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 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hing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最新消息,今年年底前,地铁亦庄线、房山线、昌平线、大兴线和地铁15号线5条新线路投入运营。随着这些新线路的开通,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将达到300公里,到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最初的20多公里的单条线路,发展到现在已经开通运营的9条线路,运营里程230公里。目前,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多达11条,线路总长近300公里,车站180座。
  40多年来,北京的地铁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老百姓出行的绿色交通方式。你可以住南城的方庄,早晨8点起床坐地铁到CBD上班,下班后也敢约上老婆,去北城边上已属昌平区的天通苑龙德广场撮个小饭,看场电影,然后悠哉游哉地坐着末班车回家。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随着越来越多地铁线路的开通运营,地铁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出行效率的提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40年,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
  我们的父辈都记得,北京当年可是全国第一个通地铁的城市。而这个全国第一却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仅有两条地铁,地铁真正地快速建设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新时代的经济法则,确立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地下轨道交通路网的健全密不可分,作为定位世界级城市的北京,必然不会落伍。
  早在1969年的国庆节,中国第一条地铁就已经通车运营,一期工程从北京站到古城站,后延长到苹果园站,全长23.6公里。1984年国庆前夕,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到2000年,一号线东延,从苹果园到八王坟站,全长增加至30.44公里;2003年,13号线和八通线陆续开通;2007年,贯通南北城的5号线开通;2008年奥运前夕,奥运专线(8号线一期)、10号线、机场快轨同时开通试运营,当年北京地铁客流量达到了12亿人次;2009年,京港地铁4号线的开通,给北京地铁带来了新经营方式的启发。
  多年“摊大饼”的弊端凸显,路越修越宽,越宽越堵。堵车,已经成为北京等大都市最头痛的市政难题。北京开始迅猛发力,2015年,无疑将成为北京交通年。这一年,北京市要实现总长561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的宏伟蓝图。“561”,这个数字意味着今后北京市民出行,四环以内平均步行一公里,即可到达地铁站。5年后,北京将建成19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达到561公里,日运输旅客最高将达到1200万人次。这一数字将使北京有望超越纽约,成为全球地铁线路总长最长的城市。届时,轨道交通线网换乘站将达74座,其中包含已运营的19座换乘站,而新线换乘站将达55座。
  
  地铁,让拥堵变通途
  “我说,你到哪了?还来不来了?一大桌子人,就等一个,你也好意思?”
  “要不你们哥儿几个先吃吧,我这儿不又堵路上了嘛,半拉钟头了,蹭了10米都没有!”
  这段对话,想必在北京生活的人都不陌生。邻居家的阿姨,看了半年的小外孙子,临走撂下一句话,“这北京啊,要我说,是最不适合人呆的地方。”
  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私家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给北京带来了沉重的交通负担,“塞车”已成为北京人生活中的“家常菜”,几乎每个人出门前都会给途中塞车所消耗的时间作出一定的预留量。有了地铁,人们出行前对目的地距离的衡量标准,将发生彻底改变。
  就在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回应媒体质疑北京近些年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是失败的,同时表示北京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李秉仁表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北京市每天公共交通的出行量是2000万人次,其中地面公共交通是1500万人次,地铁500万人次。他认为,解决北京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北京地铁建设速度的加快。
