关系的认识。“亲戚关系图”背后
互联网正不断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延伸,不管你怎样评价,它都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也不能例外,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大。如何将网络技术与写作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提高其的写作能力,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就观察力而言,它不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观察主体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教师需要注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思想道德的呼唤,对思想教育的需要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思想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具有定向作用、动力作用、支配作用和调节作用,可以说是人的素质中的“灵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下一代新人,首先应该重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一、营造文化的氛围,优化班级环境。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十分重视抓好班级环境建设,努力体现教育性和知识性,给学生以积极的熏陶和影响。  1、抓好黑
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质即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因此使它对我们而言变得真实可信。应用于教学方式上,即意味着学生应该对各种史料进行探究活动。  对史料证据运用引入教学之中,是新历史科教学设计理念的重点之一。  面对史料时,要认识那些史料的真伪、判断不同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成分等等。偌仅是要求学生去咬文嚼字地背诵历史证据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命运,教育担负着民族的兴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国无论从人口比例、地域面积,还是经济基础上,中国的广大天地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得与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教育的成与否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腾飞息息相关。但是,随着城乡差距的明显分化,城乡教育不均衡现象已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这种差距的存在势必将严重阻滞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所以,究其因,防其果
摘要: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引发社会关于创新杰出人才培养的大讨论,国家也由此更加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国家都已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下一代列入了国家发展的战略计划。当今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完全没有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也没有真正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的学生不会思考、提不出问题、不能自主自立自强,因此教育要实现从“输血”转向“造血”,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