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物与作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9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作品的本源》核心是:艺术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这个问题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有很多哲学家在思考,并且已经有了很多的解释和结论。而海德格尔却从新的立场上使用新的方法作出了解释和解答。这新的立场是存在主义,而新的方法则是现象学。
  【关键词】:艺术本质;艺术作品;物因素
  一、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
  作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一生著作丰富,他试图通过其后期代表作之一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建立其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文艺美学的根基。“本源”作为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突破了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单纯被感受、被体验的审美对象的局限空间。海德格尔提出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等地互为本源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通过艺术而存在。而艺术这一第三者的存在才是艺术作品的真正本源,如此一来海德格尔的研究就不可能从传统的角度如作品形式的构成、或是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思路等沿着发生学的研究方法路线走下去。艺术与艺术作品互为本源,艺术作品的本源来自于艺术的本质,而艺术的本质蕴含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而同时又是艺术家使作品成为了艺术品,这一切的共同来源就是“艺术”。
  二、艺术的本质
  一直以来,西方诗学 、美学和艺术哲学将艺术的本质作为一个根本的问题进行着不懈的的追问,如今,“反本质主义”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者们彻底的否定了这一曾经立足的根本。然而理论本身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属性,因而这一反向运动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延续。寻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通常美学研究艺术的本质,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广泛的艺术作品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特征,用逻辑方法总结出艺术的定义。但就事先不知道艺术是什么而言,无法把物、日常器具和艺术作品分离开来。二是从一個更高的概念推演出艺术的概念。然而“这种推演事先也己经看到了那样一些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必然足以把我们事先就认为是艺术作品的东西呈现给我们”。[1]以上两种寻求“艺术之为艺术”的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都是“自欺欺人”。海德格尔认为让艺术作品“是其所是”与“如其所是”的东西才能成其为“艺术本质”。艺术作品是个物品,一幅挂在墙上的名画,就像其他一样挂在墙上衣帽,都是“自然现存”的。海德格尔是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必然的“现实性”出发,追寻作品的“物因素”②,从而试图见出作品的作品存在。作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主导性问题,追究艺术作品的“物性根基”构成了研究的方向:从“物”到作品。
  三、物与作品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物品被区分为三种,“纯然物”、“器具”、和“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除了作为具有“物的属性”的一种存在的物品,还要具备能使其成为艺术作品的其他属性。由此看来,艺术作品是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属性的一种物品。为了进一步明确艺术作品的“物”的因素,海德格尔分析了流行的三种物的概念。第一,物作为特性的载体。[3]就好比是一块花岗岩,它坚硬、沉重。我们能发觉这块岩石的所有因素。把它们当做这块岩石的识别特征。第二,物是各种感觉的复合体。人与物首先产生存在关系,进一步才是认识。④比如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汽车声、敲门声,而不是“纯粹”的声波、空气的振动。“物本身要比所有感觉更切近于我们”,换言之,“抽象地听”是不存在的。⑤物是“感觉的复合体”,但这一概念并没有把握到“物的存在”。第三,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海德格尔认为这一“概念机制”适用于包括纯然物与器具的任何的“物”,当然也包括艺术作品。⑥“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深入而持久地怀疑,这些概念在关于艺术和艺术作品的谈论中能有什么把握能力”。器具和作品都是制成品,但器具和作品相比少了成其艺术的东西,和纯然物相比又多出了“器具因素”,所以“器具”处于“纯然物”与“艺术作品”之间成为某种“半物半作品”的东西。那么分析器具之为器具的“器具因素”,能否作为通达作品的作品存在的“过渡”或“中介”呢?但是困难在于如果我们把一件器具,比方说一双农鞋摆在面前,那么它就只能作为对象性、现成性的“存在者”来显示自身的。无论我们如何科学地考究它的质地、款式、新旧、轻重,乃至掌握制鞋的种种具体工序,都无法把捉到农鞋之为农鞋的“器具存在”,因为在我们这种“考察”中,农鞋之为农鞋的“存在本身”早就抽身远遁。⑦而在《农鞋》这幅艺术作品中,凡高描绘了一个现实的农鞋。问题在于我们是根据什么来认定它是一件艺术作品,并和人们的随意涂鸦区别开来?是因为把农鞋画得如此惟妙惟肖,以至于真假难辨?还是因为它是出自公认的大师手笔?很显然,艺术作品不是因为再现或反映了现实的事物才成为了艺术作品,凡高的油画不是最初给人的印象那样,为了让人更好的认清鞋具这个存在者“是什么”。如果是这样,那么照相术都远远胜过任何一位美术大师的画笔。“作品决不是对那些时时现存手边的个别存在者的再现,恰恰相反,它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⑧换言之,让农鞋作为农鞋的存在进入了“无蔽”之中,让“物因素”或“物存在”成为自身,才保证了这幅画的艺术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流行的物概念,并不能把握与切中艺术作品的“物因素”或“物存在”。尽管艺术作品的“物的属性”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并不以作为作品的“物性根基”的方式归属于作品。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不是加上“审美价值”的器具,物也不是减去了“有用性”和“制作过程”的器具。从艺术作品的“物的属性”入手,用流行的物概念来把握艺术作品的本质,这种考察并没有让作品以作品方式现身,而是把艺术作品当作器具来追问。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在作品中反映出存在者的“存在”,“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⑨真理不是认识论上正确命题,真理之为真理是乃是“自由”,即“让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把艺术本质“先行”定义为“就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1页。
