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谱华章 弦歌铸辉煌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2006,中国交响乐团走过了半个世纪。
  现在的中国交响乐团已经不是中国严肃音乐的唯一,但就像著名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所说,是它见证了中国的交响乐一步步走到今天!
  他们都是新中国最优秀的音乐家,他们在中央乐团“服役”了半个多世纪,他们见证了中央乐团的50年,并为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个庆典的时刻我们叩响这些老一辈音乐家的家门,倾听他们与乐团的故事。重提往事,既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新的寄予。
  
  韩中杰:建团元老之一
  
  1951年,东柏林举办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一支从全国各地临时拼凑起来的小队参加,31岁的上海交响乐团长笛演奏员韩中杰就是其中一位。从东柏林回来不久,负责青年文工团工作的周巍峙对他们从上海来的几个人说,首都北京还没有专业的交响乐团,希望大家能留下来共同组建。当时对上海人来说,留在北京就意味着抛弃上海的事业基础,远离家室,一切从头开始。但韩中杰和大部分同志都表示愿意留下来,大家对于这样光荣的任务还是由衷地高兴。
  
  在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开始指挥生涯
  周巍峙把出国回来的乐队、合唱队人员,和从天津调来的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联合组成一支新乐团,暂时合在中央歌舞团内。准备等时机成熟时再分开,他要形象地用“细胞分裂法”分裂成几个团。1956年就实现了,中央歌舞团仍保留,新建立了中央乐团和中央民族乐团。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纪念世界名人屈原,准备上演郭沫若写的话剧,请马思聪写配乐,由新成立的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担任演奏。指挥由刚从比利时留学归来的张宁和担任。但年轻气盛的青年指挥和有德高声望的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为了一些谱面上的争执未能合作下去,李凌团长当晚就要韩中杰去接任。韩中杰以比较温和而尊重的态度解决了谱面上的问题,顺利完成了任务。当时他还不是一名专业指挥,“屈原”以后开始了指挥生涯。
  1956年中央歌舞剧团的管弦乐队正式从中央歌舞剧团中分离出来,改名为中央乐团(中央交响乐团的原名),在中央乐团正式成立以前,中央歌舞团的管弦乐队还完成了两项重要任务:
  1954年为纪念捷克作曲家德伏夏克逝世五十周年演出了他的作品音乐会。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场交响音乐会。
  1955年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参加第五届世青联欢节,在华沙举行了音乐会,这是中国乐队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
  这两项任务的完成都为即将成立的中央乐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石出。
  被派到苏联学习归来的韩中杰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当时中央乐团要到各地区慰问演出,为了节省开支,团员们都自己带着被褥,晚上就睡在舞台和后台。韩中杰是指挥,本来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可是他并没有搞特殊,而是和团员们一起吃住。有一次去武汉,团里给他单独买了一张软卧车票,他坚持让工作人员退换成了和大家一样的硬座车票。
  
