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认为,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另一事物想到又一事物的一种心理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联想就是根据题目中一个或两个已知数量的意义联想出一个或几个新的数量,再根据新的数量与原题中有关条件或新数量间的关系联想出若干个新的数量。随着联想的不断深入,新的数量将不断增加,根据联想的结果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也可以使原題改变,成为一道或多道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解决数学问题,在生活与数学之间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桥。
例如,在教学用“倍”的概念解决问题时,我设计了分析联想关键句的练习。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图文结合的“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这句话,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理解,在大屏幕上打出灰兔1份的线段和白兔5份的线段,然后制作成动画进行比较。“灰兔的只数为1份,也就是说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5倍。那如果灰兔有8只,你们会想到什么?”我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在1份的线段图上画出8只灰兔,让学生思考如果有2个这样的线段图能想到什么。“老师,我知道了!”一个学生很快就举起了小手,“2个线段图就是有2份8只,这样一共就是16只灰兔!”“那如果是4个线段呢?”“就是32只!”学生纷纷脱口而出。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学生根据题目中一个或两个已知数量的意义,联想出一个或几个新的数量,从而找准解题方向,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扩展、延伸。
又如,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结合买东西这一日常生活的行为,引导学生联想:买一块糖需要8分钱,可你身边没有零钱该怎么办呢?让学生两个人一组,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亲自尝试。在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购买活动”完成后,手中的1元钱还剩下9角钱和2分钱。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联想启发与直观的操作,学生明白了1元钱换成了10角钱,10角钱拿出1角钱换成了10分钱,原来的10角钱还剩下9角钱,拿出的1角钱换成10分钱后减去8分钱,这样1元钱减去8分钱后就还剩下9角2分钱了。其实,找钱的过程就是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的思维过程,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启发学生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让学生懂得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生活与数学中间搭建一座桥,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编辑 _ 汪倩
例如,在教学用“倍”的概念解决问题时,我设计了分析联想关键句的练习。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图文结合的“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这句话,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理解,在大屏幕上打出灰兔1份的线段和白兔5份的线段,然后制作成动画进行比较。“灰兔的只数为1份,也就是说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5倍。那如果灰兔有8只,你们会想到什么?”我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在1份的线段图上画出8只灰兔,让学生思考如果有2个这样的线段图能想到什么。“老师,我知道了!”一个学生很快就举起了小手,“2个线段图就是有2份8只,这样一共就是16只灰兔!”“那如果是4个线段呢?”“就是32只!”学生纷纷脱口而出。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学生根据题目中一个或两个已知数量的意义,联想出一个或几个新的数量,从而找准解题方向,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扩展、延伸。
又如,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结合买东西这一日常生活的行为,引导学生联想:买一块糖需要8分钱,可你身边没有零钱该怎么办呢?让学生两个人一组,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亲自尝试。在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购买活动”完成后,手中的1元钱还剩下9角钱和2分钱。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联想启发与直观的操作,学生明白了1元钱换成了10角钱,10角钱拿出1角钱换成了10分钱,原来的10角钱还剩下9角钱,拿出的1角钱换成10分钱后减去8分钱,这样1元钱减去8分钱后就还剩下9角2分钱了。其实,找钱的过程就是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的思维过程,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启发学生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让学生懂得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生活与数学中间搭建一座桥,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