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捏捏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就怕冷。记得在我幼儿时期,母亲一到地里去干活的时候,就把我搁置给大姨去看着。母亲姐妹三个,母亲排三,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大姨、二姨对母亲格外照顾,并对我也疼爱有加。那会儿正是有生产队的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到地里去干活,为的就是挣些工分回来,到秋后好多分些粮食和有几百元分红。大姨家劳力多,用不着她亲自下到地里去干活,只是在家做做家务活,然后再给地里干活的人做饭。我家劳力少,姥爷因会木匠手艺,手不停歇,队里这种活有的是,干也干不完。母亲和姥姥则跟着社员们一起下到地里去干活。
  大姨家住着的是一排三间的平顶土房,到处透风。每到冬天,大姨怕我冷,总是叫几个姨兄在屋沿和墙壁的结合处,塞上一个个玉米皮来挡风寒。但是,这样的做法无济于事,一到了夜里,那冷气,就从屋子的四面八方透入,睡觉前的那点热气都被赶走了,人躺在被窝里被冷气逼得不停地在筛糠打抖。天亮后,玻璃窗上因冷气的淫亵而结满了各色冰花。我记得那年的春起,我们这里赶巧碰上了雨雪天,雨夹着雪珠漫天遍野地下着,落在麦田里顿时覆盖了一层雪水,而这雨夹着雪珠落在屋的平顶上,簌簌作声,使人感觉到,仿佛有雪珠掉到了颈子里。这样的天气,自然对地里的麦子有好处,用村里的人话讲,等于给它浇了一遍头水。的确是这样,一旦天气转暖后,麦田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绿油油的麦苗立马挺起了身子,可着劲的疯长。即便是老天眷顾,但是,村里的人们也不偷懒,还是照样下地去干活。
  母亲去下地了,我自然又被送到了大姨家。大姨家的屋里比外面好不了多少,感觉屋子里的空气有些凝冻,连吸一口气,鼻子里也是酸溜溜的。幼小的我,扛不住冷冻,小身子虽然穿得很厚,但还是被冻得直瑟瑟打抖,坐在小凳子上直想哭,伸出红肿的小手号叫:“大姨,手捏捏!”
  大姨正在切菜,见我号叫,赶紧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走过来,抱我坐在膝盖上,轻轻地捏住我的两只小手。她手上的水渍未干,冰凉冰凉的我却觉得这双软乎乎的大手,像一条棉被把我裹住,有一股暖流直通到身上。我仿佛感到自己正喊叫着奔跑在春天的田野,享受到温煦的阳光下的欢乐。殊不知这时外面正飘着雪花。大姨一边给我捏着小手一边笑我,认为我是个十足的小傻瓜!她说:“大姨的手,又不是烫婆子。”
  不管大姨怎么说,但我不这么认为,觉得我的确从冰冷的手里得到过温暖。千说万说,总的来说,当北风凛冽,寒气刺骨的时候,大姨的那双手无异是我的救星。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时期的很多事情都被我给淡忘了,再加上参加了工作,成天忙忙碌碌的,就是去想,也难以静下心来。
  使我再回忆起儿时的傻事,那是大姨病危的时候。我记得这也是隆冬的天气,那天,我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急急地打开来看,只见信中写着:生子我儿,你大姨病危,嘴里一个劲地喊你的名字,想必是她见不着你是不会闭眼的,快回来让她看看你,这样你大姨会走的安心些。我的天!我拿着信的手,似打摆子般地颤抖着,心里像被踢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说不清。
  当我见到大姨的时候,她已极度衰弱,炕上被子顶端露出的脸,蜡黄得像只风干的桔子。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大姨!这就是儿时为我洗衣烧饭,冷了给我捏手的大姨!如今,她将弃我而去……迷离中,大姨似乎意识到我已经到来了,深陷的眼窝里,缓缓地滚下两行热泪,右手不停地伸到被子外面摸索着什么东西。见状,我忙上前去,把嘴伏在她的耳边,轻声轻气地问她是不是要喝水或吃些点心。我一边问着,一边把她伸到外面的手放回被子里去。大姨摇着头,继续把被我放回被子里的手伸出来不停地摸索着……
  我不知道大姨为什么总是不停地把手伸出来摸索,但我知道大姨的生命就犹如那行将熬干了油的灯盏,随时都会灭的。顷刻间,20年来我与大姨的往事,流水般的在我眼前流过,正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一想到我即将要失去大姨那慈母的爱时,我的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禁不住用双手捧住大姨那双皱巴巴的右手。就在我双手紧紧握住大姨的右手刹时间,她安静了,手再也不乱摸,脸上露着看不清的笑意,嘴里喃喃着。我用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听到的竟是这句话:“手捏捏!手捏捏!”
