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冬刚到,几场风过后的北京,还真是冷得够戗。一家四口围坐桌前,吃着热腾腾的涮羊肉,再陪我们家老爷子来上几盅二锅头,俩字——“舒坦”。
从四合院搬进楼房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涮锅已然由铜锅换成了陶瓷电火锅,吃涮肉的三口人也因为我有了未婚妻而变为了四口儿。时过境迁,好讲古的老爷子又一回说起了儿时在四根柏小学学雷锋扫院子,和几个发小儿从家走到西直门城根儿逮蛐蛐、在高梁桥畔捞鱼虫儿的“老三篇”。可能是忆旧的毛病也会遗传,或许是这两盅二锅头起了作用,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楼群,我的情思仿佛又飞回了那儿时的“大乘巷”,伴我成长的“大乘巷”。
七路公共汽车由新开胡同一拐弯儿,刚过一站地就到了宝铲胡同,在这宝铲胡同的近旁,便是一条名为“大乘巷”的胡同,它由东至西住着几十户人家。刚进胡同口儿,整个身体就被浓浓的白烟包裹得严严实实,原来是2号院儿的街坊正在生炉子。这白烟让我想起了孙悟空的筋斗云,让我想到了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这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在这白白的烟雾中,我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手中的红领巾疯野似的跑着闹着,或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扮成西游记中的人物,演一出全场的“闹天宫”。
2号院的斜对过儿住着整条胡同中官儿最大的一位街坊,虽然我从没见过这位深居简出的邻居,但是有关他的传闻我可是没少听。听说住在这高大红墒之内的是位部队里的大官儿,曾为新中国立下过赫赫战功。越是神秘,我们这些孩子就越是好奇,经常是趴在他家的大铁门上,从门缝向里看。院子很大,里面种着不少漂亮的花,这些花比我们学校过国庆节时往门口摆的还要好看。院子的正中有个人大的葡萄架,架子下面放着一张漂亮的玻璃桌子,这桌子比我家的小木桌好看多厂,要是能坐在这样的桌子前吃饭,一定很舒服。院子的尽头有一幢灰颜色的二层小楼,楼上还有个可以放桌子的人露台,楼顶上架着个大锅一样的东西,听大人们说那叫天线,因为有了它,家里的电视可以看好多频道,连外国的电视节目都能收到。这让当时只能看到北京台和中央台的我们羡慕不已。
铃,铃……“这帮小鬼,慢点跑!”五六个孩子按完人院的门铃,撒丫子跑向12号院,躲到了那深深的过道中,探山一个个小脑袋,傻笑着。大官儿院中的老警卫员明知道是孩子捣鬼,可还是打开大门,操着那别提多有意思的四川口音,重复着那熟悉的话语。
12号院我最熟不过了,这宅子是我老太爷用1000块大洋买的。三层台阶上的门楼儿大气规正,门前两个石墩儿饱经日月沧桑,已然破旧,石墩上小狮子的脑袋也在那特殊的年代被“小将”们砍掉了一半。这一直是大人们耿耿于怀的事情。不过这丝毫没有打消我的玩儿兴,多少次的爬上爬下,多少次骑在上面吃着炸酱面,多少次蹬着它挂国旗。大门虽已掉漆,但上面的楹联仍然可见,“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述了所有老北京“老根儿”人家的家训。
迈过高高的门槛,那就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小天地——过道。过道连接着街门与院子,高高的过道不但给胡同中的孩子创造了自己的天地,还为不知多少路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临时避难所。
穿过过道,便是那伴我成长的小院儿,现在的院子住着我的曾祖母,曾祖母是我家年龄最长的长辈。因为她,我们这些孙男弟女们才会拥有这样的生活。母亲经常教导我,长大后要好好孝敬她,她是我们家族的根。在小院儿的正中,有一棵真正的大树——有贡献的香椿树。春天,我们摘下树上的嫩芽,摊鸡蛋,拌豆腐;夏天,因为它的庇护,小院才有了无尽的阴凉;秋天,树叶与树子儿纷纷落下,犹如风中的舞蹈。
走出小院往西,不时能看到那历史的痕迹——“学大寨,促生产”,红底儿金字让人一看便知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历史烙印。
“刘大妈,吃了吗您呐?上哪遛遛去?”