  现实确实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北京小汽车低于5公里的短途出行,达到了全部出行的44%;到2015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可能达到700万辆,大大超过路网的最大容量;如果不控制和引导,5年后的平均车速将低于15公里/小时,拥堵指数达到9.5以上。指数9.5是什么概念?0是路上畅通无阻,10其实就是停车场。换句话说,5年后的北京,交通将彻底瘫痪,跟停车场没多大区别。
  5年后,四环内的人们步行一公里就能找到地铁站,无论是去金融街上班还是去北京西站赶火车,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线将保证您一路畅通,不必忍受堵车的痛苦。届时,轨道交通将承担整个公共交通体系运量的50%,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也将提高到45%以上。
  5年后,将会出现两个北京,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地上的北京繁华依旧,向世界展示它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地下的北京人流如织,561公里的地下轨道网几乎贯穿北京的重要聚集区。地铁,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
  
  地铁,让交通更顺畅
  今年9月7日,北京市交管局宣布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50万辆之后,9月17日,一场绵绵秋雨已让北京各条道路引发“感冒”,市区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超过140条,超过了今年年初因大雪造成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其情形堪比2001年12月7日的雪后大堵塞,而当时,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不过100来万辆。
  “首堵”的威名的确具有震撼力,一场小雨再次检验出北京交通的脆弱与不堪一击。正常天气下,早晚高峰拥堵已经让这座城市不堪重负,如果加上一点恶劣天气的影响,恐怖的拥堵状况更会让你抓狂。9月17日那天,笔者就亲身体验了雨中等待迟来将近一个半小时公交车的滋味儿。而据有关媒体报道,当天下午3点半一辆68路公交车从厂桥出发,晚上8点半才到六里桥,13公里路走了5个小时。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每天平均上下班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为40分钟,居全国之首。虽然北京作为世界性大城市,堵车已是家常便饭,但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交通拥堵会越来越严重,市民在上下班路上消耗两三个小时都有可能。“治堵”已经刻不容缓。
  北京的交通拥堵,是由于长期以来在老城上面建新城,导致就业机会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大量工作人口不得不到郊区居住,激起城郊之间的交通大潮。
  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认识到单中心城市结构之弊,提出重点发展新城的战略目标。但近年来,北京的就业功能仍是通过拆迁改造向中心区集中,居住功能仍是通过城市扩建向郊区蔓延,大规模跨区域的交通就这样被一如既往地制造出来,终致北京的交通被调侃为“一天只堵一次,从早堵到晚”。
  当今,世界各国城市道路均具有行车、停车、行人等多种功能,无法实行城市化、汽车化时代的交通需要。要想有效地解决路车矛盾,只能让道路具备一种功能——就是行车。如果连正常行车都解决不了,那就只有一个办法,让地下承担地上的部分职能。于是,发展地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的必然选择,地铁稳定快速,不受任何气候条件影响,是目前最安全,最能保证时间效率的大容量快速运载模式。
  
  地铁开通,改变出行方式
  家住京城北部最大的经济适用房社区天通苑的李先生,在13号线开通的时候刚刚买了新车,然而经常被堵在路上出不来进不去。天通苑是北京郊区的著名堵点,路况复杂,私家车多,公交车也多,经常是双向拥堵。明明能远远地看见公司的楼,就是过不去,死死堵在路上,半个小时往前挪了一个车身,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李先生向笔者描述了印象最深的一回堵车,“有一天,我爱人开车上班,我坐轻轨,她7点半出门,我8点半出门。结果我到立水桥准备上城铁的时候,她还在东小口那堵着呢。那会儿都希望有辆自己的小车,上下班代步,周末全家出去游玩啥的也方便,谁知道这么堵。一提这堵车啊,满脑门子官司。”
  2007年5号线开通的时候,李先生义无反顾地把车卖了。现在守着双线地铁,上哪儿都是两块钱,最关键的是不担心堵车,不用在车里生闷气,影响一天的工作心情。在5号线开通的第一天,李先生第一次骑着自己的自行车上班了。从家里出发,10分钟左右就能到地铁站,然后再坐地铁。这样用在上班路上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而且骑自行车和公交车不冲突,根本没有堵车的情况。
  跟李先生直接卖车不同,很多有车的市民把车停在车库里,改为坐地铁上班。私家车由原来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休闲娱乐工具,只有周末游玩的时候才开出去。地铁票价降为2元以后,大大减少了市民出行的交通成本,对于车主而言,坐地铁上下班还可以减少汽车养护的费用,节约燃油花费。
