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我不禁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教法在变,理念在变,形式在变……“教无定法,善变则通”,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的!作为一线教师不可能毫无感触。现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谈谈我的教学探索。
一、动感之一:观念的变动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语文是“大语文”,那是因为她有着最广博的天地!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个老师都习惯一领到新教材,就去翻看内容,以便注意一下教材的编排,我也不例外。《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短文被安排在第五单元。我想既然是好习惯,为什么不能早些培养呢?于是我把这篇短文更改在开学的第一天去学习。在以往,遇到这样的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能解答一些问题就罢了。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此类课文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于是我仔细阅读此文,吃透了教材意图,明确了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
上课铃响了近一分钟,估计学生已经有点等得心急了,我才拿了张报纸,边走边看。走到教室门口,一不小心碰在了门上,学生哄然大笑。我恍然大悟般说:“抱歉,抱歉……”顺手把报纸揉成一团,来了个高空坠物,往教室后的垃圾桶扔了过去。学生因为我这样“反常”的举动而向我投来了惊异的目光。有个学生问:“老师,你刚才在看什么呢?很好看吗?”“是啊,是啊,不过现在已经看完了……”我假装毫不在意地回答。
“能说说你刚才看的是什么吗?”
“你很喜欢看报纸吗?”
“报纸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看漫画书或者杂志呢?”
“报纸信息量太多,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怎么办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和我谈论开了。我就着他们的问题与疑惑,和他们共同探讨。从我们快乐的谈话中,同学们对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了解到了读报的方法。
“老师,你刚才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你不可以把报纸到处乱扔,这样污染环境,而且你看报后要洗手,油墨有一定毒性的,你经常看报,更要注意身体健康啊!……”一个娇小的女孩子红着脸怯生生地说。“非常感谢你的建议,你能教老师好的办法吗?”
问题又抛给了孩子们,每个孩子都为此出谋划策。结论当然是会有的,而且是那么深刻。
一堂课似乎在谈论一个闲散的话题,可是孩子们却真正领会到了读报的好处,以及应该怎样文明读报。
上完这节课我想,语文重在感悟,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悟,这是值得老师去花费心思的。作为现代的教师早就该走出教的误区,改“教”为“引”。
二、动感之二:师生的互动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谁都知道尊重是相互的,在学生尊重你的同时,你更应该尊重学生。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就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下唱出和谐乐章的!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过故人庄》时,有一个同学提出质疑说:“老师我想知道‘故人’到底指的是哪位朋友呢?他叫什么?”这个问题在我意料之中。我查阅过好多资料,都无确切记载,只是把他理解成“老朋友”而已。但是我想如果直接告诉他或许在学生心里会有搪塞之意。便说:“很抱歉,我暂时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你愿意在下课后和我一起去查阅资料吗?”学生欣然答应,结果一下课就有好多学生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和他们一起在网上查询,终无果……学生对此有点遗憾,但是他们也同样有收获,那就是和老师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学习成为了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
三、动感之三:课堂的灵动
我总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有固定程序。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的基本程序,但允许在教学过程中修改程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程序,提倡常式和变式的结合。如果我们应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就会形成开放的教学格局。同样是在学习《过故人庄》的过程中我刻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对“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开轩面 ,把酒话 ”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结果让人欣喜的是学生的回答让我叹为观止:
“开轩面青山,把酒话家常”
“开轩面绿树,把酒话友情”
“开轩面黄菊,把酒话重逢”
“开轩面翠色,把酒话花红”
……
这一簇簇思绪的火花在这里绽放,这就是跳跃的创造啊。学生的课堂在这里灵动起来了。
四、动感之四:心灵的感动
“教书育人”,“教书”乃为“育人”。语文在这方面的任务则更重。“育人”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育人”,育人之心灵也。好多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安慰动作就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那放在额头探试体温的手,那个假装责怪的眼神,那理解的微笑……都会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感动。
记得一次语文课上,要进行说话训练,内容是“XX我想对你说”。当时我咽喉炎发作,没讲上几句话咽喉就干涩,并不停地干咳。我强忍着痛苦,不停地清着嗓子,试图叙述完说话训练的要求。可我话音未落,涂婷同学就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休息一下吧……”
“老师,您已经病了好久了,您的嗓子需要休息了……”范立亨同学满眼关切地说。
“老师我去为你倒杯水可以吗?……”调皮鬼陶远同学急切地说。
“老师您去办公室休息一下吧……”
“老师,别担心我们,我们会让您放心的……”
接下来的话我没有听得清楚,只感到有颗珍珠在我眼眶里滚动……
这一切的一切,都很平凡,也很常见。可我却从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当他们开始动笔写时,题目都不约而同地写成了:“老师,我想对你说”。
也许那堂课按常规来说,是失职的课,可是我和学生都因为这堂课而感动。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融洽的交流,有了默契,有了那份珍贵的感动,我想那时候的语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入到令人乏味的地步的!而且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
一、动感之一:观念的变动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语文是“大语文”,那是因为她有着最广博的天地!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个老师都习惯一领到新教材,就去翻看内容,以便注意一下教材的编排,我也不例外。《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短文被安排在第五单元。我想既然是好习惯,为什么不能早些培养呢?于是我把这篇短文更改在开学的第一天去学习。在以往,遇到这样的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能解答一些问题就罢了。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此类课文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于是我仔细阅读此文,吃透了教材意图,明确了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
上课铃响了近一分钟,估计学生已经有点等得心急了,我才拿了张报纸,边走边看。走到教室门口,一不小心碰在了门上,学生哄然大笑。我恍然大悟般说:“抱歉,抱歉……”顺手把报纸揉成一团,来了个高空坠物,往教室后的垃圾桶扔了过去。学生因为我这样“反常”的举动而向我投来了惊异的目光。有个学生问:“老师,你刚才在看什么呢?很好看吗?”“是啊,是啊,不过现在已经看完了……”我假装毫不在意地回答。
“能说说你刚才看的是什么吗?”