  机缘巧合指挥《红色娘子军》
  1966年的一天,韩中杰正带领团员们在陕西演出,忽然接到团里让速回的信,于是急急忙忙赶回北京。一下火车,来接站的人脸上的表情非常严肃。来到中央乐团的大礼堂后发现,站在两侧的人都是被批斗的,他们这才知道,乐团的“四清”运动开始了。当时所谓的名演员都要被清除在革命队伍之外。据韩中杰后来了解,他并不在第一批被批斗的名单之中,但是当时在场的一个人喊出了韩中杰的名字,于是他就糊里糊涂地被隔离审查了三年。最后一年还被关在一间空空的屋子里,吃喝拉撒全部在里面。韩老说,当时他很无奈、绝望,不但要忍受寂寞和批斗,更难过的是每天再也不能听到音乐了。可以想象,一个指挥家脱离了音乐的世界是怎样一种状态。
  时间到了1969年,江青命令中央芭蕾舞剧团演出《红色娘子军》。可是芭蕾舞剧团当时没有指挥。有一天李德伦突然出现在被禁闭的韩中杰面前,让韩中杰跟他走一趟。韩中杰以为又是去审查,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了天桥剧场。一进剧场他发现,舞台上已经摆好了道具,一些演员在那里等待着,他当时很迷惑。李德伦突然说:“可以开始了!”于是把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谱子放到他面前,让他指挥。韩中杰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曲子,全凭着他多年丰富的经验,很为难地把其中的一段排练指挥了下来。当时中央芭蕾舞剧团的团长刘庆棠(江青文革小组的成员)对李德伦说:“好,可以了,就是他了。”就这样,韩中杰被糊里糊涂地调到了芭蕾舞团。韩老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次考试。当时我很高兴,我又可以拿起指挥棒开始工作了,我自由了,我解放了!”可是没过多久,厄运再次降临。
  有一天,刘庆棠命令所有团员早晨八点集合,布置任务,准备江青来审查。韩中杰匆忙骑车赶往剧团。由于刹车过猛,从车上摔下来。大家把他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股骨胫骨折。由于当时手术治疗的风险性很大,韩中杰选择了中医保守治疗,虽然免除了外科手术,但左腿严重扭曲,落下了终身残疾。愈后韩中杰拄着双拐到剧团排练演出。
  
  与小泽征尔结缘
  “文革”后期韩中杰又回到中央乐团,一直工作至今。“文革”的结束使文艺界获得了春天,短短几年,乐团又有了新的提高。1978年法国组织的世界上第一次卫星现场转播的音乐会就是由中央乐团演出的,当时,全世界的音乐家看到这场音乐会后相当惊讶地问:“这是现场直播吗?这是中国的乐队吗?”中国乐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很多音乐家慕名而来,小泽征尔就是其中的一位。
  1977年小泽征尔来到中国,指挥中央乐团。当时在世界有一种惯例,许多指挥家为了表示友好都要去当地指挥家的家里暂住。在国外,指挥家应当是个分富有的,接待个外国同行不成问题。当时韩中杰的家一共两间半小屋住着一家六口,怎能容下一个国际著名指挥家呢?最后韩中杰全家挤在一间小屋里,让小泽征尔住另一间。住宿算是解决了,吃饭又是个问题。当时买什么都要凭票,家里的票根本不够招待客人,何况又是贵宾。团里让北京饭店供应全部的做饭原材料,大家一起在韩中杰家包饺子,小泽征尔也学着一起包,那段快乐的时光韩中杰一直记忆犹新。当天晚上两人在一起没怎么好好睡觉,而是谈指挥。谈创作、谈乐队今后的发展,这些都让他受益匪浅。小泽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常常说,那段经历是他终生难忘的,饺子也成了他最喜爱的食品。
  改革开放后韩中杰经常带团到世界各地演出。他记忆犹新的是1986年去波兰演出。波兰的经济水平与中国不相上下,乐队成员的薪水也和国内差不多,但是他们的纪律性和对音乐的热爱远远超过现在 很多年轻成员。韩老说:“这些年中国的交响乐水平有很大提高,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交响乐团,演奏员们的业务水平和个人收入也都普遍有了提高。听众面也更广泛了,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好局面,但就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来说普遍都存有不小差距,尚须大力提升。否则要提高业务水平是万难实现的。”这位86岁老人的话让我们深思。
  
  章棣和:被大师亲点的首席
  
  受过很好的家庭熏陶的章棣和16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管弦乐队少年班。在1956年中央乐团举办的德国专家班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次年被调入中央乐团担任双簧管首席,演奏水平相当精湛,得到了世界上许多音乐家的称赞。
  
