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R&D溢出与经济增长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s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与巨额贸易顺差相伴随的频繁贸易摩擦与人民币升值压力,迫切需要我国调整“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政策,重新审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鉴于此,文章针对“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物化型溢出”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做出简要评析,并揭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进口贸易 R&D溢出 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迅猛发展。2007年,我国GDP总额达到了246619亿元,居世界第四。但是,受“重出口轻进口”的出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思想的影响,人们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往往只重视出口和顺差而忽视了进口的作用。然而,由低附加值低价格优势的出口贸易推动的顺差伴随是频繁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这迫切需要我们对“高出低进”贸易政策进行新的评估。鉴于此,本文对“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做出简要评析,希望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二、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1、古典贸易理论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思想表述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通过进出口贸易促进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换回本国需要的商品并节约国内劳动。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交易生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认为进口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及原材料,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滑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则认为进口为国内经济提供了激励性示范,推动本国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刺激和引导新的产业的成长。可见,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贯重视通过进口贸易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受“重商主义”思想和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集团力量的影响,早期研究文献往往更多地强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普遍忽视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凯恩斯(Keynes,1936)的“对外乘数原理”更是将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2、新贸易理论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再考察
  以罗默(Romer,1986)、卢卡斯(Lucas,1988)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揭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国际贸易发展观,认为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国际贸易又是技术外溢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知识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之间开展贸易还可以节约一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避免重复劳动。尤其是在南北贸易模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形成一种“赶超效应”,向发达国家的经济逼近。在新增长理论和全球国际贸易新态势的共同推动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Grossman&Helpman(1991)首次运用实证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开放经济中贸易、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
  
  三、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
  
  1、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1)CH模型
  Coe和Helpman(1995)借鉴Grossman和Helpman(1991)“技术创新”研究思想,首次建立实证模型来研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内和外国的R&D都对TFP有着正的促进作用。他们假定国内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国内外的R&D存量相关,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2)CH模型的拓展
  CH的实证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者对国际贸易贸易技术溢出问题的广泛关注,并为其提供了分析框架,后继文献在CH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第一,外国R&D资本的计算方法的改进。Lichtenberg和Potterie(1998,简称LP)认为CH模型中有关外国R&D资本存量的权重只能反映R&D溢出的方向,而不能反映溢出的强度,并对外国R&D投入权重进行了修正,其实证结论与CH模型相同。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2,简称FFG)拓展到用6种方法计算外国R&D资本,使关于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变。学者通过从不同的侧面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的大小,对现有的文献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不同结构进口商品的溢出效应的研究,FFG(200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性质对R&D溢出变量设定的重要性,仅当被转移到研发溢出接受国的知识属公共产品时,R&D溢出效应才为正并在统计上显著。二是微观层次的研究,Keller(2000)从微观厂商的角度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促进了技术进步,认为中间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
  第三,吸收能力的考察。学者们将贸易国的地理距离与技术差距、人力资本、国内自主研发等因素纳入模型,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Engelbrecht(1997)在CH模型中增加了人力资本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实证发现国际R&D溢出依然是显著的。Gouranga(2000)的研究表明进口国的技术吸纳能力、进口贸易量和其产业结构是否与出口国相似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此国能否成功地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第四,将影响技术溢出的其他因素纳入模型。FDI在众多国际技术的溢出渠道中一直备受青睐。将FDI变量加入到CH模型,其重大意义在于便于对FDI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比较。同时,很多学者开始转而关注如教育培训、专业人员的流动、科学文献、国际会议、国际专利等无形的技术外溢。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佟家栋(1995)较早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传统方法倾向于低估外贸对经济的影响,外贸对经济的影响应该重新定义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加上出口通过引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而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吴振宇、沈利生(2004)指出进口和出口分别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应将“进口和出口当作不同的性质来处理”来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系统产生贡献。同时指出了“开放经济环境下,进口对经济系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解决国内紧缺资源,而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进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重要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基于CH模型,国内学者方希桦等(2004)、李平、钱利(2005)、李小平、朱钟棣(2006)、俞春娇、俞美辞(2006)对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进口产生了比较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国内学者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CH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微观层次的方面,李小平、朱钟棣(2004)利用我国1990-2000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和地区层面分析了中国进口对TFP的影响。对于CH模型中争议最大的外国R&D资本的方法的计算方法,李小平、朱钟棣(2006)借鉴FFG模型,采用了6种计算外国R&D资本的方法和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同时,受国际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开始把吸收能力纳入模型,来考察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效果的诸多因素。国内学者(赖明勇等,2005;陈刚等,2006;符宁,2007)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贸易开放度衡量、国内研发存量等因素对增强我国进口技术外溢的吸纳能力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四、简要评析
  