“嗨,家里没米了,我上粮店买点粮食去。”
抱着小孙子的李奶奶向刘大妈打着招呼。大乘巷胡同的粮店位于整条胡同当间儿,粮店不大,只有里外两间,外屋大概有十来平米,摆着一个高高的铁皮柜子,柜子分几块,放着米面或是杂粮。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有两样东西,头一样是每次买粮食的时候,都要把布袋套在铁皮柜子的大斗上,而后,售货员用专用的大铁簸箕铲上一堆粮食,从斗的一端倒人,粮食从斗的另一端鱼贯而入布袋中。如果买的是面,那定会爆起一阵白烟,真是好玩。还有就是粮店中打油用的压力器,每次那位胖阿姨接过我手中的油瓶都会夸我懂事,然后一手拿瓶接油,一手便会不断按压那大油桶上的压力器,金黄色的花生油便会流人油瓶之中,尤其是在阳光下,特别好看。
粮店的门口儿有一块空场,平日里是女孩子们跳皮筋的好地方,不过一到冬天,这空场就成了整条胡同最热闹的场所。家家户户推着小车,带着孩子来到这里,目标便是那堆成山的大白菜。记得那会儿,刚放学,我们几个发小儿便边跑边闹着跑向粮店,还没到,就看见了长长的队伍排了几圈儿。排到天黑,等轮到我们的时候,父母也下了班。
“一级白菜2分5,二级百菜1分7,三级白菜1分3”写在了大台秤的黑板上。帮着大人们看着那几百斤白菜,再帮忙挨个儿码在院子里,看着那一排排青绿的白菜,心里面有一种成了家里顶梁柱的感觉,不禁笑了笑。
“笑什么那你,喝美了吧?”我家的“虎妞儿”拍子拍我,“不吃饭,你这傻笑什么呢?”
嘿嘿,她哪里知道,我刚才神游了趟“大乘巷”。
编辑/会心
从四合院搬进楼房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涮锅已然由铜锅换成了陶瓷电火锅,吃涮肉的三口人也因为我有了未婚妻而变为了四口儿。时过境迁,好讲古的老爷子又一回说起了儿时在四根柏小学学雷锋扫院子,和几个发小儿从家走到西直门城根儿逮蛐蛐、在高梁桥畔捞鱼虫儿的“老三篇”。可能是忆旧的毛病也会遗传,或许是这两盅二锅头起了作用,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楼群,我的情思仿佛又飞回了那儿时的“大乘巷”,伴我成长的“大乘巷”。
七路公共汽车由新开胡同一拐弯儿,刚过一站地就到了宝铲胡同,在这宝铲胡同的近旁,便是一条名为“大乘巷”的胡同,它由东至西住着几十户人家。刚进胡同口儿,整个身体就被浓浓的白烟包裹得严严实实,原来是2号院儿的街坊正在生炉子。这白烟让我想起了孙悟空的筋斗云,让我想到了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这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在这白白的烟雾中,我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手中的红领巾疯野似的跑着闹着,或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扮成西游记中的人物,演一出全场的“闹天宫”。
2号院的斜对过儿住着整条胡同中官儿最大的一位街坊,虽然我从没见过这位深居简出的邻居,但是有关他的传闻我可是没少听。听说住在这高大红墒之内的是位部队里的大官儿,曾为新中国立下过赫赫战功。越是神秘,我们这些孩子就越是好奇,经常是趴在他家的大铁门上,从门缝向里看。院子很大,里面种着不少漂亮的花,这些花比我们学校过国庆节时往门口摆的还要好看。院子的正中有个人大的葡萄架,架子下面放着一张漂亮的玻璃桌子,这桌子比我家的小木桌好看多厂,要是能坐在这样的桌子前吃饭,一定很舒服。院子的尽头有一幢灰颜色的二层小楼,楼上还有个可以放桌子的人露台,楼顶上架着个大锅一样的东西,听大人们说那叫天线,因为有了它,家里的电视可以看好多频道,连外国的电视节目都能收到。这让当时只能看到北京台和中央台的我们羡慕不已。
