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琴
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小学数学教师、湖北名师。从教二十多年,形成了“朴实中彰显灵性,简约时催生智慧”的教学风格,四次获国家、省级教学比武奖,近四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近五十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
再在学校见到丁琴,已经距记者第一次在潜江实小见她时隔近10年。
此次地点,变成了她刚加入的新家庭——丁琴喜欢用“家庭”来形容现在的这所民办学校——潜江市德风学校。
除了因经常穿梭于新建学校晒黑的脸,一切都如往昔:不事张扬、平淡简单,却又认真执着。这种气质在她的教育和课堂上也得到了充分映射:教育——不疾不徐,平中见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或许对于初出茅庐的丁琴来讲,谈理想规划太过恢弘。
17岁的年龄,做梦正当时。彼时,丁琴的梦想是:要么成为飒爽英姿的女兵,要么当三尺讲台的守护者。
1995年,丁琴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潜江市园林三小,如愿成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还是个大孩子的她,就是一张白纸,遑论教育理想,骨子里却有一个清晰坚定的信念:当一名好教师——学生喜欢、家长喜欢、学校喜欢。
于是,为学困生辅导功课、送学生回家、主动上门给生病的学生补习、当运动会裁判、参与学校春节联欢会的筹办……成了丁琴的家常便饭,她认为,这样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
事实证明,她做到了。
1996年,混沌初开之年。
那年,学校派她去襄樊(现为襄阳)听全省小学数学现场比武课。
回来的路上,同行的教师都在议论回去上公开课的事,丁琴也为此咨询带队教研员:“我特别喜欢其中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我可不可以就用他的教案上这节课?”教研员很中肯地对她说:“你喜欢,当然可以,但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人上的效果不一定一样……”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她耳边,让她反复问自己:一定会是他说的那样吗?
疑问没有解答,但后来外出学习的汇报课,丁琴还是用比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略有不同的是,课的结尾,她将对分数的归纳改编成了一首拍手儿歌。那节课在学生的自拍自念中顺利结束,丁琴的自信心第一次爆棚,她突然开始明白:把课堂经营好的教师才能成为好教师!
自此,理想才在她脑中渐渐清晰,对理想的执着也彰显无遗:
利用双休、寒暑假参加专科、本科学历培训;
争取各种外出学习机会,甚至自费参加学习;
报考了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拿到了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等级证;
……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7年,全市举行青年教师“三优”竞赛,丁琴荣获“论文撰写”二等奖,“教案编制”和“现场授课”两项一等奖;
1999年,全省活动课现场会在潜江召开,丁琴成功承担了现场课教学——《走进课本剧》;
2000年3月,全省首届小学数学“争胜选优”活动中,丁琴执教的现场课《列方程解两个含有未知数的应用题》获一等奖;
……
不过,努力带来的名利似乎并没有让丁琴惊喜,她视若珍宝的收获在于,几年前教研员的那句话终于有了答案:功底的深厚与否决定课堂的精彩。自此,她也重新定位了好教师的概念——学生喜欢:关注儿童立场,走进学生心灵;家长认同:与家长沟通,争取教育支持;学校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学校中流砥柱。
2003年,因潜江市实验小学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丁琴被调入实小。
初入实小的几个月,是她职业生涯的“黄埔军训期”:上午完成两个班所有授课、作业批改、辅差的常规工作,下午准备全省教学比赛事宜——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
为在两个月内打磨出一节精品课,她每天下午几乎都呆在电子备课室里,查阅资料、研读案例、思考设计、做教具、试讲……恰逢那段时间全市组织中小学教职工合唱比赛,丁琴也不能置身事外。每天学校统一晚餐后排练回家,安顿好才上幼儿园的儿子,再梳理自己的参赛教案,准备第二天的班级教学……
丁琴载誉而归,开始在实小这个更宽广的舞台大放异彩。
2010年,32岁的丁琴开始分管全校教学工作,听课的机会骤然增多:新教师上岗课、外出学习汇报课、课题研究课、教学开放课、随堂课……各个学科都听。正因如此,她关注课堂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从讲课者变成了观课人,对课堂的剖析不再局限在数学学科。当她再次审视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教学智慧时,突然觉得它们都是碎片化的,放在一节课里的确意义非凡,但放在整个学科,甚至整个教学中,意义不大。在无数次的观课、议课后,她顿悟了:真正有生命力的、有效、精彩的课堂要基于学生立场。于是,她开始重新梳理自己对数学和教学的解读。
跳出学科看教学,让丁琴有了大的教学观,甚至是教育观,“以生为本”成为她往后教育教学的关键注脚。
心中无物——心中有识——心中有能——心中有人,这可以简单勾勒出丁琴的专业成长路线。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刻意为之,“循好而生”让她的成长更增添一些不急不缓和从容。可是,这并不妨碍她人生华章的打开,因为,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教育需要从容和守望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喜欢充当纤夫,想拽着学生整齐划一地往前走,心急火燎,有时甚至乱了分寸,事与愿违。
洞悉这点的丁琴,确定了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要触及学生灵魂,教育要从容和守望。
于是,她的学科教学,成为“反弹琵琶亦成曲”的典型:从育人的角度来实施,而不是将灌输知识作为撬动学生成长的支点。
所以,她期待的学生是这样的:有思想、有办法、有情趣、有敬畏。
有思想,就得会观察、善思考、会归纳、敢表达;有办法,即遇到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要能动手、会动脑、可破竹;有情趣,即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书虫,从某种意义上讲,情趣培养比学习更重要;有敬畏,即能求真向善,懂得担当。
