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历史思维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针对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我校适时地提出了“学做导合一”的教学模式。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学做导”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以下我就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学做导”。
  
  一、教学是双向的,是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历史教学除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还要让他们形成辩证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学习到“中国近代化”那一章时,曾经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康有为不是要求革新、实行变法吗,怎么后来却反对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从根源上看则复杂得多。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对立,绝不是两股势力的对立,而是两种不同政见的分歧。维新派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终极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权;而革命派却来自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大多出身贫寒,最终建立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制的政府。但是这样讲的话,可能会越讲越含糊。所以,我就只给学生讲得很浅显,就是两派要不要保留君主。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近代英国、_日本、美国和法国的政治体制知识,然后让学生就当前英国、日本这两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与美国、法国这样的实行共和制的国家作对比。这样,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既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也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站到教师这个角度,我的知识也得到了重温,加深了印象,也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在练习、思考中主动发现问题
  
  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史实内容之后,就需要适当地做一定的练习,对所学知识回炉,同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点以利今后更好地学习。五千年的中国史要把每一个细节弄明白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抓住不同时代的一些重要特点把握历史了。还是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社会动荡不堪,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横行霸道,中国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各个阶级陆续登场共同缔造了这部中国近代史。其中具体的小知识点可以说是纷繁乱杂,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掌握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完第一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后,就让学生自己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为什么要侵华?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反抗?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把四次战争、四个条约的背景、经过、影响等相关史实掌握并理解透彻,才能把问题弄清楚,这也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归纳整理才能完成。这样,学生动手完成作业的过程则也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复习掌握的过程,也是知识得以升华的过程。
  
  三、兴趣是良师,导学很重要
  
  北京海淀区精华学校的高级历史教师袁腾飞被称为是“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老师之所以能被大众所认同,除去他幽默的语言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善于营造与上课所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情境。历史情境的设置在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后,教师还可以创建部分场景,进行引导。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加以实践,把课堂所学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像拍电影一样,让学生深入到历史情境当中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比如说,在讲到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服饰和礼仪的变化大家可能有所了解,但就学生学习而言,觉得枯燥乏味,并且学完之后印象不深,那么老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穿上清末古装和民国初期的西装自己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情境剧。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和袁腾飞老师所说的历史教学只要在不违背历史常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加以个人的阐发的思想是一致的。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以上的这些感受只不过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得出的一点拙见罢了。若要真正地做到“学、做、导合一”,以后还得继续努力,在现在的基础之上不断改进才行。
其他文献
做好预习是上好英语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预习走过场、无实效的情况严重。学生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和监督,使预习环节少有成效,而白白错过了这一发展能力的机会。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性预习呢?    一、侧重引导。提升学生的预习意识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刚开始不会预
期刊
每年,教师都会带着全班同学在校园参观、解说一番—一从校门口到操场,再到教学楼,最后到教室;要么让学生去选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学生仔细地观察、记录。然后,教师让学生以《校园一角》《我爱校园》习作。虽然老师对景物都一一介绍了,但是学生写出的作文却令人不满意。他们不是记流水账,就是孤立地写一处景物:一是流水账似的,从校门口写到自己的教室,没有一处具体,文章重点不突出。二是指代模糊(不具体),令人费解。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组织教学,是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展开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就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  一、探寻学习活动的“源头”,实现知识结构的质变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
期刊
[案例一]  某次参加特级教师的观摩课,《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交换律。在巩固环节,有如下一题:先让学生计算72×204,再进行验算。学生计算、交流汇报后,有一生的计算结果是13686,教师补充了一个问题:还有谁的结果是13686,这样的结果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思索后,生甲:我从因数的尾数看,2×4=8,积的尾数应该是8,而不是6,所以这个结果不对。生乙:我从估算角度看,把两个数都估小,72估
期刊
犹太人询问上学归来的孩子的第一句是“你问老师什么问题?”而中国的家长问的第一句是“你今天记了什么知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更新提问意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优化提问质量。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根据课程改革的
期刊
众所周知,每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会面临同样的困惑,就是面对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甚至包括不同的教育基础的各式各样的学生时,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当面对着自己的学生时,除了年龄的基本一致外,其他方面差异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会愈发的凸显,成为一线教育者的痛楚。教育要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个体的终身发展,使得学生能跑的跑,能飞的飞,每个学生都能突破自我。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讲,更多的需要关
期刊
一、粟例    那是期中考试后的一个早上,像往常一样下早读的铃声响过,我走出所带的高二(1)班教室,这时一名叫向南(化名)的男生,跟在我后面急切地说:“老师,我有事想要跟您说。”我随口答道:“说吧!”他说:“老师,我听不下去课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上课根本听不进去,一上课满脑子都是想不通的问题,思想无法集中。总之,看到什么都要想为什么,脑子里不停地冒出很多问题,上课老师说什么根本听不进
期刊
童话,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在童话世界中,小鸟会说话,铅笔会流泪,太阳会眯眯笑,北风会发脾气……如此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形式塑造出深受学生喜爱的形象。孩子们喜欢读盘话,因为童话世界里有五光十色的童心世界;孩子们乐写童话。因为那符合他们的思维。他们要借自己的幻想,写出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实现心中的某种意愿。如何别具一格地写出童话故事呢?还是基于学生的丰富想象。    一、津津有味品童话
期刊
地理是生活中的科学,具有动态性、地域性、空间性、综合性等独特的学科特点。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下面,利用《多民族大家庭》一课教学实例,对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方式进行浅析。  本节课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内容十分丰富,所需识记的知识点也很多,其中很多民族的分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特点,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了“你评我改”的互动评改法,积极构建学生在作文评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做好“互动”预备    1,动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