  “章棣和你快点下楼吧,皮里松生气了!”
  1979年,世界著名指挥家让·皮里松来到中国指挥中央乐团,章棣和回忆说:“我觉得皮里松来团指挥的那一段时间是中央乐团有史以来进步最快、纪律最好的一个时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国际水准的交响指挥。”
  皮里松是一个性格很直白的人,对乐团成员要求很严格。同时对音乐非常严谨,每次排练达不到他的要求会大发脾气。那天排练比才的《第一交响曲》,由于这个曲子章棣和从来没有吹过,就让双簧管副首席去排练了。皮里松看见章棣和没到排练现场就大声责备道:“这个曲子都是乐队最好的双簧管来吹,为什么你们的首席不来?他如果不来我就不排练了!”一个同事急忙跑到章棣和家,在楼下大喊:“章棣和你快点下楼吧,皮里松生气了!”章棣和吓了一跳,紧紧张张跑到排练现场。当他走进演奏厅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坐在那一言不发,目光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皮里松没说话,给了个手势开始排练。其中第二乐章有一段长达两分四十秒的独奏,章棣和一口气吹下来了,把当时在座的许多音乐家都震惊了。皮里松一个劲儿地说精彩。后来章棣和才知道,皮里松用的谱子是法国的版本,那段长长的独奏应该是由两个双簧管接力吹奏的,结果他用循环换气法一口气就吹下来了。
  循环换气法是章棣和自己摸索出来的双簧管演奏技法,原来吹双簧管都需要憋气,一憋气就要刺激鼻窦神经,会心跳过速。章棣和有心律过速的病症,有时心律达到每分钟200多次,医生告知再也不能吹双簧管了,这对视双簧管为生命的章棣和打击太大了。在住院治疗时章棣和慢慢摸索,他想起年轻时吹奏的唢呐用的就是循环换气法,能不能把唢呐的技巧用到双簧管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长时间的唇皮脱落,章棣和终于练就了循环换气法。这种方法不但让他重新站到了乐池中,也延长了双簧管演奏员的演奏寿命。
  
  “我送你一只单簧管吧,但你付得起关税吗?”
  在章棣和的柜子中珍藏着一支双簧管和一封特殊的信,信上这样写道:“亲爱的同事,我已经把你需要的乐器送给你了,我相信你会满意它的,因为这是我托在英国的一位双簧管演奏家为你挑选的,偕同这件乐器带去我良好的祝愿。最后感谢你在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当中美妙的演奏。你的梅纽因。”当时在世界交响乐坛流传着这样一个新闻,中国有一个双簧管演奏家用的是有机玻璃制成的双簧管,吹出的却是世界级的优美音色,这个演奏家就是章棣和。
  当时国内的条件太差,演奏家根本买不起好的乐器。盛中国的小提琴价值50元人民币,和手拿价值两千万美金的斯特拉迪瓦利(小提琴著名品牌)的梅纽因同台演奏,真是天壤之别。但他们正是用这种乐器,奏出了赢得世界声誉的声音。
  1979年年底,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指挥家梅纽因到中央乐团来访问,每次排练,他都认真地倾听章棣和的演奏。演出完谢幕,他还专门请章棣和站起来,表示对他的特别赞扬。在后台,梅纽因把章棣和带到休息室,对他说:“你的演奏轻松连贯,音色优美,你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双簧管演奏家之一。你用的是循环换气法,全世界有这种技巧的,我只在土耳其见到过。”当梅纽因看到章棣和那支1943年德国制造、透明有机玻璃的双簧管时,惊讶地说:“你就是用这么差的乐器演奏出这么好的音乐吗?”
  梅纽因归置着他的小提琴,一边平静地说:“我送你一件乐器。”章棣和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边的小提琴家盛中国吃惊地张大了嘴巴。梅纽因把琴盒一盖又问了句:“你能付得起关税吗?”章棣和对关税根本没有概念,来不及想就连忙点头说:“能。”梅纽因笑了笑说:“这样吧,我让我女婿傅聪给你带回来。”
  后来章棣和了解到当时的关税是百分之百,不禁一阵心惊,因为以他们当时的收入,这样一笔关税无异于天文数字,梅纽因早料到了,所以免去了这个麻烦。梅纽因这位世界声誉的音乐家也是一位慈善家,曾很多次帮助过第三世界国家,也捐赠过乐器。但是像这种赠送给私人乐器,直到大师去世,只有章棣和一人。这已经不是一种物质的褒奖,而是对章棣和这么多年来演艺生涯的最大肯定!
  1996年中央乐团改名为中国交响乐团之后,梅纽因作为指挥家再次访华。时隔20年再次为大师演奏,章棣和使用的正是梅纽因送给他的那支双簧管。
  老人说,看到中国乐坛现在有这么多优秀的交响乐团,心里很是安慰。
  