“你很喜欢看报纸吗?”
“报纸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看漫画书或者杂志呢?”
“报纸信息量太多,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怎么办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和我谈论开了。我就着他们的问题与疑惑,和他们共同探讨。从我们快乐的谈话中,同学们对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了解到了读报的方法。
“老师,你刚才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你不可以把报纸到处乱扔,这样污染环境,而且你看报后要洗手,油墨有一定毒性的,你经常看报,更要注意身体健康啊!……”一个娇小的女孩子红着脸怯生生地说。“非常感谢你的建议,你能教老师好的办法吗?”
问题又抛给了孩子们,每个孩子都为此出谋划策。结论当然是会有的,而且是那么深刻。
一堂课似乎在谈论一个闲散的话题,可是孩子们却真正领会到了读报的好处,以及应该怎样文明读报。
上完这节课我想,语文重在感悟,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悟,这是值得老师去花费心思的。作为现代的教师早就该走出教的误区,改“教”为“引”。
二、动感之二:师生的互动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谁都知道尊重是相互的,在学生尊重你的同时,你更应该尊重学生。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就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下唱出和谐乐章的!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过故人庄》时,有一个同学提出质疑说:“老师我想知道‘故人’到底指的是哪位朋友呢?他叫什么?”这个问题在我意料之中。我查阅过好多资料,都无确切记载,只是把他理解成“老朋友”而已。但是我想如果直接告诉他或许在学生心里会有搪塞之意。便说:“很抱歉,我暂时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你愿意在下课后和我一起去查阅资料吗?”学生欣然答应,结果一下课就有好多学生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和他们一起在网上查询,终无果……学生对此有点遗憾,但是他们也同样有收获,那就是和老师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学习成为了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
三、动感之三:课堂的灵动
我总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有固定程序。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的基本程序,但允许在教学过程中修改程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程序,提倡常式和变式的结合。如果我们应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就会形成开放的教学格局。同样是在学习《过故人庄》的过程中我刻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对“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开轩面 ,把酒话 ”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结果让人欣喜的是学生的回答让我叹为观止:
“开轩面青山,把酒话家常”
“开轩面绿树,把酒话友情”
“开轩面黄菊,把酒话重逢”
“开轩面翠色,把酒话花红”
……
这一簇簇思绪的火花在这里绽放,这就是跳跃的创造啊。学生的课堂在这里灵动起来了。
四、动感之四:心灵的感动
“教书育人”,“教书”乃为“育人”。语文在这方面的任务则更重。“育人”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育人”,育人之心灵也。好多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安慰动作就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那放在额头探试体温的手,那个假装责怪的眼神,那理解的微笑……都会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感动。
记得一次语文课上,要进行说话训练,内容是“XX我想对你说”。当时我咽喉炎发作,没讲上几句话咽喉就干涩,并不停地干咳。我强忍着痛苦,不停地清着嗓子,试图叙述完说话训练的要求。可我话音未落,涂婷同学就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休息一下吧……”
“老师,您已经病了好久了,您的嗓子需要休息了……”范立亨同学满眼关切地说。
“老师我去为你倒杯水可以吗?……”调皮鬼陶远同学急切地说。
“老师您去办公室休息一下吧……”
“老师,别担心我们,我们会让您放心的……”
接下来的话我没有听得清楚,只感到有颗珍珠在我眼眶里滚动……
这一切的一切,都很平凡,也很常见。可我却从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当他们开始动笔写时,题目都不约而同地写成了:“老师,我想对你说”。
也许那堂课按常规来说,是失职的课,可是我和学生都因为这堂课而感动。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融洽的交流,有了默契,有了那份珍贵的感动,我想那时候的语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入到令人乏味的地步的!而且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