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此文通过对吴让之《吴均帖》的简单赏析,对吴让之的作品的艺术风格及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其书写的艺术价值。从而对吴让之的书作的特点和其艺术的风格的形成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吴让之;艺术风格;用笔;结构
1.吴让之生平
吴熙载生于1799年,于1870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为了避穆宗载淳名讳改字让之,又叫做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在篆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2.《吴均帖》的用笔特征
篆书发展到清代,在碑学的影响下,通过邓石如、吴让之等众多书家的继承和创新,重新焕发了篆书丰富的艺术风貌,让篆书在清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篆大多中锋用笔,但这里的中锋用笔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在书写的时候中锋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侧锋用笔也是偶尔可以出现的,这样可以使作品的用笔看起来更加灵活。从吴让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用笔时而正时而侧,时而转时而折,时而粗时而细。
直线在汉字中占据了较大的书写比例,所以在书写中比较重要。在《吴均帖》中,短的直线和长直线略有不同:短直线并不是绝对的直,大部分的时候都要带一点弧度。这样的笔画在此帖中多次出现,使字的结构更加有张力感,如果全都是笔直的线的话,就会显得呆板。还有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短横都是要有弧度的,要结合整个字的结构来书写,有的时候加了一点弧度反而会使这个字变的软弱无力。长直线在《吴均帖》中几乎没有带弧度的,长直线就像一颗大树的主干,支撑整个字,所以要挺拔有力。初学者在写的时候可以尽量将横竖写长,增强手的稳定性。
《吴均帖》中起笔主要是圆笔,虽然篆书发展但清代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相比于楷、隶、行、草等书体来说,变化还是最小的,因为篆书主要是逆锋起笔,这种逆锋起笔的方式使得起笔的形状大多都是圆的,无论是横画还是竖画
方笔写出来一般都会比圆笔显得更加挺拔,有力。但是在篆书中过分使用方笔,像《始平公造像记》中的方笔势必会影响线条的厚度和篆书温润流畅的视觉效果。在本帖圆笔的基调下偶尔打破特定的用笔习惯让人眼前一亮。收笔和起笔相比起来自然要随意自然的多了,没有复杂的逆锋、裹锋的动作,但是这种随意自然肯定不能太过于多,要在自己的控笔范围内。
转折在汉字构成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就像人的关节一样,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转笔就是毛笔在原来行进的方向上发生改变,就像写完横不另起一笔再和下个笔画的衔接的地方,这种笔画就应该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要一气呵成,笔锋要始终处于中锋状态。
折笔在《吴均帖》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这种笔画也是上面说的用笔的灵活性、书写性的表现之一。转和折的不同之处在于书写的节奏不同;转笔的书写节奏相对的比较缓慢但是流畅,而折笔则比较果断,在行笔方向上突然改变,所以就是通常所謂的“圆转”和“方折”。和上面讲的方笔一样,凡事都不能绝对,这里的折笔也不能做的太过于方,否则写出来棱角分明,不复合一般篆书审美。
“转”和“折”结合起来也是本帖的一特点。就是说在一个转折的地方同时用到转和折,虽然两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在《吴均帖》中却变得协调,富有美感。这种特点就是所谓的“外方内圆”。
3.《吴均帖》的结构特征
纵观各种书体,字形都有各自的特征,楷书方正,隶书扁平,而篆书字形则是取纵势,因此大多篆书呈长方形。秦篆《峄山刻石》的宽和高比例大概在4:6左右,而本帖的比例和它相比要略大,所以字形更加修长。这是清代篆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因为结字的不同和前后左右字的和谐,所以处理字的方法也有所差异,比如最后一个字“日”因为在文章末尾,又是笔画简单的字,写长会显得松散,所以要压扁加粗让它和谐。所以在书写的时候要因字立形,不能被固有的框架所束缚。
结论:
吴让之是清代篆书开创者之一,《吴均帖》是其晚年成熟代表作品,用笔圆润流畅,线条遒劲富有弹性提按变化明显;结构更是修长飘逸,这本帖正适合初涉篆书者学习。学习篆书好处颇多,用笔方面至少会有许多帮助,对写隶书更有帮助。任何书体线条的中段加一些篆书笔意都是可以的,既让线条看着不弱又显得饱满。
关键词:吴让之;艺术风格;用笔;结构
1.吴让之生平
吴熙载生于1799年,于1870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为了避穆宗载淳名讳改字让之,又叫做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在篆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2.《吴均帖》的用笔特征
篆书发展到清代,在碑学的影响下,通过邓石如、吴让之等众多书家的继承和创新,重新焕发了篆书丰富的艺术风貌,让篆书在清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篆大多中锋用笔,但这里的中锋用笔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在书写的时候中锋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侧锋用笔也是偶尔可以出现的,这样可以使作品的用笔看起来更加灵活。从吴让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用笔时而正时而侧,时而转时而折,时而粗时而细。
直线在汉字中占据了较大的书写比例,所以在书写中比较重要。在《吴均帖》中,短的直线和长直线略有不同:短直线并不是绝对的直,大部分的时候都要带一点弧度。这样的笔画在此帖中多次出现,使字的结构更加有张力感,如果全都是笔直的线的话,就会显得呆板。还有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短横都是要有弧度的,要结合整个字的结构来书写,有的时候加了一点弧度反而会使这个字变的软弱无力。长直线在《吴均帖》中几乎没有带弧度的,长直线就像一颗大树的主干,支撑整个字,所以要挺拔有力。初学者在写的时候可以尽量将横竖写长,增强手的稳定性。
《吴均帖》中起笔主要是圆笔,虽然篆书发展但清代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相比于楷、隶、行、草等书体来说,变化还是最小的,因为篆书主要是逆锋起笔,这种逆锋起笔的方式使得起笔的形状大多都是圆的,无论是横画还是竖画
方笔写出来一般都会比圆笔显得更加挺拔,有力。但是在篆书中过分使用方笔,像《始平公造像记》中的方笔势必会影响线条的厚度和篆书温润流畅的视觉效果。在本帖圆笔的基调下偶尔打破特定的用笔习惯让人眼前一亮。收笔和起笔相比起来自然要随意自然的多了,没有复杂的逆锋、裹锋的动作,但是这种随意自然肯定不能太过于多,要在自己的控笔范围内。
转折在汉字构成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就像人的关节一样,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转笔就是毛笔在原来行进的方向上发生改变,就像写完横不另起一笔再和下个笔画的衔接的地方,这种笔画就应该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要一气呵成,笔锋要始终处于中锋状态。
折笔在《吴均帖》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这种笔画也是上面说的用笔的灵活性、书写性的表现之一。转和折的不同之处在于书写的节奏不同;转笔的书写节奏相对的比较缓慢但是流畅,而折笔则比较果断,在行笔方向上突然改变,所以就是通常所謂的“圆转”和“方折”。和上面讲的方笔一样,凡事都不能绝对,这里的折笔也不能做的太过于方,否则写出来棱角分明,不复合一般篆书审美。
“转”和“折”结合起来也是本帖的一特点。就是说在一个转折的地方同时用到转和折,虽然两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在《吴均帖》中却变得协调,富有美感。这种特点就是所谓的“外方内圆”。
3.《吴均帖》的结构特征
纵观各种书体,字形都有各自的特征,楷书方正,隶书扁平,而篆书字形则是取纵势,因此大多篆书呈长方形。秦篆《峄山刻石》的宽和高比例大概在4:6左右,而本帖的比例和它相比要略大,所以字形更加修长。这是清代篆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因为结字的不同和前后左右字的和谐,所以处理字的方法也有所差异,比如最后一个字“日”因为在文章末尾,又是笔画简单的字,写长会显得松散,所以要压扁加粗让它和谐。所以在书写的时候要因字立形,不能被固有的框架所束缚。
结论:
吴让之是清代篆书开创者之一,《吴均帖》是其晚年成熟代表作品,用笔圆润流畅,线条遒劲富有弹性提按变化明显;结构更是修长飘逸,这本帖正适合初涉篆书者学习。学习篆书好处颇多,用笔方面至少会有许多帮助,对写隶书更有帮助。任何书体线条的中段加一些篆书笔意都是可以的,既让线条看着不弱又显得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