  盛中国:用民族精神感动世界
  
  我们这一辈是听盛中国的小提琴曲长大的,他那带有民族风味的旋律,把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固化成一种中国精神,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盛中国作了一个融合者,他用小提琴这件并不属于中国的乐器,诠释出如此民族化的神韵。正是这种中西合璧,才使他的艺术生涯如此光辉灿烂,为中国音乐赢得了世界声誉。
  
  大雨中的无声乐曲
  谈到国交发展的历程,盛中国作了个比喻,国交就像一个接力棒,在他们老一辈音乐家的手中起跑;而国交的优良传统又像是百年老汤,哪怕只有一滴,再加入新鲜的原料,也能够成为时间的经典。
  盛中国回忆起当年下乡慰问演出的往事。有一次,他们去贵州山区部队演出。贵州的天气很奇怪,一会儿晴空万里,过一会儿又下起瓢泼大雨。那天盛中国上台演出,不久就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坐在台下的官兵们没有一个人离去。琴弓湿了,开始在琴弦上打滑,盛中国就用弓底那一点松香在弦上演奏,声音越来越弱。后来整个琴弓全部湿透,小提琴都发不出一点儿声音了。但是台下被雨水浇透的官兵们依然安静地坐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盛中国表演。盛中国没有停下来,继续在忘我地演奏着无声的曲子,台上台下都沉浸在这美妙的无声之中,都被彼此的精神感动着,为彼此的心灵净化着。曲毕,台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幅画面,永久地刻在这位小提琴演奏家心中。
  他们随乐团到处义务演出,不计任何酬劳。有时为了一名炊事员 他们都要全力以赴地爬到很高的山顶,只为了让每一位战士都能听得到音乐。去西沙群岛演出,在每一个海岛上穿行,风浪、暗涌、礁石都没有阻挡住他们的行程。战士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他们听到音乐却感到无比的快乐,那种朴实的真诚热爱激励着乐团的音乐家们,每次下乡慰问演出都没有任何怨言。作为独奏家的盛中国当时已经非常有名,演出结束后每次都帮忙卸台,似平是一种必需的工作。这就是中央乐团的传统精神,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依然要把它传递下去,国交的明天依然需要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作依托。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盛中国为我们拿出一张名为《牧歌》的唱片,那是他1995年在日本录制的。这张专辑里面全部是清一色的中国音乐。日本著名的杂志《唱片艺术》每年要推荐10张精品唱片,这张专辑在当年1250张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日本十佳唱片之一。这张专辑之所以取名叫《牧歌》,是因为制作人听到这首曲子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在里面听到了一种民族精神。
  盛中国每次到全国各地演出,返场加演曲目的时候,在场的观众肯定要让他加演《梁祝》。“不管我拉多少,哪怕是一个乐句也好,在场的观众都觉得是一种幸福,因为他们听到了自己民族的声音。我一直认为观众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一面镜子,或者说观众是照片而你是底片,你一定要让自己与他们重合才是真实的,否则就会与自己的行为脱节,观众们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就要为他们创作和演奏。而我们现在的国交又演了多少中国作品呢?如果中国人都不去演自己的作品,那么谁还会去演你的作品,谁还会注意你呢?所以我认为中国交响乐团还要在‘中国’两个字上做文章,这才是我们国交发展的推动力。”
  