  地铁5号线开通之后,有车族和准备购车的消费者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更多的有车族选择将车停放在地铁沿线附近,换乘轨道交通,而一部分私家车的潜在消费者也会因此暂停购车计划。
  
  省下时间,享受美好生活
  地铁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它将一批人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白天,将郊区的人们汇聚往市中心。傍晚,又将市中心的人们遣散至各自的栖身处。每时每刻,都会承载着大量人群快速转移,北京也因此成为中国地铁单日运载量排名位列前茅的城市之一。
  地铁是时间的一份刻度。不会因为下雨或堵车而拉伸时间的线条,而是严谨地遵照着站与站之间距离与用时的线性关系。经10多次缩短高峰发车间隔后,目前的市中心运营地铁线路早高峰发车间隔已经缩短到最大设计极限的2分钟,印象中大300路的排队出发,终于在地铁中上演,1、2号线地铁也成为全世界最小发车间隔的地铁。
  每一条地铁线路的开通,都会给一个区域和沿线百姓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地铁也成为众多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
  地铁4号线的开通,对每天要挤两个小时公交车远途上班的小刘来说,不仅是出行的方便,更是生活质量的改变。
  小刘所在的公司管理严格,早上8点必须准时打卡。所以每天早上5:30,天还没亮就要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她就要冲向公交车站先坐上6站地,再换一趟公交,下车后再走一站多地,才能到公司。提起每天上班的辛苦,小刘满腹抱怨,“由于时间很赶,早饭全是在路上解决,一般是在路边摊买两个包子边走边吞,时间长了胃就开始不舒服。而且睡眠也严重不足,经常是睡眼惺忪,打着哈欠进公司,精神状态很不好。”
  “地铁开通之后,我每天6点半起床,先在小区跑上一圈,回家冲个晨澡,吃两片烤面包喝一杯咖啡,然后再出门坐上地铁,30分钟后我容光焕发地出现在办公室里,开始一天的工作。”
  地铁开通后带来的生活改变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相约地铁,寻找下半生的幸福
  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给地铁涂上一抹年轻和浪漫的色彩,而它并非唯一用地铁来表现城市及人们生活的影片——韩国影片《触不到的恋人》中,两个人在地铁站相遇,他一往情深地凝望着她,她却挽着另一个男子跳上地铁,呼啸而去。日本影片《失乐园》中,地铁是男女主角幽会的场所。而在伦敦的地铁,列车滑动门的一次偶然开合,便构成了对于女主角海伦命运的两种假设。
  此时,地铁中,无数人来去匆匆,然而又充满无数可能。地铁幽深的轨道,一次次滑入黑暗又重归光明,让人仿佛暂时离开日常的生活。地铁对很多人来说,仿佛日常生活的一个出口,成为人与人相遇的最好场所。
  每天有近两个小时要耗在黑暗、密闭、拥挤的车厢里,大量的小白领们平日工作繁忙,却少于应酬,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于是,地铁也就成了红男绿女寻找另一半的绝佳场所。君不见各大门户论坛,隔三岔五就会有网友发动一次人肉搜索:内容无非是某男见到某女,觉得某女也在冲他暗送秋波,但苦于没鼓起勇气,怕被人家拒绝了尴尬,拿着名片的手竟一直窝在裤兜里没敢拿出来。直到那姑娘下车,才疯了一样详细记录下人家的穿着打扮、相貌举止、拿什么牌子的手机,甚至脸上有颗痣都能说出来,俨然是一份寻人启事。未曾料到,网络响应者众多,纷纷支招,还有人以女孩的口吻回帖,一时间出现了近百个地铁女孩。
  网上的帖子固然可以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然而身边一位朋友的真人真事着实令我感慨。朋友田先生家住通州,在上地一家知名IT企业上班。单程距离65公里,要不是这数字,还真不知道北京有多大。每天早晨八通线倒数第二站,以舍生取义、饿虎扑食般的劲头才能挤上地铁,每到一站人就增加一层,且中途几乎只上不下。等换1号线时,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出一身透汗。1号线转乘10号线,10号线改换13号线,才能到距离公司最近的地铁站。下了地铁,胜利在望,再走上10分钟就到了!4次换乘,几乎都是人流量最大的站点,每次都是从一个拥挤走向另一个拥挤。可就在这拥挤而嘈杂的地铁车厢里,人家找到了自己的老婆,而且婚礼接亲的过程也让人咋舌,居然是坐地铁去接的。
  至于详细的认识过程,老田一直不肯说,只是依稀透露一二。其实,在北京,每天上下班需要换4条地铁的人绝对不少,但能像他一样,能“换”出个老婆来的,却为数不多。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已然是最快捷的交通方式了,但也是分外煎熬。话说两人都是通州人,每天清晨老田上车坐过几站后,才能看见“老婆大人”上来,恰巧她在中关村上班。敢于住北京最东边,在北京西北角上班的人终究还是少数,大浪淘沙,最后就剩下他和“老婆大人”还在地铁上继续坚持。一来二去,两人混了个脸熟,每次见面都点个头,有了个上班的地铁旅伴。两个小时的车程竟变得短暂,经常还没聊够就已经要下车了。从偶遇到蓄谋相约,地铁为媒,两人终于修成正果。
  
  拥有地铁的城市方可称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东京、纽约、巴黎……这些国际化大都市,无不以地铁的时速前行。从吃穿住行到文化娱乐,从学习工作到发展经济,无不打上轨道经济的印痕,体现出城市经济最高速的姿态。地铁线路的延展无疑拓展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改变着我们的空间感和距离感,扩大了我们的生活半径。
