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建筑能耗惊人
建筑物运行能耗是建筑物的主要耗能项,而公共建筑的运行能耗尤其惊人。以北京市为例,据该市有关部门对54家市、区政府机关2004年的能源消费调查表明,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年耗电量约为80千瓦时至180千瓦时,是居民住宅的3至6倍,人均年耗电量是居民的7倍;行政机关年人均用能1.8吨标准煤,是全市人均生活用能0.47吨标准煤的4倍,怎样堵住公建耗能“黑洞”?
在建筑节能领域,以“打造超低能耗绿色示范楼”为目标的一些节能实验楼尽管节能效果很好,但整个示范楼造价不菲。这种改造方式显然不符合当前我国目前在节能改造方面待改造数量大、资金又较紧张的现实。被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人罗伯特?沃森称为中国“绿色建筑的旗舰”的科技部玉淵潭南路建筑环保办公楼也许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德国《世界报》对该楼的节能方式作了详细报道。
经济适用的公建节能典范
“我们的新建筑没有采用任何新发明或价格高昂的技术。”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国雄介绍说,在经过两年的测试之后,现在他可以告诉公众这样一个结果,与同类建筑相比该建筑可节省能源72.3%%。此外,为节能技术额外花费的400万元人民币在7年后就可收回成本。
这个示范楼究竟是如何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实现节能的呢?在国家科技部办公楼屋顶花园下面的9层会议室内,参观者找不到一个电灯开关。看到客人们无计可施,杨国雄笑了。事实上,电灯开关位于该楼一楼的电脑控制中心。从那里对顶层的电灯进行控制,一旦光线变暗,它就会自动打开。“窗外飘过一片云就足够了,只要它遮挡了光线,灯就会开启”,传感器会向控制室报告当前各个房间的明亮度,由控制室掌控着整幢楼的供暖、采光和供水。
这幢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智能大楼可供500名办公人员使用。它位于北京市区玉渊潭南路,在两座高楼之间。从外观上看,这幢由中美合作建于2002年、已进行了两年测试的试点建筑似乎就是一幢毫不起眼的办公大楼。但在其内部,参观者却处处都能看到考虑周全、整齐划一的节能技术。中国希望未来能够将其在整个中国推广。
亟需更多公建走上经济适用节能路
北京急需此类尝试,各地亦是如此,因此组织各省的建筑工程师来参观这一“绿色建筑”。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增长像中国这样迅速,中国大都市的数量每年都会增加。目前这些大城市消耗的电、水以及取暖和制冷所需的能源是欧洲城市的好几倍。眼下北京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
该楼节能的成功是以十几种得到验证的中外环保建筑方法为基础的。该建筑屋顶覆盖有810平方米的绿化,并配有太阳能集热器和可用于水循环的雨水接纳设备。利用空调设备排出的热量大楼可在一小时内完成换气。地下室的水池可在夜间制冰并用于空调设备。电梯则会根据乘梯者的数量调节能耗,并与电脑控制中心联网,由两个“大楼管理员”监控。室内温度长年保持在24摄氏度。由于采用了良好的隔热建筑方式,即便是为了测试而在冬季休假期间有8天没有供热,在室外温度只有零下10摄氏度的情况下室内温度也只下降了几度。另外大楼每年可节水1万立方米,而其他办公大楼的用水量是其7倍。
这一节能建筑由中国人建设完成,也是十几所美国大学和研究所与中国众多著名科研机构在两国官员倡导下合作的成果。在完成电脑模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参与了建设。例如,大楼的窗框就是由德国人提供的。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人罗伯特?沃森称其为中国“绿色建筑的旗舰”。业内人士指出,在能源紧张、公共建筑能耗惊人的中国,亟需更多公共建筑走上经济适用的节能之路。
建筑物运行能耗是建筑物的主要耗能项,而公共建筑的运行能耗尤其惊人。以北京市为例,据该市有关部门对54家市、区政府机关2004年的能源消费调查表明,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年耗电量约为80千瓦时至180千瓦时,是居民住宅的3至6倍,人均年耗电量是居民的7倍;行政机关年人均用能1.8吨标准煤,是全市人均生活用能0.47吨标准煤的4倍,怎样堵住公建耗能“黑洞”?
在建筑节能领域,以“打造超低能耗绿色示范楼”为目标的一些节能实验楼尽管节能效果很好,但整个示范楼造价不菲。这种改造方式显然不符合当前我国目前在节能改造方面待改造数量大、资金又较紧张的现实。被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人罗伯特?沃森称为中国“绿色建筑的旗舰”的科技部玉淵潭南路建筑环保办公楼也许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德国《世界报》对该楼的节能方式作了详细报道。
经济适用的公建节能典范
“我们的新建筑没有采用任何新发明或价格高昂的技术。”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国雄介绍说,在经过两年的测试之后,现在他可以告诉公众这样一个结果,与同类建筑相比该建筑可节省能源72.3%%。此外,为节能技术额外花费的400万元人民币在7年后就可收回成本。
这个示范楼究竟是如何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实现节能的呢?在国家科技部办公楼屋顶花园下面的9层会议室内,参观者找不到一个电灯开关。看到客人们无计可施,杨国雄笑了。事实上,电灯开关位于该楼一楼的电脑控制中心。从那里对顶层的电灯进行控制,一旦光线变暗,它就会自动打开。“窗外飘过一片云就足够了,只要它遮挡了光线,灯就会开启”,传感器会向控制室报告当前各个房间的明亮度,由控制室掌控着整幢楼的供暖、采光和供水。
这幢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智能大楼可供500名办公人员使用。它位于北京市区玉渊潭南路,在两座高楼之间。从外观上看,这幢由中美合作建于2002年、已进行了两年测试的试点建筑似乎就是一幢毫不起眼的办公大楼。但在其内部,参观者却处处都能看到考虑周全、整齐划一的节能技术。中国希望未来能够将其在整个中国推广。
亟需更多公建走上经济适用节能路
北京急需此类尝试,各地亦是如此,因此组织各省的建筑工程师来参观这一“绿色建筑”。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增长像中国这样迅速,中国大都市的数量每年都会增加。目前这些大城市消耗的电、水以及取暖和制冷所需的能源是欧洲城市的好几倍。眼下北京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
该楼节能的成功是以十几种得到验证的中外环保建筑方法为基础的。该建筑屋顶覆盖有810平方米的绿化,并配有太阳能集热器和可用于水循环的雨水接纳设备。利用空调设备排出的热量大楼可在一小时内完成换气。地下室的水池可在夜间制冰并用于空调设备。电梯则会根据乘梯者的数量调节能耗,并与电脑控制中心联网,由两个“大楼管理员”监控。室内温度长年保持在24摄氏度。由于采用了良好的隔热建筑方式,即便是为了测试而在冬季休假期间有8天没有供热,在室外温度只有零下10摄氏度的情况下室内温度也只下降了几度。另外大楼每年可节水1万立方米,而其他办公大楼的用水量是其7倍。
这一节能建筑由中国人建设完成,也是十几所美国大学和研究所与中国众多著名科研机构在两国官员倡导下合作的成果。在完成电脑模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参与了建设。例如,大楼的窗框就是由德国人提供的。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人罗伯特?沃森称其为中国“绿色建筑的旗舰”。业内人士指出,在能源紧张、公共建筑能耗惊人的中国,亟需更多公共建筑走上经济适用的节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