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一届NOC活动 网络教研团队 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小学数学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小数乘整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2.达成目标:
通过完成教师发布的作业、微课视频的观看及学习任务单的完成,唤起对小数及整数乘法相关的知识回忆,经历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优化、比较、尝试等方法,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积与因数小数位数的联系,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3.学习方法建议:
(1)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2)经历知识产生过程,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学习群组平台与同伴分享方法,共同学习、提升能力。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摩拳擦掌,回忆学过的小数知识,完成基础练习。
请大家登录“一起学习乐园”平台,完成老师发布的复习作业。
看图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展示自己想法。
夏天买3千克西瓜需要花多少元钱?
我的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3表示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 0.8×3 吗?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你会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吗?
观看微课视频,利用网络学习群组进行同学交流。
(1)交流内容:①谈谈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②说一说:在微课视频中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2)根据微课资源,修正竖式1。
(3)根据主题图解决问题:
冬天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元钱?(先用加法计算,再用竖式计算)
观察猜测验证,发现规律。
(1)我观察:一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 )小数 ;两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 )小数。
(2)我猜想:三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 )小数;四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 )小数。
(3)我验证:
(4)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会用:根据 1234×67=8267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34×67= 1.234×67=
0.1234×67= 123.4×67=
(6)练一练: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0.18×5= ②0.217×18= ③1.25×8=
思考:当得数末尾有零时,我们该注意什么?
(7)观看微课视频2,修正总结理顺学习思路。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汽车的油箱里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 6.8 千米。中途要加油吗?
(2)小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到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3)以自己的实际生活为题材,编写一道用小数乘整数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完成在线测试,反馈学习困惑。
(1)登录“一起学习乐园”平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测试”的 5 道题目。
(2)在百度收集有关小数乘整数的相关资料存入云平台,准备课上展示交流。
四、困惑与建议
我对自己自主学习的评价:☆☆☆☆☆
我的疑惑:
我的建议:
我们的想法:让思维飞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翻转课堂,核心思想是学习个性化和知识内化的交互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我们的设计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支持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云计算、云存储的实现,以及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一起学习乐园的引入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推进。因此,我们团队根据对翻转课堂的认识和可实施的条件,设计出适合我校学情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制作出配套的学习资源。
学习任务一是在网络平台支持下,通过完成作业,实现对旧知的回顾和复习,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驱动作用。
学习任务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过程。我们注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给孩子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飞,并让学生经历尝试写竖式的过程。
学习任务三是学生观看微课程环节,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自己的探究思路进行梳理内化,让微课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看后让学生利用学习博客群组进行交流,优化计算方法。学生间的交流可以更大力度地内化知识。在微课一的引领下,让学生运用已掌握和理解的算理进行尝试性的竖式计算,通过计算为接下来寻找积与因数小数位数的规律打好基础。
在观察比较中,学会猜想,学会用计算机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结论,这是学习任务四所经历的历程。让学生经历规律形成的过程,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此处我们设计了“我会用”环节,让学生及时巩固并运用此规律。接下来预设了值得质疑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思考学会与旧知相联系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微课二的播放进行了整合提高,特别提到了的小数点末尾出现0时的处理方法。
在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后进行在线测试,反馈学习困惑达到对知识检测的目的,网络收集资料存入班级云平台,带到课上展示交流,使知识得以延伸,补充学生思维,让思维飞得更远。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小数乘整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2.达成目标:
通过完成教师发布的作业、微课视频的观看及学习任务单的完成,唤起对小数及整数乘法相关的知识回忆,经历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优化、比较、尝试等方法,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积与因数小数位数的联系,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3.学习方法建议:
(1)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2)经历知识产生过程,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学习群组平台与同伴分享方法,共同学习、提升能力。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摩拳擦掌,回忆学过的小数知识,完成基础练习。
请大家登录“一起学习乐园”平台,完成老师发布的复习作业。
看图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展示自己想法。
夏天买3千克西瓜需要花多少元钱?
我的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3表示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 0.8×3 吗?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你会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吗?
观看微课视频,利用网络学习群组进行同学交流。
(1)交流内容:①谈谈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②说一说:在微课视频中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2)根据微课资源,修正竖式1。
(3)根据主题图解决问题:
冬天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元钱?(先用加法计算,再用竖式计算)
观察猜测验证,发现规律。
(1)我观察:一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 )小数 ;两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 )小数。
(2)我猜想:三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 )小数;四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 )小数。
(3)我验证:
(4)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会用:根据 1234×67=8267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34×67= 1.234×67=
0.1234×67= 123.4×67=
(6)练一练: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0.18×5= ②0.217×18= ③1.25×8=
思考:当得数末尾有零时,我们该注意什么?
(7)观看微课视频2,修正总结理顺学习思路。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汽车的油箱里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 6.8 千米。中途要加油吗?
(2)小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到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3)以自己的实际生活为题材,编写一道用小数乘整数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完成在线测试,反馈学习困惑。
(1)登录“一起学习乐园”平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测试”的 5 道题目。
(2)在百度收集有关小数乘整数的相关资料存入云平台,准备课上展示交流。
四、困惑与建议
我对自己自主学习的评价:☆☆☆☆☆
我的疑惑:
我的建议:
我们的想法:让思维飞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翻转课堂,核心思想是学习个性化和知识内化的交互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我们的设计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支持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云计算、云存储的实现,以及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一起学习乐园的引入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推进。因此,我们团队根据对翻转课堂的认识和可实施的条件,设计出适合我校学情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制作出配套的学习资源。
学习任务一是在网络平台支持下,通过完成作业,实现对旧知的回顾和复习,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驱动作用。
学习任务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过程。我们注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给孩子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飞,并让学生经历尝试写竖式的过程。
学习任务三是学生观看微课程环节,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自己的探究思路进行梳理内化,让微课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看后让学生利用学习博客群组进行交流,优化计算方法。学生间的交流可以更大力度地内化知识。在微课一的引领下,让学生运用已掌握和理解的算理进行尝试性的竖式计算,通过计算为接下来寻找积与因数小数位数的规律打好基础。
在观察比较中,学会猜想,学会用计算机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结论,这是学习任务四所经历的历程。让学生经历规律形成的过程,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此处我们设计了“我会用”环节,让学生及时巩固并运用此规律。接下来预设了值得质疑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思考学会与旧知相联系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微课二的播放进行了整合提高,特别提到了的小数点末尾出现0时的处理方法。
在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后进行在线测试,反馈学习困惑达到对知识检测的目的,网络收集资料存入班级云平台,带到课上展示交流,使知识得以延伸,补充学生思维,让思维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