  中日友好的倡导者
  盛中国是个慈善事业家,他不仅在国内做了许多慈善事业,而且在国外也开设了自己的基金,尤其是为日中的友好作出了许多贡献。盛中国用音乐穿梭子两国之间,传递着一种和平友好的讯息。他说:“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一直在为中日友好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句话说得好,‘以文促信’,就是用文化促进两国之间的信任,我希望用我的音乐来改善中日的关系。”
  有一次,盛中国和他的太太——著名钢琴演奏家濑田裕子到山东石油大学去演出。刚到那儿,学校的领导对他说:“今晚就您自己上台演出吧,您的太太就免了,我们要保证她的人身安全。”原来在他们到达那天的上午,学校里一辆日本尼桑轿车刚被学生烧毁。盛中国说没关系,开始吧。于是他走上舞台,对台下几百号大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现在的钢琴盖是盖着的。有一位钢琴家想为你们演奏却不能上台表演,她是第一位弹奏《黄河协奏曲》的外国人。大家都知道,《黄河协奏曲》是歌颂抗日战争的,她作为一个日本人,用自己的双手表达着她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任何国家都有左、中、右三派,都有好人与坏人之分,那么你们愿不愿意欢迎对中国友好的日本朋友呢?如果你们想让她上台表演,就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这时台下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震动了旁边的校领导。
  演出完毕后,大学生们争相和盛中国太太热烈拥抱,排着长长的队伍找她签名。盛中国说,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盛中国喜欢收藏古董,在客厅的墙上挂着明代的山水画,那山水形似张扬,但却深含内敛;在门厅的一侧有一幅美国现代作品,主人公的眼神深邃凝聚,像在审视着人生的意义通向卧室的走廊里,一幅范曾题字的元代山水,大气磅礴,胸怀若谷还有那些唐三彩、欧洲的精美钟表,小装饰品则精美细腻,温文尔雅。我想一个人对古玩的偏好,能渗透出他对艺术的审美。这些中西的玩物能在盛中国的世界中搭配得如此和谐,如此错落有致,正如同他的音乐一样,在西洋的乐器中传达着中华的神韵,用民族的精神来感动着世界。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盛中国及太太濑田裕子策划进行“迎奥运、倡和谐,盛中国、濑田裕子艺术之旅”,准备全国巡演2年,被奥组委选为第29届奥运会系列文化活动之一,这也是盛中国及其太太又一次做中国与世界的音乐使者。
  编辑/王文娜
其他文献
逮蜻蜓    夏天,一个不经意的时刻,会有刚刚羽化的蜻蜓,随清风翩然而至。这不像在春天,蜜蜂的翅膀嗡鸣噪动,也不像在秋天,蝴蝶的翅膀炫舞张扬。蜻蜓总是悄然出现,两对平行的透明翅翼,映着天光逡巡空中,带给炎热的夏天一丝冷静从容。  蜻蜓完美的造型和轻巧的飞行,令手中纸折的小飞机黯然失色。一对硕大晶莹的复眼,像足了飞行员头上两只圆圆的防风镜。强化国防教育的背景下,望着这些贸然侵入自己领空的侦察机,和其
期刊
下岗工人变脸艺术匠人  康 康    在大山子798几乎没人不认识王春山,只要一提起“山子”(就是王春山)的名字,游览画廊有解说,逛服装店有折扣,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也能因此受到热情的礼遇。一个艺术布展人,他凭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家里安排的,要听家里话。”这就是山子对他最初放弃高收入工作改行当工人的解释,这个决定产生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他的生命轨迹。  1985年,在父亲的要求下,山子进了国营工
期刊
“如果你的左脚痛,我的右脚就会痛起来。如果你被生活窒息,我的呼吸同样会停止;如果你对爱的表达出现了黑洞,我也没法在完美的抒情中飞翔;如果你把灵魂出卖给恶魔后,我的胸膛里也会被插上匕首。我们抱在一起,我们存在我们存在着,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存在了。”这是西班牙作家乌纳穆诺的爱情,也是他们的爱情——    他与妻    家里空荡荡有什么关系,只要在一起就好;瘫痪了有什么关系,只要你还在那里就好。  照顾
