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李六如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问世后,很快轰动全国,蜚声国外。1959年,中国评剧院将《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改编为评剧《如此家庭》,准备搬上舞台。由谁来主演呢?当时评剧院演员新凤霞因丈夫吴祖光被划成“右派”,既不能演党员,也不能演英雄人物。可她的戏迷们这时纷纷去信说:只要台上有你演的角色,无论主次,我们都要买你的票。看到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新凤霞热泪盈眶。评剧院领导几经考虑,最终决定主人公童少英由新凤霞来演。新凤霞能顺利演好角色与原著作者李六如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当时那种气候下,演这样的戏,新凤霞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她很自卑,觉得原著作者李六如是老革命家,他能同意一个“右派”的爱人来演他的母亲吗?
就在新凤霞忧虑重重的时候,时任最高检察署副检察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李六如来到了评剧院第一排练场。其时,新凤霞坐在稍后的座位上。李六如特意把新凤霞叫到面前,对她说:“书中主人公童少英就是我母亲的形象。她长圆脸儿,大眼睛,善良文静。我的衣服多年来都是她亲手为我缝制的。她是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善良妇女。但她也很刚强,教育我要立志成人。”说着说着,李六如的眼圈红了,泪水模糊了他深陷的眼睛。新凤霞赶紧劝慰。她问:“您看我演童少英这个主要人物可以吗?”李六如非常热情地回答说:“你演童少英当然很好啦。我的平江老乡、戏剧学院的罗副院长,早就说过这本书可以改编为评剧上演。我对他说过,这个戏演评剧最好,而评剧一定要新凤霞主演。”新凤霞听了很受感动,她说:“我的政治情况不好。”李六如说:“不能这样说,你是演戏最多的好评剧演员,你演过祥林嫂,很成功。现在演童少英更合适,因为童少英这个角色就是受欺压,挣扎着生活,坚贞不屈……你有感受,你一定会演好这个人物。”在和评剧院领导、导演及创作人员谈话时,李六如也特别提出新凤霞演母亲这个角色很好,他完全同意。
经过紧张的排练,《如此家庭》很快进入到彩排阶段。评剧院请李六如来审查。李六如欣然来到大众剧场。他健步来到后台,看望演员们。他走到新凤霞身边,看了她化妆用的服装头饰,连鞋袜都过细看了。
那天,新凤霞的小女儿也在场,李六如一看到小姑娘就说:“吴祖光!一看她这两道眉毛,就活脱是个吴祖光!”他沉吟片刻,又关切地问新凤霞:“祖光有信来吗?你要多写信给他。”这番话犹如春风化雨,洒入新凤霞的心扉,使她感到极大的温暖。要知道在当时,“吴祖光”3个字是不能提的呀!可是,李六如却毫不顾忌这些,当众向新凤霞询问被划为“右派”的吴祖光的情况,这对身处困境的新凤霞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支持和鼓舞啊!
这出戏正式公演后,场场爆满。
岁月如流,20多年过去了。1973年5月,新凤霞怀着敬仰和感激之情赶赴北京探望李六如,但李六如已于同年4月含冤去世。新凤霞悲泪盈眶,十分沉痛地写了怀念李六如的文章,文中说:“通过排练《如此家庭》,我认识了李六如同志,他平易近人,富于同情心,使我永远不能忘怀……”(凌辉)
在当时那种气候下,演这样的戏,新凤霞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她很自卑,觉得原著作者李六如是老革命家,他能同意一个“右派”的爱人来演他的母亲吗?
就在新凤霞忧虑重重的时候,时任最高检察署副检察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李六如来到了评剧院第一排练场。其时,新凤霞坐在稍后的座位上。李六如特意把新凤霞叫到面前,对她说:“书中主人公童少英就是我母亲的形象。她长圆脸儿,大眼睛,善良文静。我的衣服多年来都是她亲手为我缝制的。她是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善良妇女。但她也很刚强,教育我要立志成人。”说着说着,李六如的眼圈红了,泪水模糊了他深陷的眼睛。新凤霞赶紧劝慰。她问:“您看我演童少英这个主要人物可以吗?”李六如非常热情地回答说:“你演童少英当然很好啦。我的平江老乡、戏剧学院的罗副院长,早就说过这本书可以改编为评剧上演。我对他说过,这个戏演评剧最好,而评剧一定要新凤霞主演。”新凤霞听了很受感动,她说:“我的政治情况不好。”李六如说:“不能这样说,你是演戏最多的好评剧演员,你演过祥林嫂,很成功。现在演童少英更合适,因为童少英这个角色就是受欺压,挣扎着生活,坚贞不屈……你有感受,你一定会演好这个人物。”在和评剧院领导、导演及创作人员谈话时,李六如也特别提出新凤霞演母亲这个角色很好,他完全同意。
经过紧张的排练,《如此家庭》很快进入到彩排阶段。评剧院请李六如来审查。李六如欣然来到大众剧场。他健步来到后台,看望演员们。他走到新凤霞身边,看了她化妆用的服装头饰,连鞋袜都过细看了。
那天,新凤霞的小女儿也在场,李六如一看到小姑娘就说:“吴祖光!一看她这两道眉毛,就活脱是个吴祖光!”他沉吟片刻,又关切地问新凤霞:“祖光有信来吗?你要多写信给他。”这番话犹如春风化雨,洒入新凤霞的心扉,使她感到极大的温暖。要知道在当时,“吴祖光”3个字是不能提的呀!可是,李六如却毫不顾忌这些,当众向新凤霞询问被划为“右派”的吴祖光的情况,这对身处困境的新凤霞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支持和鼓舞啊!
这出戏正式公演后,场场爆满。
岁月如流,20多年过去了。1973年5月,新凤霞怀着敬仰和感激之情赶赴北京探望李六如,但李六如已于同年4月含冤去世。新凤霞悲泪盈眶,十分沉痛地写了怀念李六如的文章,文中说:“通过排练《如此家庭》,我认识了李六如同志,他平易近人,富于同情心,使我永远不能忘怀……”(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