铃,铃……“这帮小鬼,慢点跑!”五六个孩子按完人院的门铃,撒丫子跑向12号院,躲到了那深深的过道中,探山一个个小脑袋,傻笑着。大官儿院中的老警卫员明知道是孩子捣鬼,可还是打开大门,操着那别提多有意思的四川口音,重复着那熟悉的话语。
12号院我最熟不过了,这宅子是我老太爷用1000块大洋买的。三层台阶上的门楼儿大气规正,门前两个石墩儿饱经日月沧桑,已然破旧,石墩上小狮子的脑袋也在那特殊的年代被“小将”们砍掉了一半。这一直是大人们耿耿于怀的事情。不过这丝毫没有打消我的玩儿兴,多少次的爬上爬下,多少次骑在上面吃着炸酱面,多少次蹬着它挂国旗。大门虽已掉漆,但上面的楹联仍然可见,“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述了所有老北京“老根儿”人家的家训。
迈过高高的门槛,那就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小天地——过道。过道连接着街门与院子,高高的过道不但给胡同中的孩子创造了自己的天地,还为不知多少路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临时避难所。
穿过过道,便是那伴我成长的小院儿,现在的院子住着我的曾祖母,曾祖母是我家年龄最长的长辈。因为她,我们这些孙男弟女们才会拥有这样的生活。母亲经常教导我,长大后要好好孝敬她,她是我们家族的根。在小院儿的正中,有一棵真正的大树——有贡献的香椿树。春天,我们摘下树上的嫩芽,摊鸡蛋,拌豆腐;夏天,因为它的庇护,小院才有了无尽的阴凉;秋天,树叶与树子儿纷纷落下,犹如风中的舞蹈。
走出小院往西,不时能看到那历史的痕迹——“学大寨,促生产”,红底儿金字让人一看便知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历史烙印。
“刘大妈,吃了吗您呐?上哪遛遛去?”
“嗨,家里没米了,我上粮店买点粮食去。”
抱着小孙子的李奶奶向刘大妈打着招呼。大乘巷胡同的粮店位于整条胡同当间儿,粮店不大,只有里外两间,外屋大概有十来平米,摆着一个高高的铁皮柜子,柜子分几块,放着米面或是杂粮。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有两样东西,头一样是每次买粮食的时候,都要把布袋套在铁皮柜子的大斗上,而后,售货员用专用的大铁簸箕铲上一堆粮食,从斗的一端倒人,粮食从斗的另一端鱼贯而入布袋中。如果买的是面,那定会爆起一阵白烟,真是好玩。还有就是粮店中打油用的压力器,每次那位胖阿姨接过我手中的油瓶都会夸我懂事,然后一手拿瓶接油,一手便会不断按压那大油桶上的压力器,金黄色的花生油便会流人油瓶之中,尤其是在阳光下,特别好看。
粮店的门口儿有一块空场,平日里是女孩子们跳皮筋的好地方,不过一到冬天,这空场就成了整条胡同最热闹的场所。家家户户推着小车,带着孩子来到这里,目标便是那堆成山的大白菜。记得那会儿,刚放学,我们几个发小儿便边跑边闹着跑向粮店,还没到,就看见了长长的队伍排了几圈儿。排到天黑,等轮到我们的时候,父母也下了班。
“一级白菜2分5,二级百菜1分7,三级白菜1分3”写在了大台秤的黑板上。帮着大人们看着那几百斤白菜,再帮忙挨个儿码在院子里,看着那一排排青绿的白菜,心里面有一种成了家里顶梁柱的感觉,不禁笑了笑。
“笑什么那你,喝美了吧?”我家的“虎妞儿”拍子拍我,“不吃饭,你这傻笑什么呢?”
嘿嘿,她哪里知道,我刚才神游了趟“大乘巷”。
编辑/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