  此时此刻,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大姨那不停摸索着的手,诠释着一种独特的内涵,而这内涵真正的意义,正是大姨与人生联系和传递亲情的唯一的桥梁,更是她内心对我的那潜在的慈爱。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更深的一层含义,她把我的手作为生的希望,紧捏着。仿佛我的手会把她从死神那儿夺回来。这时,儿时的记忆更明晰了,那透风的土屋、那雪珠、那冰凉的手、那稚嫩的叫喊声:“手捏捏!”现在我才知道,那完全是一种心理作用。大姨的大手,是冰冷冷的,只是寄托着我对她的信赖,感觉上便暖和了,正像现在她对我的手寄托着信赖一样。
  是啊,人活着,不能没有信赖。于是我久久地紧握着大姨的手……
其他文献
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别人向往的杭州佛教圣地,如灵隐寺、飞来峰、烟霞洞等等,都是世人倾慕已久,游览必去之地;可偏也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去过N次,写过若干篇,今天腻得无法再生灵感的地方。  这次写浙东佛教旅游线上的杭州,这么熟悉的地方,我却才思枯竭,摇笔无力,我的手傻傻摆在键盘上,脑子绞得干巴巴的发木……  花坞!当郁达夫写的散文《花坞》,跃入眼帘间,那熟悉且亲切的地名,竟让我荷尔蒙骤
期刊
一个温馨的午后。  花园里,阳光在闪烁,鸟儿在歌唱,美丽的康乃馨在静静地开放……这就是我呱呱坠地后初始记忆中的家园。  那是西湖边一栋二层青砖的小楼前,深深浅浅怒放的康乃馨中,飞舞着剪一头童发、装满脑袋好奇的我。那一片百多平米的花海,给予了我生命最欢乐的时光:清晨,姐妹们围聚在花前的小石桌上画花儿;傍晚,从里屋浴室水笼头上,接一根长长的橡胶管,我们拖着管子满院子跑,争抢着给花树浇水,边浇水、边嬉戏
期刊
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首歌。  生命有各种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首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泪。今天的酸楚在这歌
期刊
又来到了南北湖。天公不作美,潇潇春雨淋湿了一伙文友的游兴和情思。南北湖也如初见世面的村姑尚带几分羞怯,怕让骚人墨客品头评足,始终不肯撩开雨帘面纱。  夜阑人静,雨声敲檐,早睡注定无眠,就倚枕翻阅《南北湖山水诗选》。竟没想到古往今来那么多名人在此隐居旅游,顾况、罗隐、文征明、王阳明、徐渭、黄宗羲等文人学士均留下歌咏南北湖的绝妙好诗。特别读到“澉湖湖上桂花秋,海月当年满画楼。仿佛钱塘六桥夜,至今人说小
期刊
这里位于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三角形地带,曾因盛产鸦片而闻名于世,这里又能让你寻觅到另一种原生态的“美丽”。  我们去的地方是金三角爱尼族的村落,他们称自己是阿卡人,这个民族的妇女都以裸露上身为美,裙子也穿得非常低,从怀孕三个月开始到孩子三岁哺乳期结束都要裸露乳房。  这里同时也是东南亚原始森林保护得最好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的后花园”。我们也准备去拍一些种植的罂粟,但走了100多公里都没有
期刊
我们在“佛七”活动的前三天到达雪窦寺,目的是游山玩水。来之前,有人告诉我,雪窦山风光旖旎,仙气缭绕,值得玩味。但是对此,我并无什么体会。与过去见过的名山相比,雪窦山还缺少很多诱人的东西。给我印象深刻的,倒是它的人文景观,因为它充满禅味。  我们是乘船到达宁波再转汽车进山的。走出宁波码头,来不及对宁波多看几眼,便被一拥而上的出租车司机包围了。“奉化去吧?蒋介石的老家!”“蒋介石的别墅,妙高台,去不去
期刊
我们一登上爱琴海航空公司的飞机,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从巴塞罗那飞往雅典是三小时的航程。到达雅典国际机场,蓝白相间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们开始寻找蓝天白水间的古今梦幻。  一、卫城碎片  车子进入市区,古老的雅典展露出沧桑的面容。没有高楼大厦,蜘蛛网般的电线交织在街道间。我们在酒店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亲近这座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参观卫城原本安排第三天上午,大家心情迫切,冒着似火烈日朝圣去了。卫城在希
期刊
滂卑故城在奈波里之南,意大利半岛的西南角上。维苏威火山在它的正东,像一座围屏。纪元79年,维苏威初次喷火。喷出的熔岩倒没有什么;可是那崩裂的灰土,山一般压下来,到底将一座繁华的滂卑城活活地埋在底下,不透一丝风儿。那时是半夜里,好在大多数人瞧着兆头不妙,早卷了细软走了;剩下的并不多,想来是些穷小子和傻瓜罢。城是埋下去了,年岁一久,谁也忘记了,只存下当时一个叫小勃里尼的人的两封信,里面叙述滂卑陷落的情
期刊
去年春上,鸽场的一位老友托人捎给我一对鸽子。这是闻名于世的美国落地王鸽,雪白的羽毛,黑宝石似的眼珠,红嘴红爪子,十分逗人喜爱。我们一家如获至宝,把它关在一个以前养鸡的小竹笼里。自此,我们夫妇一下班,儿子一放学,第一件事便是看鸽子,喂鸽子。我们像喂鸡一样,起初倒些米喂它,后来便只给它一些剩饭吃,当然少不了每天给它一碗水喝。  一天午饭,小儿子趁我装饭时夹了二块碎肉喂鸽子,气得我狠狠地掴了他一巴掌。倒
期刊
爆竹与过年,有着不解的缘分。《说文》中说:年,谷熟也。而传说中的“年”就是鬼怪,头上长角,凶猛异常:“年一到,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这“年”关如何才能过得去?爆竹轰!于是有了这习俗,把“年”赶跑,远离人间越远越好,天下太平。  说起年里的爆竹,便想起凡事的利弊。  世上原本没有鬼,鬼是我们臆想中的怪胎,有时搞不好,却会把自己弄成鬼。那年我们边塞承德,挺好一个小姑娘,红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