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一条无尽的路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首歌。
  生命有各种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首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泪。今天的酸楚在这歌的音符中,明天的黎明在这歌的余音里。在高原的军营里不管谁唱起这首歌,都是以泪洗面,情动昆仑。
  那是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
  我在高原所有的感觉都是从这支歌开始的,又从这支歌结束。我坚信数年乃至数十年以后,风吹长空,闪电驰过,我耳畔仍会有这歌声——
  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好地方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儿知道娘在三月花里把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
  我的眼前交替出现着两幅画面:在冰山雪岭间守卫国门的士兵和手扶家门思念儿子的母亲。高原军人同样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他们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有妻室儿女。但是,他们最思念的是母亲。母亲——娘,这是一个脸上刻满皱纹饱经沧桑但却使人青春焕发的形象;这是一支百唱不厌永远都不过时的歌;这是一个走到天涯海角都牵动着儿心的情结。
  我终于明白了这首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这么广。战士们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吃冰咽雪的时候,围着篝火唱;在国境线上单独执勤时,咀嚼着单调枯燥的日子唱;在被可恶的高山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望着天边遥远的星辰唱。
  爱在荒原入土,情在雪山闪烁。他们投入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
  唱歌的是黑脸大汉郭和奎营长,30岁刚挂零,可看上去皮肉粗糙,胡子拉茬,要比实际年龄大多了。此刻这位营长不在军营里呆着,却孤身一人出来顶着燥热的日头跪在唐古拉山中的一个山坡上,三叩首,两作揖,泪流满面。他在敬哪路山神?不,他在祭父。
  他的面前放着三碗特地做的高原风味饭菜:手抓羊肉、凉拌野葱、酥油茶。他举起酒杯,遥对家乡四川的方向,泪水涟涟地说:“爸,不孝之子和奎向您请罪。在您病重时,儿没有给您送一口水,端一碗饭,喂一片药。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三天,儿在遥远的西北高原上为您送行,愿您在天之灵,尝尝儿亲手做的这些饭菜——”
  温酒洒在了雪山上,郭和奎放声号哭。
  父亲于三天前因患胃癌病逝,家里曾连发三封电报催他回家,奄奄一息的父亲不见儿面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尽管郭和奎已经三年未回家了,也难以满足父亲这情理之中的要求。世界屋脊上这个军营的天地由他撑着,执勤任务压在肩,他追日赶月地忙还觉得时间少,哪能匀出探望父亲的空儿?父亲等不来儿子终于去了,他是睁着眼睛走的。后来,和奎得知,老人那双眼睛一直闭不了,入殓前母亲给他揉了又揉就是不合……
  郭和奎是个负债者,他欠父亲的情太多了,脚下的冻土地因而显得沉重。现在,这三种风味饭菜就能抵还得清吗?
  雪山上,郭和奎的哭声撞击着冰冷的雪峰,撞击着过路人的心!
  王宗仁,散文家,1939年出生于陕西扶风县,出版作品集30多部,主要反映青藏高原生活。曾获全国首届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全军文艺作品一等奖、第五届鲁迅散文奖等。代表作品有《藏羚羊跪拜》、《女兵墓》、《地球上的第一缕霞光》、《三条河在我桌头流淌》等。
其他文献
去过普陀山二次。  第一次,是挂着红领巾的青涩年华,我参加省铁联指宣传队,乘着火车沿着铁道线,到处演出,跑到舟山群岛;几个小伙伴在一个当地队友的带领下,偷偷从沈家门码头,溜到普陀山岛上去玩。  从那天起,这普陀山的佛陀、海水、沙滩,便成了我心中最珍贵、最纯净的一道风景。  第二次,是前几年专为一个好友的手术康复,去黄大仙的老家浙江金华还愿。我因在那里抽到了一支上上签,欢喜满满,便贪心起来,心想,干
期刊