  上述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扩散的研究文献,扩展了CH模型,检验了现实经济世界中的实际进口贸易技术外溢过程,为研究者深化对技术进步、技术外溢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分借鉴。但是现存的文献针对中国的研究甚少,存在着几点不足:一是国内相关文献偏重分析FDI的技术溢出(何洁,2000;张海洋,2005等),而普遍忽略了在开放经济中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二是在分析中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时,忽视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的特殊性,应将制度因素纳入模型。三是对进出商品的结构重视不够。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进口贸易的总量入手,而较少具体分析消费品与资本品、水平型垂直型中间产品等不同性质的进口的溢出效应的差异。四是未能将人力资本、FDI、国内资本存量等多种影响进口溢出效应的因素纳入模型,进行综合考察。这无疑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关于我国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9(3).
  [2] 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9).
  [3]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2).
  [4] 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4(2).
  [5] 尹翔硕: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于中国的实证[J].世界经济文汇,2005(4).
  [6] 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7] 俞春娇、俞美辞: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8] Coe、D.a、E.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39).
  [9] Falvey Rod:Neil Foster and David Greenaway.North-South 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uropean Economy Group Working Paper ,2002(15).
其他文献
【摘要】 加入WTO后,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担当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加强国际贸易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重中之重。毋庸置疑,国际贸易信息化目前已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但是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邮件被广泛运用,它能否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被采用,一直为学界所争论。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对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给予肯定,并对其归属的类型做了分析,以此促
期刊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亚欧大陆东西方联系日益紧密;陆桥的建设能缩短大洋两岸物资运输成本,人类进入了陆桥经济时代。第三条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将给中国云南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陆桥 云南省 经济发展    新陆桥指的是目前尚处于战略构想中的、东起以中国深圳港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港口群,向西延伸,沿途经云南省会昆明与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诸国,再从土耳其进入欧洲,
期刊
【摘要】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株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也存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社会负担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功能不完善等诸多突出问题。把株洲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突出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十一五”新的奋斗目标。文章分析了株洲自主创新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建立健全自主创新领导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政府科技
期刊
【摘要】文章对目前上海会展业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以德国和法国的会展行业管理模式为例,对上海会展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展开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 管理模式 德国 法国    一、对目前上海会展行业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上海会展业实施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合理和必然性  一是因为会展业较强的产业联动性要求政府实行要素配置。会展业的发展要求各联动产业配套发展。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
期刊
【摘要】加入WTO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将享受成员国拥有的最惠国待遇。这不仅能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使主要贸易大国对我国的歧视性做法逐步取消,而且会使我国产品拥有比过去更为有利的竞争条件,从而可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特别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出口的发展。 
期刊
【摘要】文章对烟威地区有代表性的六所高校社会实践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本地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配合意识也有待加强。驻烟威高校在纠正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展就业指导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结合烟威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探索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社会实践道路,鼓励在校生与韩国留学生组建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充分利用好当地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
期刊
【摘要】文章对目前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设计出基于ACCESS数据库的预算执行监控系统,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新机制,旨在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实现了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 ACCESS数据库 预算监控    一、高职院校预算执行监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事预算执行监控的工作人员力量不强  部门预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协整、Granger检验等实证方法,以上海铝期货市场为切入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期货市场对铝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结果看,上海铝期货市场与中国铝业市场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用上海铝期货的成交额对氧化铝产量的拟和方程说明,两者间拟和效果较好。此外,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两者间存在着单向的反馈关系,铝期货市场对铝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属铝期货 铝业发
期刊
【摘要】 COSO委员会于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框架)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界也有不少文章介绍了这一框架,并分析和探讨了该框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但是这些探讨极少涉及到ERM框架对我国民间审计的影响和启示,因此,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ERM框架的目的和概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最后提出ERM框架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对有关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分析,提出有效发挥资源、人才、资金等作用,积极发展中药创新技术,研究创新产品,提高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中药科技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中药产业 科技创新 现代化 区域经济    一、中药产业以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化    目前,中药现代化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专家的重视。由于人类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