期刊
7月3日一大早,延庆县张山营镇张山营村村委会旁的小舞台前成了欢乐的海洋,彩旗招展,鼓乐喧天,只有逢年过节才出来表演的村文艺队今天披挂整齐,舞龙耍狮,火红的秧歌扭起来,震天的大鼓敲起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都聚集到这里,平时寂静的小山村一片欢腾。市文联举办的“首都文艺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边村行”活动的启动仪式将要在这里举行,他们在以质朴的热情迎接首都文艺家的光临。  上午9:30,启动仪式正式开始。中
期刊
西安门大街惜薪胡同是个外表破破烂烂不起眼的小胡同,往里走两百米,却有个千把平米的菜市场叫“惜薪长久菜市场”,市场门口,三条胡同交汇处形成了一块小空场。每个星期六的早晨,不少胡同里住的居民都端着锅盆,在这排队等一位卖豆汁和麻豆腐的宋老爷子出现。胡同人吃了好多年老爷子卖的豆汁和麻豆腐,觉得味儿特别好,即使价格比饭馆贵点他们也乐意买。    老爷子卖东西有三奇    这个卖豆汁和麻豆腐的宋汝诚老掌柜,和
期刊
俗话说:“乱世贮粮,盛世收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近30年的稳定与发展不仅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还让咱们的口袋里有了闲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对艺术品的消费能力和需求,艺术品走进市场势在必然。作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艺术,中国书画在众多的艺术品门类中脱颖而出,占据了艺术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其实,书画同其他艺术品一样,并非天然是商品。书家写字、画家作画,最初的目的无非是抒怀怡情,如有喜好
期刊
黄云,原名黄加健,1941年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现为北京市装潢设计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胶州画院顾问,日本国文翠阁现代中国水墨画美术馆理事。作品多次被《中国书画》《美术作品选》《人民日报》等专业画刊及各种报刊发表,并被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及美术收藏家广泛收藏。  在初夏一个阳光
期刊
儿童节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记忆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幸福与悲伤对一个孩子来讲,曾经是多么惊天动地不可磨灭的诗篇。    好奇心的惨重代价  张京红    五十年代:以延安第二保育院为前身的六一幼儿院对孩子的保健护理有着一套严谨的制度。  四十年后走进“六一”感觉都变了。只有西南角的一栋老房子没有变,青石板的屋顶,灰墙绿门窗,古朴典雅,亲切熟悉。  四五岁的我只能看到柏树墙、桃树林的环抱中,隐约露出1/
期刊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博客已然席卷我们的生活。无数专业博客频道、博客网站应运而生,各色人等喜气洋洋,赶集一样地开博。要是哪天居委会大妈眼你说她的博客客点击量,你千万不要大呼小叫,博客就是这么招人待见!它似乎像一个迫不及待要长大的婴儿,不仅让名人百家争鸣,更诱惑着平民百姓对话语权的掌握,那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快感。阳春白雪们把博客演绎成与大众沟通的平台,下里巴人则找到了释放心情的天然讲坛。  200
期刊
她是一个村野老妪,但她的生命是个传奇。  她曾在枪弹如雨的危难关头,冒死救护了一名受伤的解放军战士。全国解放,这位解放军战士寻来感恩,却见恩人丧夫失子,为报救命之恩,他跪拜认娘,世代供养。  2005年重阳节,我慕名赶往河南新蔡县河坞村,看望了这位出生于光绪年间,跨越二个世纪的110岁老人李梅氏以及奉养她的解放军后人胡素梅女士。在这乡村宅院里我走进战争,触摸了一个世纪的风霜雨雪,汲取了三代人大情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