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1蛋白稳定剂干预厄洛替尼诱导的肝脏毒性研究

来源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考察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诱导的肝脏毒性,研究D J-1蛋白稳定剂Compound-23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 培养Chang liver细胞研究厄洛替尼对细胞的体外毒性作用,氧化应激的影响,以及细胞内DJ-1蛋白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厄洛替尼肝损伤造模组及其合用Compound-23的高、低剂量组共4组,研究厄洛替尼的体内肝脏毒性,并通过对大鼠体质量,肝功能AST、ALT、LDH值,肝脏GSH、SOD、MDA值,肝脏坏死及凋亡程度的检测,评价D J-1蛋白稳定剂Compound-23对厄洛替尼诱导的肝脏毒性的干预作用.结果 厄洛替尼在体内外均有肝脏毒性作用,诱导细胞内ROS水平的升高,DJ-1蛋白等电点降低,二聚体的解离,呈现氧化应激状态.合用D J-1蛋白稳定剂Compound-23高剂量组能显著改善厄洛替尼诱导的细胞凋亡损伤,细胞增殖抑制,大鼠体质量下降,肝功能值升高,氧化应激状态(P<0.05或P<0.01),以及肝脏坏死和凋亡的程度.结论 厄洛替尼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抑制DJ-1蛋白还原态活性产生肝脏毒性,DJ-1蛋白稳定剂Compound-23通过减轻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缓解氧化应激,对肝脏起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冠突散囊菌来源的苯甲醛衍生物(2-6-H-5-B)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 RAW264.7细胞经不同浓度的苯甲醛衍生物(2-6-H-5-B)(25,50和100 μmol·L-1)及阳性对照药地塞米松(0.5μmol·L-1)预处理1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100 ng·mL-1脂多糖刺激诱导24 h.采用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水平,ELISA法分析TNF-α、IL-6和MCP-1的表达水平,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AMPK、NF-
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403(zinc finger protein 403,ZFP403)在卵巢上皮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构建ZFP403-shRNA慢病毒,转染卵巢上皮细胞IOSE80,嘌呤霉素抗性筛选得到稳定沉默ZFP403的细胞株;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评价ZFP403沉默效果;采用平板集落形成试验评价沉默ZFP403后细胞生长能力的变化;采用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评价沉默ZFP403后细胞锚着非依赖性生长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价沉默ZFP403后对细胞周期
目的 观察双环醇对博来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双环醇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4组均用单次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的方法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24h后双环醇各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双环醇片溶解后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相同条件下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观测5组大鼠一般情况,根据双环醇不同剂量组大鼠生存率情况,选择生存率最高组和对照组、模型组进行下一步实验.观测3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行肺纤维化Ashcrof
目的 研究滇黄芩黄酮(Scutellaria amoena flavonoids,SAF)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脂保肝作用及其对肝组织中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 A reductase,HMGCR)、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活性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32只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8周后高脂血症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非诺贝特组(20 mg·kg-1),SAF高、低剂量组(100,2
目的 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玉膏剂的配方基质及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以总黄酮、黄芩苷、大黄素、盐酸小檗碱作为指标成分,优化处方提取工艺及基质组成;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软膏的感官评价和膏剂稳定常数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优化黄玉膏基质中甘油、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辛酸/癸酸甘油三酯(caprylic/capric triglyceride,GTCC)的最佳配比.结果 优选的最佳基质配比为丙二醇13.3%,甘油20.55%,单硬脂酸甘油酯7.75%,GTCC 23.78%.结论 通过单
目的 建立基于水分活度(aw)的非无菌中药制剂微生物控制策略.方法 测定11种中药剂型的水分活度分布,采用水分活度为0.328,0.529,0.753,0.902,0.973的条件下放置的方法分析胶囊剂、丸剂等中药制剂水分活度和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中药制剂的微生物控制策略.结果 在GMP条件下生产的中药制剂,可根据aw将非无菌中药制剂分为4类,评估微生物生长繁殖风险,采取科学的微生物控制策略.一类产品aw≥0.90,进行TAMC,TYMC以及该剂型规定的控制菌和其他具有潜在危害的微
目的 优选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方中主药白花蛇舌草的特异性成分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及出膏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选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成型率、溶化性、流动性等多项指标,对辅料、用量、工艺等条件进行考察,确定处方的成型工艺.结果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5h;成型工艺为按稠膏∶糊精=1∶2比例加入糊精,以糊精稠膏混合物0.25%的阿司帕坦和0.25%甜菊素作为矫味剂,再加入45%乙醇作为润湿剂,混匀,过14目筛制粒,80 ℃
目的 通过局部淋巴结试验法和局部封闭斑贴试验应用于化妆品皮肤变态反应的比较,探讨局部淋巴结试验应用于化妆品成品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局部淋巴结试验与体内局部封闭斑贴试验对标准的阳性物以及市面上的2种染发剂进行评价.结果 局部淋巴结试验表明,2种染发剂的SI值<1.8,均为阴性,判断结果与局部封闭斑贴试验结果一致.结论 局部淋巴结试验相对局部封闭斑贴试验具有检验周期短、测试简便、评价客观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用于评价染发类态产品过敏反应的替代方法.
目的 对前期制备的环肽(cRGD)修饰的、负载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的石墨烯量子点递药系统(cR-G@D)体内外抑制肿瘤效应进行考察.方法 以U87细胞为模型,采用CCK-8法对cR-G@D等样品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分析;以αvβ3不表达的MCF-7细胞和αvβ3过表达的U87细胞为模型,利用共聚焦显微技术进一步分析cR-G@D等样品在细胞内的摄取及成像情况;以Balb/c裸鼠(U87)为实验对象,分别考察cR-G@D等样品光热效应及体内肿瘤抑制情况.结果 细胞毒性结果显示cR-G@D在
目的 研究天山假狼毒炮制前后的急性毒性变化及其体内外组分的改变.方法 将小鼠分为生药组1(60.6 g·kg-1)、生药组2(75.75 g·kg-1)、生药组3(90.9 g·kg-1)、生药组4(106.05 g·kg-1)、生药组5(121.1 g·kg-1)、炮制组1(58.6 g·kgq)、炮制组2(73.25 g·kg-1)、炮制组3(87.9 g·kg-1)、炮制组4(102.55 g·kg-1)、炮制组5(117.2 g·kg-1)(均按生药计),分别灌服不同浓度的天山假狼毒生药及炮制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