史海钩沉,追顾往事,不能不想得很多:我离开故乡转眼已经20多年,又远在万里之外,许多情景还历历如同眼前。  在台州,不仅有佛教名山天台山,有国清寺,还曾经有日本曹洞宗的祖庭瑞岩寺——这是湮没的辉煌,是值得自豪的。我很想有机会在荒凉冷寂的古寺大遗址上走一走,洗涤心胸的俗尘。故乡对一个人的养育,也应该有传统文化上的丰富滋养。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一些文化古迹将不可避免
期刊
香港的那个凤凰,还有中央电视台加上报纸,一个月里媒体五花八门,几十家围着我采访,都问:那么早你咋会想到买个岛过把岛主瘾?我这是跳蚤咬肚脐自晓得,哪是岛主!捣乱的捣,一头猪的猪。为这个岛我没有太平过,自找的,自作自受。十几年风里雨里,天风海涛,死去活来,用原始人类的手法描划、制作、运输、安装,当代人类的方法赚钱、投入、奔走、忽悠,命都快丢了好几次。几千万下去,刻个“永久免费”看都不要看,走了。辛苦不
期刊
我沿着青青石板路,慢慢走着,生怕过重的脚步,踏碎了这里的宁静;也生怕走得太急,错过了细微的风景。  山里的空气很清新,一下车便迎来一种扑面的清爽,或许是这里的参天古木,或许是脚下潺潺的溪流,更或许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我缓缓走着,两边的树木年代已久,亭亭如盖,林间鸟语,更清脆悠远。  将至拐角处,有7座白塔,后面为唐代一行大师的衣冠冢。墓碑上有“一行禅师之塔”6个大字,两侧为一副对联“博览经史编著大
期刊
走海上天路  凌晨四点,天一片朦胧,地还在安睡,寂寥的虫鸣,一行人匆匆的脚步,打破了夜的宁静。  我们乘车前往普陀山旅游。天色渐亮,我坐在靠窗旁,看远山,山头云雾缭绕;瞧蓝天,蓝天泛着白云朵朵。依着窗外的朦胧,心也跟着朦胧起来,朦胧中,朝霞漫过车窗,映红了车内孩子们的脸。高速路两旁是挺拔的白杨树。眼前正是精致的江南水乡,格子状水塘稻田,青瓦房屋,郁郁葱葱气节斐然的竹子,众多的叫不出名的绿色植物,满
期刊
曾经在它石佛前的树丛里蹒跚学步,小手摘下一叶绿荫,那绿荫庇护我走过了风风雨雨;曾经在它山风里入梦,柔柔梦境里,有父母的笑容和亲切呼唤;曾经在它山崖石阶上行走,一步接一步,每一步飞出一个梦想,一日又一日,深入心扉,拂也拂不走……  它,就是上虞峰山道场。  熟稔、亲切的上虞口音,此时,在杂志社的会议室此起彼落,几位白发苍苍的上虞春晖中学学子,相约前来,他们在深圳居住,曾是父母亲的学生。常年来,一直对
期刊
2012年10月28日,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后,顺便拜谒新昌大佛,感触颇深。只是二年前,我就来过,却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想来主要在于那时心不在焉,今日却上了心。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上了心,这事就留在心里;不上心,这事就成了过眼云烟。  进了山门,导游让回过头看韦陀。这位韦陀将手中的兵器指向地面,明示这里的寺庙只许云游的僧人借餐,不可住宿,导游说,韦陀双手横端兵器,才许外来僧人吃饭和住宿。这韦陀是个伙
期刊
有人说,到杭州而不到灵隐,如入宝山空手回。尽管我经常来杭州,但每次来仍要去灵隐拜访一番。这次重来,也不例外。  天还未亮,我与一个同伴就搭头班车上灵隐了。想不到灵隐寺大殿还不到开放时间,因此我只好在寺前寺后,寺左寺右,从“咫尺西天”到“东南第一山”,从“一线天”到“翠微亭”,从“冷泉亭”到“壑雷亭”,上上下下,游览一番。一直到我们离开,大殿还没有开门。我看寺门前一副对联写道:“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
期刊
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别人向往的杭州佛教圣地,如灵隐寺、飞来峰、烟霞洞等等,都是世人倾慕已久,游览必去之地;可偏也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去过N次,写过若干篇,今天腻得无法再生灵感的地方。  这次写浙东佛教旅游线上的杭州,这么熟悉的地方,我却才思枯竭,摇笔无力,我的手傻傻摆在键盘上,脑子绞得干巴巴的发木……  花坞!当郁达夫写的散文《花坞》,跃入眼帘间,那熟悉且亲切的地名,竟让我荷尔蒙骤
期刊
一个温馨的午后。  花园里,阳光在闪烁,鸟儿在歌唱,美丽的康乃馨在静静地开放……这就是我呱呱坠地后初始记忆中的家园。  那是西湖边一栋二层青砖的小楼前,深深浅浅怒放的康乃馨中,飞舞着剪一头童发、装满脑袋好奇的我。那一片百多平米的花海,给予了我生命最欢乐的时光:清晨,姐妹们围聚在花前的小石桌上画花儿;傍晚,从里屋浴室水笼头上,接一根长长的橡胶管,我们拖着管子满院子跑,争抢着给花树浇水,边浇水、边嬉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