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小学数学教师、湖北名师。从教二十多年,形成了“朴实中彰显灵性,简约时催生智慧”的教学风格,四次获国家、省级教学比武奖,近四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近五十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
再在学校见到丁琴,已经距记者第一次在潜江实小见她时隔近10年。
此次地点,变成了她刚加入的新家庭——丁琴喜欢用“家庭”来形容现在的这所民办学校——潜江市德风学校。
除了因经常穿梭于新建学校晒黑的脸,一切都如往昔:不事张扬、平淡简单,却又认真执着。这种气质在她的教育和课堂上也得到了充分映射:教育——不疾不徐,平中见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或许对于初出茅庐的丁琴来讲,谈理想规划太过恢弘。
17岁的年龄,做梦正当时。彼时,丁琴的梦想是:要么成为飒爽英姿的女兵,要么当三尺讲台的守护者。
1995年,丁琴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潜江市园林三小,如愿成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还是个大孩子的她,就是一张白纸,遑论教育理想,骨子里却有一个清晰坚定的信念:当一名好教师——学生喜欢、家长喜欢、学校喜欢。
于是,为学困生辅导功课、送学生回家、主动上门给生病的学生补习、当运动会裁判、参与学校春节联欢会的筹办……成了丁琴的家常便饭,她认为,这样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
事实证明,她做到了。
1996年,混沌初开之年。
那年,学校派她去襄樊(现为襄阳)听全省小学数学现场比武课。
回来的路上,同行的教师都在议论回去上公开课的事,丁琴也为此咨询带队教研员:“我特别喜欢其中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我可不可以就用他的教案上这节课?”教研员很中肯地对她说:“你喜欢,当然可以,但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人上的效果不一定一样……”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她耳边,让她反复问自己:一定会是他说的那样吗?
疑问没有解答,但后来外出学习的汇报课,丁琴还是用比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略有不同的是,课的结尾,她将对分数的归纳改编成了一首拍手儿歌。那节课在学生的自拍自念中顺利结束,丁琴的自信心第一次爆棚,她突然开始明白:把课堂经营好的教师才能成为好教师!
自此,理想才在她脑中渐渐清晰,对理想的执着也彰显无遗:
利用双休、寒暑假参加专科、本科学历培训;
争取各种外出学习机会,甚至自费参加学习;
报考了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拿到了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等级证;
……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7年,全市举行青年教师“三优”竞赛,丁琴荣获“论文撰写”二等奖,“教案编制”和“现场授课”两项一等奖;
1999年,全省活动课现场会在潜江召开,丁琴成功承担了现场课教学——《走进课本剧》;
2000年3月,全省首届小学数学“争胜选优”活动中,丁琴执教的现场课《列方程解两个含有未知数的应用题》获一等奖;
……
不过,努力带来的名利似乎并没有让丁琴惊喜,她视若珍宝的收获在于,几年前教研员的那句话终于有了答案:功底的深厚与否决定课堂的精彩。自此,她也重新定位了好教师的概念——学生喜欢:关注儿童立场,走进学生心灵;家长认同:与家长沟通,争取教育支持;学校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学校中流砥柱。
2003年,因潜江市实验小学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丁琴被调入实小。
初入实小的几个月,是她职业生涯的“黄埔军训期”:上午完成两个班所有授课、作业批改、辅差的常规工作,下午准备全省教学比赛事宜——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
为在两个月内打磨出一节精品课,她每天下午几乎都呆在电子备课室里,查阅资料、研读案例、思考设计、做教具、试讲……恰逢那段时间全市组织中小学教职工合唱比赛,丁琴也不能置身事外。每天学校统一晚餐后排练回家,安顿好才上幼儿园的儿子,再梳理自己的参赛教案,准备第二天的班级教学……
丁琴载誉而归,开始在实小这个更宽广的舞台大放异彩。
2010年,32岁的丁琴开始分管全校教学工作,听课的机会骤然增多:新教师上岗课、外出学习汇报课、课题研究课、教学开放课、随堂课……各个学科都听。正因如此,她关注课堂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从讲课者变成了观课人,对课堂的剖析不再局限在数学学科。当她再次审视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教学智慧时,突然觉得它们都是碎片化的,放在一节课里的确意义非凡,但放在整个学科,甚至整个教学中,意义不大。在无数次的观课、议课后,她顿悟了:真正有生命力的、有效、精彩的课堂要基于学生立场。于是,她开始重新梳理自己对数学和教学的解读。
跳出学科看教学,让丁琴有了大的教学观,甚至是教育观,“以生为本”成为她往后教育教学的关键注脚。
心中无物——心中有识——心中有能——心中有人,这可以简单勾勒出丁琴的专业成长路线。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刻意为之,“循好而生”让她的成长更增添一些不急不缓和从容。可是,这并不妨碍她人生华章的打开,因为,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教育需要从容和守望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喜欢充当纤夫,想拽着学生整齐划一地往前走,心急火燎,有时甚至乱了分寸,事与愿违。
洞悉这点的丁琴,确定了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要触及学生灵魂,教育要从容和守望。
于是,她的学科教学,成为“反弹琵琶亦成曲”的典型:从育人的角度来实施,而不是将灌输知识作为撬动学生成长的支点。
所以,她期待的学生是这样的:有思想、有办法、有情趣、有敬畏。
有思想,就得会观察、善思考、会归纳、敢表达;有办法,即遇到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要能动手、会动脑、可破竹;有情趣,即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书虫,从某种意义上讲,情趣培养比学习更重要;有敬畏,即能求真向善,懂得担当。