  你可以住在石景山,在CBD上班,下班了却去方庄美食街撮饭,酒足饭饱后再班师回朝。地铁网络的便捷,虽说不上是日行千里,却也四面八方任我行。速度迅捷为的是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停下来,享受生活。
  如今,北京的地铁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我们可以想象,5年后的北京会是何种景象。561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总长,将会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镜头一:小A没带家庭作业,老师问他原因,他理气直壮地回答:“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时,没将作业本放进去,这不能怪我。”  镜头二:下课铃声响过之后,几个负责打扫班级卫生区的男同学挥舞着扫帚走出教室。来到卫生区,他们发现有一堆垃圾,几个人商量了一下,趁老师不注意,悄悄把垃圾扫到了隔壁班级的卫生区中,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了。  镜头三:自习课上,大家都在安静看书学习,小C却旁若无人地在教室中随意说话、走动。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京城土生土长的树种  1958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家住水利电力部宿舍,那是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冰窖胡同的由许多四合院组成的昔日王府公卿大院。大院最后的院落有好几株长势甚盛的枣树。那茵茵的绿意、脆甜的大枣,给我这个刚从东北来京城的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大院的北门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东门在一个半截通道里毗邻。系着红领巾,花两分钱即可进入红垣碧瓦、叠翠荫翳的公园。细瞧那虬枝劲节、邃密苍郁的成片侧柏、油松(
北京苏联展览馆(现在的北京展览馆)是建国以后、50年代初期北京建设的最大的现代化大型建筑。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一边倒”外交策略。当时的中苏关系,只能用一个“铁”字来形容:管苏联叫“老大哥”。为了使苏联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变得更加完美,加强对苏联的正面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北京苏联展览馆,就是苏联加强对华宣传的手段之一。当时除了北京以外,上海也建了一个上海苏联展览馆。  北京苏联展览
语文课上,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我突然发现馨生气地转过身去,拿起后面同学的文具盒使劲地摔在了桌子上。我真想狠狠地批评她不专心听讲,转念一想,这个孩子常常与同学产生矛盾,我再这样批评,一定会让她和同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怎么样才能做到既教育她,又不太伤害她的自尊心呢?我灵机一动,说:“馨,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请你过来,今天老师觉得自己很辛苦,想找到一名同学做助理。你愿意吗?”  有的孩子问:“老
那天去紫竹院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汽车经过西直门,我望着街北残存的老店铺,西直门拆除已经40年了,一种对古建的思念油然而生,往事像幻灯片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心头。  笔者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西直门,因为西直门外有动物园、颐和园,热闹非凡。那时我又爱看小人书,古代的大将军守卫城门,与来犯之敌将通名报姓,双方交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就是在城门口。记忆里,西直门永远都那么庄严雄伟,一砖一瓦彰显着泱泱大国统一
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时间,对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型来说,显得短暂而珍贵。此段时间的文化转型速度之迅猛,在某种程度看,已经超越了自身的范围。正是由于这种超越,使审美
2010年9月25日,由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演艺集团主办,由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承办,由北京市杂技学校(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异联商务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杂技团“建团60周年系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