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为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审美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论是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帮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純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帮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寄托着作者的“人文主义”美学理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对人类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贡献,赞扬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形象。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个链条,用“人物形象美”的美学力量,激发起学生求真、趋善、爱美、憎丑的道德情操,点燃学生为美好事物而不惜献身的心灵火花,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
  三、帮学生学会欣赏“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生活美”的集中表现。艺术美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尤以富于绘画美、音乐美为美学特点的诗、词、散文为最重要,具有强烈的感人美学力量。例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好画,相辅相成,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又如:现代作家孙犁的作品,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洋溢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美感力量。如他最著名的小说《荷花淀》,一开头,作品便写了朦胧的月下,一个女人织着席,等待夜归的丈夫。“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淀里也是一片银白色世界,水面上还笼起一层薄得透明的雾”;“晚风吹来还带着新鲜荷叶花的清香。”如此的描写,何等的“美”不胜收!声、色、味、香皆备,风景如画,画色宜人;人、情、景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其他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建吾的《雨中登泰山》等文章以及鲁迅、秦牧等的杂文,也都无不珠玑满目,无不有着类似的感人心魄的艺术美的力量。
  总之,美充斥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尽可能完整地将它“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将学生带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计划、分步骤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所有教师都重视的问题。教师要钻研课本,吃透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有效促进教学地圆满进行。兴趣与思维相辅相成,把二者放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探索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
摘 要: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为教育事业的进步添砖加瓦。因而,教学实践中采取措施,构建起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成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登上教学改革的舞台,其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而达到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数学研究的基础,数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因此,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小学数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引着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高中数学教师奋斗的目标。要提高高中数学课的教学效率,教师要从多方面下功夫。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建立课堂评价机制,改进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成绩,让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甚至对其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使得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下降,并逐渐丧失自信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该方面的关注,找出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症结所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对策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转换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
摘 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想象力;创造环境;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们都在积极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场所。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在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摘 要:数学学习是真正的“脑力”学习,盲目的没有任何方法的数学学习是低效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度“痛苦”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必然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给以适宜的方法指导,这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就更加重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学习作用极大,首先,
转瞬之间,我在和平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已经八年有余.八年来,我一直是热心的读者,通过阅读,不断学习借鉴文章中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用以指导自身的工作.八年中,我还是积极
摘 要:运用信息技术,其核心目的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而且前提是对“整合”一词的理解不能出现偏差。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特点而定,而不是“一刀切”地运用。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另一方面,却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