  [2]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2、3页。
  [3]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6页。
  [4]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10页。
  [5]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11页。
  [6]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12页。
  [7]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19页。
  [8]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22页。
  [9]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25页。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着重梳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以及几篇短篇小说代表作中女性人物形象,以期望更多读者了解村上笔下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起到一定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女性形象;梳理;村上春树  自1979年村上春树创作《且听风吟》以来,其作品不断创造销售佳绩,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知名作家。1987年发表的《挪威的森林》更是引发了广泛的“村上春树现象”。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村上文
期刊
【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有名的小说,也是他作品中最容易读和写实的一部。以“我”与直子、绿子等日本青年的生活经历为故事背景,深入揭示当时日本青年精神概况,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日本青年对多元文化的困惑与迷失。这部小说通过写实性人物性格的塑造,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色。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现实主义特色;人物性格  村上说到《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一再强调这只是一部一
期刊
艺术人、诗人双眸中那特殊的沉静  是因为感动,蒸发了几乎全部的湿润,才使得他们这么饱含深情;  如此渴望······  ———题记  摘要:艺术人、诗人双眸中那特殊的沉静 是因为感动,蒸发了几乎全部的湿润,才使得他们这么饱含深情;如此渴望······  【关键词】:沉静;感动;深情  生活中的琐事总是无情的发生着,也愤恨着;既不能让一切的不愿戛然而止,索性就让她飘逝!?又迫于无奈的相信生活中還是有
期刊
【摘要】:《四朝代》通过现实主义的对细节真实的描写以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实地反映从曼谷王朝五世王中期到八世王末期半个多世纪泰国上层社会生活。  【关键词】:现实主义;历史;典型  一、《四朝代》主要内容  文章主人公帕瑞父亲是个家财万贯的贵族,母亲是父亲的第一个妻子,然而却不是正室。妻妾儿女之间的明争暗斗使母亲失宠,被逐出家门,改嫁不久就含恨而逝了。帕瑞10岁时,被送入宫中教养。在宫中有一
期刊
【摘要】:阮籍和李贺均为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中潜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们在时代历史中的生命审视。两人虽处不同的朝代,但时代都较动荡,所以两人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有着一定共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家世出身、人生际遇的迥异,故在表现生命意识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异。两人对生命的体认和追求,深层次地阐释出乱世中士人普遍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共性;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数千年来,很
期刊
窗边的栀子花又开了……  ——题记  我凑近,那阵香便沁入人心。它的味道很是浓,如同一个玻璃罩将我笼入其中。  又是夏至!  我曾见过它,儿时的我对它却没有记忆。那天清晨,小雨将至,我撑伞漫步于庭院中,便嗅到一股清香。香味并不有着玫瑰那样的倔强,亦不是茉莉那样的幽静,只是多了几分洁净,几分高雅。寻香而去,看到几棵大树,上面开着洁白的花儿。花心很大,竟显得有些张扬,却掩盖不着它的美。这树似乎是一种常
期刊
岁月的剪影流淌在文字间,留下的爱与恨在云中白鹤的声声鸣叫后物是人非。故事是别人的,但是故事中的灵魂却渗透在每个人或有或无、亦或相似的情感经历中。岁月亦是一双精巧的手,将时间折叠成千纸鹤,折进人心,也折进西厢轻掩的门扉。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与莺莺传中描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不同,《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爱情故事。  
期刊
一直都爱栀子,爱它的味,它的花,它的情……  ——题记  栀子的味道浓烈别致。  初夏,一树的栀子微微动了。很是茂盛。风轻拂过,栀子花便随风摇曳,香气扑鼻,让人在这艳阳似火的时刻。也能感到明净与清凉,陶情适性。远远地,那香味很是浓烈,把整個庭院包围。  走近,那清香伴着雨后泥土的芳香,夹着早晨空气中的暗香,香飘四溢,在我脑海中弥漫开来。我踮起脚尖,仔细地嗅那种香味。没有茉莉的清澈,没有玫瑰的宜人。
期刊
【摘要】:在历史长河中,鲁迅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悠长的,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期鲁迅曾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民族主义植根于他的心里,不仅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股新鲜并充满活力的力量被注入。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
期刊
《菩萨蛮 · 访北京戒台寺》  高台一座镇中国,  辉照史册遗青墨。  雾雨古松濛,  庙堂唐晋风。  王公长恨处,  悠然牡丹纾。  千载故人绯,  凭栏烟雨霏。  《减字木兰花 · 九月二十一日夜宿北京戒臺寺 》  峦间风起,  古寺深山高殿峙 。  晚祷钟鸣,  牡丹院前隐刀兵。  京畿相接,  般若红尘两世界。  秋愁如漪,  寂寥何处寻故知。  《再忆戒台寺》  日映寺西谁打钟,  山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